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弓长的头像

弓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0
分享

黔之旅

  这个题目取得似乎有点儿随意,可我迫切地想把这次贵州之旅付诸文字,所以也就顾不上许多了。

  列车缓缓地停靠在贵阳北站,我步出站台走到了东广场路边。初秋的阳光丝毫不减他灼热的威力,贴在裸露的肌肤上隐隐作痛。不远处有一根灯杆,我便躲在细长的阴凉下等车。不多一会儿,上衣就被汗水洇湿了一片又一片。

  到了酒店安顿下来,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忽然想起我还没有吃午饭呢,问了酒店工作人员,她说附近有一条民生路,那里遍布丰富的本地特色小吃。

  我踅了一圈却没有找到,心里早已饿得直发慌,只好就近找了一家西安小吃,要了一碗凉皮和一块肉夹馍,去年到西安我也是独爱这一口。匆匆填饱了肚子,便信步向甲秀楼走去。这个景区是我在网上发现的,距离我入住的酒店不足两公里。

  云贵高原的日头实在太猛了,我在斑驳的树阴下跳跃着前行,希望得到一点阴凉的庇护。就在我准备进入隧道过马路时,天空骤然啪啪飘落豆大的雨点,那声音听起来十分清脆响亮。穿过隧道到了地面上,雨竟然已停了。太阳依旧高傲地挂在天上,释放着烙铁般的热量。这真是像极了女孩子的心思,突然间说变就变。我在心里暗自慨叹。

  站在信号灯路口,我徘徊着不知何去何从。一位热心的路人告诉我说,前面一百多米就是甲秀楼了。原来它那古朴典雅的容颜,被一片幽幽古树藏住了。于是,我趱起脚步继续向前赶去。渐渐地,一座飞檐翘角的牌坊呈现眼前,这便是甲秀楼景区的大门了。石木结构的牌坊门头正中间,镌刻着四个蓝底金色的繁体字:城南胜迹。湿漉漉的青石板地面,泛着古老而宁静的光亮,隐隐约约倒映出游客的身影。我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便跟着人流往里面走去。

  涵碧亭是去往甲秀楼的必经之路,亭子里坐满了歇脚的游客。他们喝着水或吃着零食,有的拿出手机欣赏刚刚拍下的照片。亭子边上的河水里,不时有一群小鱼儿游过,这便引发了几个孩童一片惊呼。

  我以为我已身处甲秀楼了,漫无目的地游走着。见到心仪的景致便拿出手机拍下来,留作以后慢慢地欣赏。蓦地,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物映入眼底。我走上前去,门旁的工作台后面坐着两位工作人员。“你有几个人?拍一张照就可以进去了。”其中一位指了下工作台上的卡片对我说。原来卡片上标明了人数,目的是为了控制里面的人流。按照要求拍完照,我转过身拾阶而上。

  抬起头蓦然看到墙壁上镌刻的一份简介,得知这才是甲秀楼的真正所在。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取“科甲挺秀”之意,现存为清朝宣统元年重建遗存。南明河从楼前缓缓地流过,一座石拱浮玉桥连接着两岸。四百多年来,诸多文人墨客皆喜汇集于此。他们以吟诗、作赋或绘画等艺术形式,抒发各自的内心情感。那一瞬间,我遐想数百年前的某一天晚上,三五才子挚友在这里欢聚畅谈。他们在天台上推杯换盏,倚着白石栏杆俯瞰南明河的旖旎风光。风轻轻地吹拂,水静静地流淌,弯弯的月儿挂在树梢上。酒至半酣他们纷纷挥毫落纸,一首诗,一幅画,铺就了他们的惬意人生。

