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方飘雪的头像

北方飘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7
分享

回家行记

 一

“回家,回家,我需要你……”顺子演唱的那首《回家》歌曲,曾经非常喜欢,也引起不少人的情感共鸣,歌词与曲调,都那么打动人心。

那些在外闯荡,为爱神伤的游子,似乎只有回到远方的家中,有亲人的温情陪伴,才能助你疗伤止疼。有爸妈在的家,始终都是最温暖的怀抱,每个在远方的游子,无不盼望着归家的日子。

多年来,总有一个声音,时常提醒着我,那是老家的亲人,在远方的呼唤。该回家去看看,那一天比一天衰老的妈妈,别让她等得太久,她一直都在期盼着我回家。于是,差不多每隔几年,我就要踏上归家的路,一去几千里。在川鲁两地来回奔赴,于第二故乡和第一故乡之间,来来往往,去去回回。

在过去交通运力紧张的年代,慢腾腾的绿皮老火车,需要花上两天一夜的时间,在笨重的车轮、发出的“哐当哐当”的闷响声中,才会丈量完,两地之间约三千余里路程。心随身动,迢迢之路,黑夜与白昼,日夜风雨兼程。如同在岁月的琴弦上,来回不停拨动,弹奏出一曲又一曲,聚散两依依、离合总关情的回家之歌。

后来,随着时代车轮高速运转,滚滚向前,国内进入了动车、高铁的快速运输新时代。从此,我们的大中国,天涯若比近邻,再也不会望断归乡之路,仿佛在时空中,自由切换:

昨日还在西南腹地,今日已到华东沿海;昨日尚在四川盆地,今日却抵齐鲁大地;昨日行走天府蓉城,今日漫步孔孟故里;昨日品尝麻辣川菜,今日饱食咸鲜鲁菜。

高铁速度直追飞机,一天之内,便可朝发夕至。晨起还在成都自己的家里,夜晚已与亲人在妈家团聚。三千里路云和月,漫漫回家长路,不再遥不可及。如若不是因为自己恐高,不喜欢坐飞机,还能缩短半日行程,回家的路,变得不再遥远。

曾经经历过的回家之路,那些走过、路过的独特风景,见过、识过的历史文化,吃过、喝过的地道味道,想过、念过的亲人亲情,都在脑海里缠来绕去,缤缤纷纷,闪闪烁烁,挥之不散……

时光倒流,让记忆回到二〇一四年,初秋时节。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行程路线,我们一行三人,从蓉城结伴回鲁,踏上归家的路。

全程乘坐高铁,在成都,已经把两趟车次的票,提前买好。第一站,先专门顺路去到武汉,看望在武汉的姑姑,在她家住上一晚。然后第二天下午,再从武汉持票坐高铁,抵达山东。

出川的道路,从小到大,我已经数不清,走过多少回。可每次看车窗外的风景,总还是看不厌,看不够。因节气不同,外面的景色也不一样,春夏秋冬,各有各好,总归新鲜、新奇、好看、愿看。每次坐车的心情,也有所区别,总有别样的感受。

专门选了靠窗的座位,喜欢紧临宽大的玻璃窗,静静地不说话,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观望车窗外,那移动着的世界。穿山越岭的隧道,跨越山涧的大桥,一望无际的土地,波澜壮阔的江河,绿植茂密的树林,白墙黑瓦的民舍,离群索居的村庄,高楼林立的城市,空空荡荡的原野……

只要几年不出川,一路上的风景,和上次的记忆里,似乎就有所不同,迷乱了脑海里,曾经的旧印象。新的时期,新的变化,外面的世界在改天换地。各地的变化日新月异,山河越发壮美,景色越发出彩,令我眼花缭乱,心潮澎湃。

