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舟的头像

清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09
分享

“皇城”初会

坐上回家的动车,略微眼熟的画面飞驰而过,想起来之前的北京之行。

作为一个“山沟沟”里的孩子对于首都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却说不是什么样的崇拜。

去北京的行程是瞒着母亲的,人到北京站,心生惧意,最终还是给母亲报备了行程。母亲叮嘱了几句,我也算是侥幸逃过挨打吧。

可以想象到拥有八千多万人口的北京城是有多么壮观,但想象的永远没有自己亲眼见到的来的震撼。光是一个火车站,就已经足以让我目瞪口呆。

如果我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人,你们大多都是不信的。然而事实却是如此。

五一劳动节,旅游的高峰期,然而我还是顺着人流踏上了这条去往“皇城”的路。

从暮色到星光再到东边泛白。微弱的光透过火车的窗户,洒在这静谧的走廊。一宿没睡,却精神依旧。

离北京越近,心情就越激动。我不知道,北京是不是像我想想的那样。

顾城在他的《城门开》一书中,创设了太多的安详、快乐的景象。似乎是这本书,将北京从我心中的云端拉入凡间。

书中人文字似是能治愈人间。

“我也走过不少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和谐,无论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听着一种深刻的印象。”

······

出了火车站,却实是有吆喝声,不过是前边治安亭安放的喇叭,喇叭里播报的是防控疫情和人群注意事项。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大概我一时半会儿是听不到了。

来北京,最重要地事情便是“考古”啦。

对于北京,我知道的不多,很是杂乱。知道最多的,也就是清朝康熙帝到乾隆帝这段的历史了吧。其他的,零零散散的知道一些,但算不上多。

知识的匮乏,让我这趟北京之行显得有些简单粗暴。

之前有句流传的话说:“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话虽是粗俗了些,但这也是大多旅客的真实写照了吧。

闺蜜的车晚点,我就像一座“望夫石”一样立在茫茫人群中。瞧着一拨人来,一拨人离开,他们目光里溢出的遗憾、不舍、迷茫还有更多的一些复杂情感。我看不懂,也不想懂。只想简单的完成这次行程。

五月的北京,风是一大特色。

风不大,却多。

它好像不知疲乏似的,这里吹吹,那里吹吹。站在天桥上,我的衣摆被吹得猎猎作响。风无孔不入,攥着心思往人的骨子里渗。头发拢不住,千万根发丝一起飞舞,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舞姿。

第一站,南锣鼓巷

到站下车,我们顺着指示牌来到了地方。这里有很多细长的胡同,曲曲折折,算得上错落有致,拐弯处有几颗两人合抱大树。碧玉垂髫,洒下一片阴影。路过了一家理发店,颇有八十年代的风格。门口放着一个破皮的沙发,有只橘猫慵懒的趴在上面,见了人也不怕生,喵喵的叫个不停。

有梁、高支架的那种老牌自行车靠在墙边。车座被擦得油光发亮,看来被主人保养的很好。这种车在现在已经是很少见了,除了在爷爷的库房发现过同款,我还没在其他地方看到过。

眼前的这一切突然有了我想象中,北京应该会有的样子。

光影绰绰,树影斑驳。

九旬老人,头发花白,拄着拐杖在小巷溜达。身上挂着个播放器,里面老生的唱腔铿锵,花旦婉转。摇头晃脑的跟着哼唱。

只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北京,胡同、老人,拐杖、秦腔。

哦,对!知道了,是少了鸟笼!

老北京,老人、拐杖、鸟笼难道不是标配吗?若是拎上个鸟笼,这才全了那幅网络上常见的场景。

胡同,胡同。

说道胡同,不由得想起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好想去瞧瞧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

那种上世纪的胡同没有在这里看到。胡同里的院子狭小,拥挤。和小羊圈胡同相差太远了。

不比较还好,这一比较,心里就有了落差,说不上的失落感一点一点扩大。不过毕竟时间流转,时代在变,这些外在的事物当然也会随之变化。创造——改变——革新——创造······周而复始,不断轮转。

沿着什刹海,一路向西。波光粼粼,微风习习。以前在网上看到了两张日落图,一张是在这什刹海,一张是在颐和园。太阳依旧是朝着西边落,但这人间却早已物是人非了。

日落我是看不到了。但这粼粼波光却早已刻在我的脑海,若是想看日落,那就在脑海给这幅图安装个太阳吧。

这里的节奏慢的很,慢到给我一种穿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京。

夜幕降临,我们去了“大裤衩”下,感受着满满的现代化气息。国贸大厦与这里遥遥相对,在晚风中倒也是相映成趣。灯光熠熠,代替了星星闪闪,为这无边夜色创造了些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