  一位游客不小心碰到了我,突然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穿过楼厅来到西侧平台,发现一群人纷纷举着手机拍照。跟着他们的视线仰起头,看到楼顶正中镌刻着三个镏金大字:甲秀楼。我马上打开手机,从不同的角度连续按下了快门。古朴典雅的飞檐翘角上,镶嵌着龙首鱼身的琉璃鸱吻,彰显出甲秀楼的古风古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沿着原路返回出来,十余米处便是翠微园。这座建于明朝宣德年间的古建筑,早于甲秀楼一百六十余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曾数次来这里游览。一条曲径通幽的甬道,把我引领到龙门书院。不过天色向晚,我无暇细细地游览,便朝酒店的方向赶走去。酷热终于消退了一些,一阵凉爽的风拂在了脸上。

  对于美食我一向并不十分喜好,但近在咫尺总不能错过,再说晚饭总是要吃的。手机导航仅能起到辅助作用,问了几次行人终于找到了民生路美食街。并不宽阔的路面人流如织,偶尔有一辆机动车小心翼翼地驶过。大大小小的档口摊位已亮起了灯光,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传递着充满温情的人间烟火。

  我走进一家招牌上挂着特色小吃的档口,向服务员要了一份红烧豆花面。十多分钟后,一碗面和一碟带汤汁的菜到了,可我却不知从哪里下口。我不好意思地问服务员怎样的吃法,嘈杂的声浪中没有听清他的回答,就索性将菜倒进面里搅拌一番囫囵吞下了。第二天当地朋友告诉我说,应该用筷子夹起面蘸足菜里的汤汁,那样才能吃出豆花面的美味。

  街道上的游人越来越多了,一家做脆哨的档口前,竟排起了十多米长的队伍。我东张西望地向前蹓跶着,忽然一辆手推车上的招牌吸引了我:贵阳厕所馒头!并附带一排小字说明:加脆哨、加卤肉、加叉烧、加鸡蛋等。自认为稀奇古怪的招牌见过不少,但像这样的的确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正在暗自感慨万千,一家门头上挂着“王摆烂烙锅”蓦地映入眼帘。啧啧!这年头真的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我在心里暗想,假如能见到一家以“躺平”命名的招牌,我今晚肯定要笑得睡不着了!

  晨曦微露,一抹橘红色的阳光洒落我的床畔。按照计划今天要去小七孔景区,据说大约需要四个小时车程。我翻身爬起迅速洗漱完毕,吃完早餐车子恰好也到了。

  我们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疾驰着,车窗外层层山峦和低矮的树木快速地向后退去。时而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映入眼帘,还有星星点点的农家小楼。我打开手机正想拍下一头久违的灰色老牯牛,可是车子风驰电掣般地掠了过去。一路上我的眼睛里看到最多的,就是连绵不断的巍巍群山。这样雄伟壮观的景致,让我的心灵感到了震撼。

  从蒙眬中醒来,我们的路程已走完了大半。车子拐过两道弯,向一栋度假酒店驶去吃午饭。一畦开着零星白色小花的田里,间杂着其它一些齐膝高的绿色植物,看上去有些荒凉颓靡。我随口问身旁从小在贵阳长大的小姑娘,那里长的是什么庄稼。她赧然一笑说:“不知道。”

  司机师傅侧了下头告诉我说,那片地里种的是烟叶,不久前刚收割完毕。接着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起贵州的特产,贵烟、老干妈和茅台酒,当然还有都匀的毛尖。

  小七孔景区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从广州出发前才通过网络大概地了解。小七孔古桥是最为主要的景点,另外还有一个接一个的瀑布。

  从西门刷过身份证走了进去,沿着导向牌一路向前。虽然已是初秋时节,四处依然是峰峦叠翠树木扶疏。当地朋友曾提醒我说,这个季节山路上常有毒蛇出没,走路时一定要脚下留神。这让我的心里十分忐忑,因为我是最怕蛇了。