一路风尘仆仆,夜幕里,抵达江城武汉。华灯初上,姑姑和家人,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开车来接上我们,一起回家。久不见面,亲热亲近,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休憩一夜,第二天一早,姑姑便带我们去过早。这是武汉人的叫法,早餐习惯,去食店里吃特色热干面。

在人声鼎沸的早餐店里,各种美食诱惑着我们,热干面则是重头戏,必点必吃。面香料足,满口留香,只是对我来说,感觉稍微油腻了一些。因我不太爱吃浓稠的、高热量花生酱,似乎没有那个口福。但看他们都吃的好香,让我也禁不住胃口大开。

在武汉停留大半天,要等下午的高铁。早餐过后,我便和表哥专门抽空,去了一趟当地著名的黄鹤楼,按照姑姑所介绍的情况,去看她姨夫在那里的题字。

姑姑和我姨夫是亲兄妹,她的姨夫,自然也就是我姨夫的姨夫,是一位战争年代的革命者。和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一样,都是山东人,解放战争期间,从老家山东南下的军人,过来接收武汉。作为军管会有文化的干部,后来被委任掌管武汉文化艺术界,是老一辈武汉人都熟悉的、当地一代文化艺术界名人。

以前,我曾来武汉出过差。那次,由于黄鹤楼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搞活动,景区暂时被关闭,没能进去,只在附近转了转。站在大桥上,观苍茫长江,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气势,眺望桥对面,高高的龟山电视塔。后又下到桥底下,在江边看过洪水警戒线。因行色匆匆,也没有时间到处多去逛逛。

这次我和表哥坐车,从汉口过江到武昌,经过宽阔的长江时,从车窗往外看去,江水有些发黄,波浪翻滚,浩浩荡荡,奔向远方。作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穿过武汉的龟山和蛇山之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便连接着两座山。

这座著名的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铁路桥,总长1670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相衔接,贯穿南北交通大动脉,把武汉三镇也联成一体,意义重大。

当年,畅游长江的毛主席,曾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抒发感叹:“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伟人风采,心胸魄力,何等气势恢宏,气吞山河,大气磅礴,令人震撼。此诗作扬名天下,传为经典。

黄鹤楼,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据说仙人吕洞宾,用橘子皮在黄鹤楼墙上,画了一只黄鹤,黄鹤就经常下来跳舞,故此得名。黄鹤楼位于蛇山之上,只有五层楼。整体金碧辉煌,四角飞檐高挑,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如牌匾所书“气吞云梦”,气势磅礴,精美绝伦。

登上楼顶,江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气势雄伟的长江,就在眼前的视野里,震撼人心。让人不禁想起那首“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对面就是龟山,和蛇山这边,有长江大桥相连,其景壮观,其势如虹。

关于黄鹤楼,有不少古人留下赞美诗词,我个人最喜欢的经典之作,当属唐代崔灏的名篇《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姜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今,站在楼顶,被古人古诗感染,心中顿生怀古凭吊之情,发幽谷怀思,也不免像诗人一样,有些怅然。我爱发呆,倚着柱子,放空自己,沉醉其中。

后来的我们,在牌坊前寻觅老辈子的题字,看到那绿色的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温婉如玉。字如其人,果然和家庭相册里,我看到的老人、那儒雅亲切的形象,似曾相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的奋斗,哪有今天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历史不会忘记前辈们的功绩。题字本身,就是对他们一种精神上的肯定。留下历史的痕迹,是对文化人的一种尊崇,也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题字就在那里,不会消亡,代表着曾经一个个伟大光辉的形象。功绩不容抹去,和这历史留下的古迹一样,留驻在人民心间,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供后代世人缅怀。

注定又是一场,匆匆而游,离开地处武昌的黄鹤楼,还要赶回汉口,抓紧回姑姑家去吃午饭,下午要赶去坐高铁。姑父在家,忙活了一上午,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其中就有武汉有名的招牌菜品,莲藕炖排骨汤。这是武汉当地饮食特色菜,那里人们的最爱。

