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的头像

《百花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0/26
分享

我与《百花山》

  柴华林

《百花山》期刊是门头沟区文学爱好者的神圣殿堂。我亲眼目睹了《百花山》走过二十年的文学历程,回首二十年来与《百花山》的文学情愫,有很多话想说,一时又不知道从何处说起。翻箱倒柜,找出二十年前的《百花山》创刊号,十分熟悉又感到有一些陌生,熟悉的是创刊号上发表的作品及那些师友,虽然有的老师已经故去。陌生的是昔日稚嫩的文学小苗《百花山》,与今日如粗壮大树的《百花山》不可同日而语。

翻开昔日《百花山》文艺季刊2001年第1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发刊词”:“新世纪第一个春天的脚步轻盈地走进了京西的百花山川,新世纪第一声春雷向京西大地发出了深情的呼唤。在这样美丽、多情并富有勃勃生机的季节里,《百花山》以一副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京西人面前。”2001年是二十世纪初始,也是门头沟区作家协会刚成立之初,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门头沟区曾有名曰《百花山》的文学小报,区作协成立后大家呼吁,门头沟区应该有一个文学爱好者自己的文学园地和文学作品展示平台,建议恢复《百花山》文学报刊,此文学的强烈呼声得到门头沟区委及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等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很快门头沟区文坛就传来喜讯,《百花山》文艺期刊将正式恢复与诞生,北京作协及著名作家陈建功都发来祝贺词及创刊寄语,时任门头沟区委副书记黎晶即兴写了《东风第一枝.贺新春》词,祝贺《百花山》正式创刊,编辑部办公室设在区委党校225室,编委会主任是张广林、韩春鸣,副主任是马淑琴、傅永建,马淑琴兼秘书长,编辑室主任是傅永健,执行编辑是马淑琴、傅永建、曹桂林。创刊号第一期发表了张广林、韩春鸣、曹桂林、姚宝良、李宗录等人的散文,发表马淑琴、张孚、师菖蒲等人的诗歌,印象最深是马淑琴老师《百分之九十八点五的概念》这首诗,把对门头沟山区的热爱及建设山区的豪迈情怀及气概都写了出来。第一期还发表了江之龙的杂文,李志妥的剧本作品,发表陈雷、齐鴻浩、张瑞林、董秀森、朱高山“漫话京西”的门头沟民俗作品,发表袁树森、艾建华、高丽敏、姜承友和我的小说,我的小说是《南风吹梦》,小说写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写一个山村女孩子去南方打工所经历的遭遇及女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精彩世界与家乡封闭保守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女孩子由于南方的不幸遭遇,受到家乡人在伦理道德上的冷嘲热讽,最后女孩子只好再一次告别家乡,去外面独闯世界。原先这篇小说名为《别了,小山村》,后来投给创刊的《百花山》时,我改成《南风吹梦》,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来,一个山区女孩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到外面大千世界去闯荡。这是我继《青年文学家》发表短篇处女作后,第二篇小说作品在《百花山》创刊号正式发表,非常有纪念和珍藏意义,后来陆续在《百花山》发表的作品就多了起来,我那些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基本都是《百花山》首发。

回想《百花山》二十年的文学历程,也见证了门头沟区文学的发展历史,有那些热爱门头沟文学事业的老师,坚守在《百花山》阵地,为她浇水、施肥、剪枝,付出了辛勤劳动,培养了门头沟区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今天的《百花山》,已经成为中国作家网驻站的文学内刊,《百花山》发表的作品可以被中国作家网转载发布,其影响力远远超出办刊之初区级文艺内刊,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学期刊。

翻开今日《百花山》,臧克家老人题写的刊名仍然历历在目,国内一些文学名家为期刊顾问,每期都有名家作品发表在《百花山》之首,如耀眼文学星空闪现璀璨的星光,门头沟区本土作家作品也丰富多彩,文学新人及文学新苗中小学生诗歌作品也时有出现,中国诗歌之乡、北京诗歌之乡的荣誉称号也被门头沟区摘取 ,从马致远古道西风的吟唱,到张志民的抗日赞歌,门头沟区涌现一大批诗人,成为一支活跃京西的诗群,区作协诗歌进校园的坚守,大峪中学分校的诗歌特色校、大峪二小、实验二小、西辛房小学、龙泉小学诗歌班等,文学的种子已经撒满京西。二十年岁月的匆匆脚步,转眼即逝如白驹过隙,但与《百花山》文学之情,却难以在心中随时光流逝而消失和淡去,反而情越浓越深。如今门头沟区山更绿水更蓝,秋水与长天色更美,愿《百花山》与我文学梦共齐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