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景的头像

张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08
分享

母亲的口头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迈的母亲开始喜欢怀旧,总是把过去的苦难史一遍遍为别人讲述。令人惊奇的是她每一遍讲述的台词几乎都是一字不差,每每讲到一个故事的结尾,她就会加上一句感叹:想想那会儿的穷社会噻......

母亲的苦故事讲起来一茬一茬的,只要没有事情打断她,她就会一直讲下去。讲童年时候王姓家族的内斗,讲外祖父总是受人欺负、外祖母忍辱负重,讲自己无法婚姻自主,讲严酷的封建礼教,讲自己和父亲上无片瓦、居无定所的的婚后生活,讲大哥幼年时多病多灾,讲自己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愁肠百结......这个时候的母亲口若悬河,思辩清晰,故事细节细致入微,严丝合缝。讲到愤怒处声音低沉,目光如炬;讲到动情时,声音哽咽,眼中含泪。听故事的人们往往默不作声,随着母亲一句“想想那会儿的穷社会噻”的感叹,众人的话匣子才渐次打开,每个人都有他关于旧社会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讲完,总能听到母亲的一句总结:想想那会儿的穷社会噻......

母亲说,那时候她们没有吃饭的碗,他们把挖空的瓜蒌子一切为二当饭碗。这种碗吃完了饭只能用水涮一下,洗的多了下一顿饭就可能用不成了。睡觉没有枕头,每人枕一截子圆形的木头,木头的缝隙里时不时会有墙虱爬出来。几个孩子盖一块被子,被子破得不成样子。大人小孩都缺衣服穿,每年庄稼打下后,由大人们用牲口驮到柠条梁镇去,换回土布。家族掌柜的根据每户的人口情况分配,分下来的白色土布需要用一种长在野外的植物的蓝色的汁液来漂染。因为能分到的布很少,所以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新衣服穿。往往是一个家里几个孩子做一件新衣服,谁出门轮谁穿。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光勾子满庄跑着玩。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更是过了一段艰辛的日子,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有信仰,有盼头。母亲说,那时候听干部们讲,将来的社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他们听了压根不信。而现在我们那个落后的小山村也有了平板房,通了电,安装了电话,几乎人人有手机,很多家庭还有了小轿车。母亲说,社会变了,啥都不一样了。拿那么个小玩意往耳朵上一放,不管多远的距离都能听到亲人的声音,那声音是怎么传过来的。现在QQ和微信上可以视频通话,母亲更是感觉神奇得不得了。她总是会说:现在的社会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想想那会儿的穷社会噻......

我终于理解了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把一些吃的用的藏起来的原因了:她穷怕了,不管是什么东西,她喜欢“多”的感觉,东西多了,看着心里就踏实、高兴。其实啊,人的幸福感说白了就是一种心情,不管做什么,只要心情舒畅了就行了。母亲喜欢看着满柜子的零食然后一遍遍翻弄,列举着这些吃头的由来。一些东西明明放过期了,她还是像宝贝一样收藏着,谁都不能动。她喜欢一个人坐在谁都看不见的角落里把自己攒下的人民币一遍遍点数,然后装进贴身的口袋里,再用针线细细缝上。一般情况下这些钱是不会从口袋里拿出来用的。但是只要是我们那个儿女家里有急用了,她就会毫不迟疑地拿出来赞助。这时候你再想想,这也许就是老一辈子受过苦的人们的生活经验吧!凡事都得有个安前攒后的,遇到个事也就不会太过于束手无策。这是中国式的过光景的传统,也是从苦难中走过的老人们身上去不掉的沉重的烙印。

母亲受过苦难,知道满足和感恩,倒是我们这些生在蓝天下的人们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我。每次在我对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时,耳边总是会想起母亲的那句口头禅:想想那会儿的穷社会噻......一些烦恼就会渐渐沉淀下去。我就会骑上单车去兜风,去跳舞,去找找写作的灵感,用快乐占据心灵的所有空间,不给不快乐留下浸入的机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