什方子的头像

什方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1/18
分享

上古杂谈

上古杂谈

1、解析炎黄身世之谜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给上古“五帝”逐一写了传记,从黄帝、颛顼,到帝喾、帝尧、帝舜,不仅姓名和帝号言之凿凿,而且家谱都续好了,竟是乃祖乃孙一脉相承,俨然一部毋庸质疑的信史。令人遗憾的是,对黄帝的身世,太史公却交代得太过简略,只是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只此而已。短短十几个字,给了后人一个五千年没有解开的谜。少典是干什么的?黄帝不是姓“姬”吗,怎么又出了个“公孙”?对于文中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神农炎帝,更是一带而过,对其人事材料竟未透露一字。古人的惜墨如金真是令现代人感到惭愧,但行文太过简约,却给后人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论和考证之繁。

《国语·晋语》上说: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以后的先秦古籍中对此说也多有附会,且说的更明白:“黄帝、炎帝,一母同胞也。”“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竟把炎黄二帝说成是哥俩,并让“三皇”之一的炎帝认后出的黄帝作兄长。《国语》也叫《春秋外传》,据说是由《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撰写的,很有些来头。

在《史记》出版以后的注疏和其他著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黄帝身世的如下信息: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说,少典并非是人名,而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号。黄帝是少典国君的次子,任有熊国国君,称为有熊氏,也称缙云氏、帝鸿氏和帝轩氏。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一天,附宝在一个叫作祁地的野外,望见北斗星四周电光闪闪,照亮夜空,受到感应而怀孕。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后,在寿丘生下黄帝。晋朝学者皇甫谧在他撰写的《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史记》对炎帝的身世也有交代:“神农氏,姜性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

以上的说法,把后人搞得晕头转向,只好将炎帝和黄帝当作神来看,一般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履历的。但是,几千年白纸黑字传下来的经典,不能一刀砍掉了之,我们只能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合理的内核;不然,还能到哪里去找回五千年的记忆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以上引文涉及到的地名,了解一下炎黄的活动范围。《史记正义》上说,黄帝的出生地寿丘,就在山东曲阜东北六里远的地方;而炎黄分家后各立门户的姜水和姬水,普遍认为位于陕西宝鸡市的歧山一带。至于黄帝当国君的有熊国,据皇甫谧讲,就在河南新郑;炎帝立国的陈,公认在河南周口市淮阳。轩辕之丘,应该在涿鹿,那里是炎黄、黄蚩大战发生地。还有,炎帝的母亲任姒受孕的地点华阳,可以肯定是在华山一带;但黄帝的母亲附宝受孕的地点祁,就很难指认了。

中国历代王朝都不轻易更改地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我们可以沿着黄帝族迁徙时可能走过的路线图,查找黄帝的母亲的老家祁。近代学者分析,黄帝族是游牧部落,他们离开姬水后,可能从陕、甘一带北上,经过延安、黄陵(黄帝的葬地桥山在此)东进到黄河峡谷,南下,然后沿汾水经晋中平原北上,进入桑干河流域,又经大同平原到达涿鹿平原。太原以南有一个祁县,就位于这个路线图上,也许就是附宝与天神野合受孕的地方。其他如甘肃的祁连山,湖北祁门,就偏离更远了。

上文显示,炎黄的足迹贯穿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拿黄帝讲,他的母亲在山西祁野受孕,跑到山东寿丘分娩生下黄帝;孩童时的黄帝又千里迢迢奔赴位于陕西的姬水去牧羊,后来就在河南当上了有熊国君。这可能吗?虽是个游牧部落,也很难在一个人的一生之内实现如此跨越式的迁徙。从古人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明显互相矛盾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不是说,古书上写的都是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呢?非也。

经过研究考证,学术界普遍认为,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延续了若干代的农耕部落集团;黄帝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与炎帝部落同时产生的游牧部落,后来崛起替代炎帝称帝中原。我们如果把古人提供的资料重新排列组合,就会有些眉目了。

炎帝族和黄帝族的祖先,大概是少典氏的两个女儿或儿子。是女儿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两姐妹中,一位到姜水居住,改姓姜,繁衍出一个农业部落;另一位迁到姬水,以姬为姓,繁衍出一个游牧部落。我们也可以认为,姜姓和姬姓的分居,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开始。这样看,《国语·晋语》上“昔少典氏娶有蟜氏,生炎帝、黄帝…”那句话的一半就可以解释了。当时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硬要包办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婚姻恐怕为时过早。春秋时的史官可能感到祖先们未婚而孕有些不雅,于是把后来出现的有蟜氏提到了前面。