  天气实在是燠热难耐,一瓶水马上就要喝光了。早已被汗水溻湿的上衣,风干之后划出一条条白色的汗碱,猛地一看就像一幅不规则的地图。

  卧龙潭瀑布前围满了嬉水的游客,我没有凑上前去,举起手机拍下几张照片就匆匆前行了。大约走了两百米,便有咆哮的浪花飞溅声隆隆传来。我加快脚步走近前一看,原来又是一处宛如银练的瀑布。一条狭长的木栈道蜿蜒而去,我加入了游人如织的队伍。踏上溅满水花的青石板,低下头蓦地发现模糊不清的四个大字:翠谷瀑布。

  眼前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可我心心念念想着那座小七孔古桥。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引得那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无暇欣赏捎带着凉爽气息的拉雅瀑布,就连气势磅礴的68级跌水瀑布也略过了。

  在群峰簇拥绿树掩映之中,一座古朴幽静的小桥出现了。这座没有桥梁的小桥,乍然看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仔细数了一下,一共有七个状如满月的桥孔,想必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小七孔古桥了。四十米长、两米多宽的桥面上挤满了游客,绿色的河水荡漾着他们的倒影。我伫立桥头凝望着平静的河面,一段古老的故事仿佛浮现在眼前。

  小七孔古桥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建成,是贵州与广西两省间的商旅要道。面对这样的“功臣”,我不禁对它肃然起敬,拿起手机拍下许多张照片,留作珍贵的纪念。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了黄果树瀑布,但那只是停留在文字或口头上的了解。眼下近在咫尺,岂能与它擦肩而过!从小七孔景区出发,需要四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我们不想赶得太辛苦,就在途经地独山县城住了一晚,这便差不多走完了一半的路程。

  午饭是在黄果树牌坊对面一家餐馆吃的,菜品十分丰富颇具本地特色。毒辣的日头耀武扬威地炙烤着大地,时而又有几团浓墨般的乌云滚滚而来。听说这里的天气很是变化无常,阳光同雨水的切换只在一眨眼工夫。

  从检票口进入景区里面没多远是一座车站,我们要从这里搭乘摆渡车去往瀑布所在地。并不宽阔的山路逶迤起伏,山坡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过了十多分钟,车子在一座白色的雕像旁停了下来。下车后我好奇地近前一看,原来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匆忙之中我没顾得上看一眼雕像侧面上的文字,想必是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吧。后来查阅史料得知,他于1638年4月

从此处进入云南,并对瀑布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又经历代文人墨客撰文传播,黄果树瀑布的声名方逐渐地为人所知。

  穿过一段狭长的迤逦小径,一阵雷鸣般的声音滚滚而来。我的心里激动得砰砰直跳,好像马上要见到美丽的新娘,连呼吸都有些急促了。透过树叶间的缝隙,仿佛一条白色的绸缎从天而降。这时有游客兴奋地惊呼道:“哇,这就是黄果树瀑布啊!真的太漂亮了!”说罢举起手机迫不及待地按下了快门。

  我顺着台阶而下来到了观景台,视角最佳的位置早已挤满了人。三两一起结伴的游客在互相拍照,有的使用自拍杆留下了合影。一对年轻的恋人走过来,请我帮他们拍几张照片。望着镜头前甜蜜相依的两个身影,我默默地送了他们一份美好的祝福。

  站在一处偏僻的角落里,我静静地欣赏那晶莹剔透的水珠,聆听天籁般的水花飞溅声。空中弥漫着如烟似的水雾,沁落在我裸露的胳臂上,冰冰凉凉的十分惬意。真的好美啊!我在心里由衷地赞叹。可我终究还是要离去,只好把这份依依不舍的美留在手机里,留在我深深的记忆里。

  沿着路标所指方向,我一个人彳亍前行。约莫半个小时,来到了陡坡塘瀑布。这里同样是人潮如涌,游人在狭窄处相遇必须仄身而过。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发现唐僧师徒五人的雕像。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那里,双手合十似乎在向着路人打问讯。后面跟上来的一群游客看到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从他们的口中得知,86版《西游记》的部分镜头是在这里取景的。