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任姒,应该出现在神农氏开始替代烈山氏当炎帝的时候,这时炎帝部落已经展转到了渭河下游的华山一带。大概又经过七、八代之后,另一位有蟜氏姑娘在山西中部祁这个地方怀孕生下轩辕。他就是后来在涿鹿筑城“轩辕之丘”,并战胜炎帝、蚩尤的第一任黄帝。因为神农和轩辕都是重要人物,母以子贵,所以才把他们的母亲写到族谱上。

关于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炎帝集团战败后,当时身居末代炎帝之位的某部落首领,或许是神农氏,或许是祝融氏,只是失去了炎帝部落集团盟主的地位,而他的族落,即所谓的国依然存在;人们仍然会称他为炎帝。这就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样,一个已经下台的局长,人们仍然呼他为局长。至于黄帝“生于寿丘”、又在有熊国当国君的说法,正好为下面一项公案的解释提供了线索。

除了太史公的“五帝”组合外,还有一种颇有市场的“五帝”谱系。皇甫谧等人主张把黄帝放在“三皇”系列里,替代女性领袖女娲,而起用少昊作为“五帝”之首。这样,“五帝”的排列就成了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在《五帝本纪》中提都没提的少昊,在其他书籍里倒是被抄做的很红火;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接替黄帝做了第二任黄帝。少昊还在另一种东、西、南、北、中“五帝”系统里被称为西方之帝、金秋之帝。

少昊本是东夷集团之属,和蚩尤是一伙的,黄帝怎会选他做接班人呢?汉朝人桓宽的著作《盐铁论·结和》中说:“轩辕战涿鹿,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这里的“两昊”,就是指太昊和少昊两国的首领。为安抚东夷,黄帝实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封一位名叫少昊清的人做东夷首领。也有人说,这位少昊清,就是黄帝的儿子青阳,后来接任黄帝大位。

现在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在黄帝和颛顼之间,确曾有过一个叫少昊清的人接替了轩辕的帝位,不过他没有自己的号,而是继续沿用了黄帝的称号,所以包括太史公在内的后代史学家就取消了他的入籍资格。由此看来,打出自己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后人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言而喻,这位东夷出身的少昊清,“生于寿丘”,后来又到有熊国当国君,是顺理成章的,现在曲阜还存有少昊墓。至于“姓公孙”的说法,可能是沿用了母亲的姓氏。

2、炎黄时期的历史坐标

远古有多远?三国时的学者张揖编辑的《广雅•释天》中说:“天地辟设,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鲁哀公距今约2500年,可以忽略不计,单这276万年,已经难以让人想象了,也不知道此公是依据什么推算出来的。

但这个数字与当今学术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年头暗合。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非洲的奥杜韦峡谷发现的,距今约260万年。从此时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旧石器时代。276万比260万年多出16万年,应该在合理的测量误差范围之内。我们只能这样说,古人的推测恐怕是没有什么根据,但人家并没有说过头话。

三国时有个叫谯周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他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说:“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传说“伏羲制嫁娶,”说明伏羲之前的男女交配是随意的,没有任何限制。到伏羲时才制订“同姓不婚”的戒律。“姓”字从“女”、从“生”,也就是说,同一个女人生的孩子为一“姓”。就如同我们的《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相互结婚一样,伏羲的“婚姻法”也只限制到亲兄妹之间不能交配。因此可以说,谯周这里所说的一姓,实际上指的是一代或一世。如果把它和后来的“姓”相提并论,就谬之远矣。古时一世一般按30年计算,这样算下来,从伏羲到炎帝时代约6000年。炎黄是同一时代人,他们距现在有多远呢?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把黄帝4609年,即公元1911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了,一般称为5000年。这样,伏羲时代距我们现在的年头就可以计算出来了,约为一万余年。

一万前后,按考古学分期的说法,已经到了全新世冰后期现代人时期。至此,人类经历了三百多万年的沧桑之旅,终于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人们在一万年前的石器中发现了石箭簇,与伏羲制弓矢、教民渔猎的传说相吻合。另外,据古自然地理学提供的资料说,进入第四纪的三百万年来,世界上有过四次大的冰川期。最后一次冰川期在一万八千年前达到最大限度,而在一万一千年到一万年前结束,中间起起伏伏,有过十二次小的间冰段。正是冰川期的结束,间冰期的到来,气候变暖,使得冰川融化,江河横溢,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浸,近海大陆的低洼处一片汪洋。世界上有不少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洪水的故事,伏羲女娲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这不应该看作是巧合,而是说明神话传说中的确包含着真实的信息。

从伏羲制订“婚姻法”,到女娲继伏羲为王的传说看,当时的社会形态已经从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从此,人类在女性领导者的统治下,过着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发明并开创了整个陶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逐步建立起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五千年之后,也就是到了炎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中的突出作用的出现,母系社会开始瓦解,父系社会形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