  相比之下陡坡塘瀑布比较清秀和安静,故而有人戏称它为“新娘面纱”。但是每当洪水来临,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呈黄色的浊流时,它就会变得异常剽悍猛烈,从而发出低沉浑厚的吼声,所以又称其为“吼瀑”。

  我把手机高高地举起拍了些照片,在拥挤的栈道上继续前行。远处的人群忽然骚动起来,纷纷撑开了雨伞,或躲进有遮挡的建筑物底下。须臾间,一阵滂沱大雨到了我跟前。河面上溅起了朵朵浪花,和瀑布的水珠融为了一体。我暗自庆幸带了雨伞,把啪啪作响的雨点挡在了身体之外。炎热顿时消退了许多,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清凉的气息。可是雨很快就停了下来,太阳重新掌管起天空。

  一弯月牙儿挂在了树梢,暮色开始悄悄地降临。我入住在安顺城里的一家酒店,准备第二天奔赴下一个景点。

  金黄色的阳光洒满了窗台,有点儿秋高气爽的味道。吃完了早餐,便驱车去往贵阳。到达青岩古镇,已是下午两点多钟。北城门广场上,一座巍峨的牌坊上刻着“青岩”二字。据史料记载,青岩古镇最初名为青岩屯。明朝天启年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古城,即如今青岩古镇的雏形。后来经过数百年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了石砌城墙。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目前仅存南门和北门。四条正街二十六条小街和巷道,遍布楼、庙、祠、塔、台、寺、亭、阁、宫、院等众多古迹。

  迈上大门的台阶,随着一群游客向里面走去。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闪闪发光,窄窄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大多是经营本地的特色吃食或饰品,方言和普通话夹杂着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街道上真的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就算你脚下踩着哪吒的风火轮,也无法随心所欲地行走,这可能是所有的景区共同的特点吧。我的眼睛不停地东瞅瞅西瞧瞧,遇到喜欢的景致就随手拍下来。

  一座挂着明黄色布幔的小阁楼,突然吸引住我的视线。停下脚步仔细一看,红色的牌匾上刻着三个黄色大字:状元石。原来这里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赵以炯的故居,赵以炯是地地道道的贵阳花溪青岩人。清朝光绪十二年,他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夺魁天下。

  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游逛着,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忽然,对面走过来两个穿戴少数民族服饰的姑娘,顿时引发了我的兴致。一个身穿红色的盛装,另一个是藏青色的——盛装在苗语中被称为“呕欠嘎给希”。她们头上都戴着银白色的接龙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我很想用手机悄悄地拍下她们,可觉得这么做不太礼貌,就只好作罢了。当她们从我身边环佩叮当地擦肩而过时,心里却又有些后悔不迭,这样的机会还会有吗?

  沿着路标一直走下去是南城门和基督教堂,中途向右转是天主教堂和慈云寺等景点。我很想去基督教堂看看,经过一座烽火台就顺便爬了上去。垛口处巍然屹立着一门大炮,宛如一尊沉默的钢铁巨兽,黑黢黢的炮口威严地指向天空。结果我没有找到基督教堂,只好转过身走了回去。

  我爬上一段缓坡到了周恩来先生父亲周懋臣的故居门口,正在犹豫着要不要进去。一对穿戴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孩过来了,她们的装扮和刚才遇到的那两个姑娘一模一样。我在心里猜想,她们是苗族还是布依族的呢?因为这两个民族的人口在贵州数量居多。

  她们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坐下来喝水休息。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我踌躇一下走上前问道:“你们好!我想问一下你们穿的是苗族衣服吗?”

  其中一个女孩很热情地回答我说:“是的。”

  “你们平时也是这样的穿戴吗?” 我接着追问道。

  另一个女孩粲然一笑说:“不,这衣服是我们租来穿着玩的。”

  原来如此!我笑着向她们道了谢,便朝来时的北城门一路返回。出了景区大门,绚烂的晚霞映照着天边,渐渐地隐没在群山之中。

  别了,美丽的贵州,我们下次再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