我爱吃藕,可一想到莲藕,总能让我联想起,已不在人世的姨夫。作为一个从小在武汉生活的人,他在这里长大,后来参加了工作,又去参了军,最后转业到了成都,一辈子留在了那里。以前在武汉时,他最爱吃的,就是那著名的热干面和莲藕炖排骨,可惜他却再也吃不到了……

想起姨夫,总让我黯然神伤,他是此生对我最好的人之一,是我的第二个爸爸。我随着表哥喊的姑姑,其实并不是我的亲姑姑,而是姨夫的亲妹妹。两人长像酷似,如同双胞胎。

姑姑和姨夫一样,人品极好,我妈妈也说过,他们俩都是少见的好人,也是对我非常好的人。姑姑把我当做他哥的女儿、她的亲侄女,我受到的礼遇,跟她亲侄儿、我的表哥们都是一样的。记得多年之前在成都,姑姑从武汉过来,在我病重住院时,受同样住院病危的姨夫委托,专门前来看望我、安慰我、鼓励我,并留下慰问金。后来姨夫因病去世,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又失去了第二个爸爸。

可每当再看见姑姑时,我的心里眼里总是满是欢喜,我仿佛看到,姨夫还在世,他的音容笑貌,活脱脱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哥哥和妹妹,他们俩长得实在太像,五官高度吻合。看见姑姑,就如同看到姨夫一般,让我感觉好亲切,好开心。这次在武汉姑姑的家里,我实在忍不住,把心里的话,都给姑姑倾诉出来:“姑姑,我好喜欢看你,好愿意看到你,因为看见你,就像是看到了我姨夫。”说话间,一股抑制不住的感伤袭来,鼻子发酸,声音有些哽咽。

姑姑慈爱的面容回望着我,本来一直在说话的她,却一时像是堵住了嘴一样,怎么都说不出话来。不知是不是我的话,又勾起了她的伤心事,她也想念她的哥哥了吧?看得出,她在努力的克制着,压抑着,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不想在众人面前失态,暴露出她的脆弱情感。也许,在没人的时候,她才会偷偷的抹流泪。是啊!他们兄妹情深,大家都无不交口称赞的大好人,没有谁不怀念姨夫。现在回想起这些,泪水已经满脸流淌,顿时泣不成声……

离别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当我们辞别姑姑一家,离开武汉,继续踏上回家的路时,在高铁站,姑姑他们拿身份证做抵押,坚持跟着我们进到了候车室。他们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上了车为止。

等车徐徐开动,坐在高铁座位上的我,意外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在我的旅行箱内侧袋中,她塞了些钱。给两个表哥和我三个人,一人二千块,共六千元,一视同仁。让我顿时感动不已,心潮起伏。那些钱,就是姑姑待我的一片真心实意!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亲人,忠厚长者。她怕我们不要,悄悄的藏好,等我们走了才告知。这才是真正想对你好的人,想法设法为你付出,而不留下让你还回的机会。

姑姑临别前的面容,慈爱温暖的神情,又浮现在我眼前。我仿佛是在和姨夫告别,他们都一样的疼爱我。她的样子,几乎就是姨夫的女性形象之翻版,让我在冥冥之中,似乎感受到了,重生的姨夫一般。她和她的哥哥、我的姨夫一样,都是这世上,最好的人!我曾经喊过姨夫多年爸爸,她的亲妹妹,自然也就是我的亲姑姑。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人间自有真情在。

何其有幸,我遇见的都是好人。人说,你是谁,就会遇见谁。我自然比不上姨夫和姑姑那样好,但自认一直都是一个善良心好的人,一个看电视,看文章都会哭的人,一个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做一些好事的人。也许是出自天性,也许是出自教育,也许就来自环境,从小受到姨夫他们的熏陶,跟好人学好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都是党员干部公务员,正直、传统、纯朴、厚道的老一辈人,有幸深受他们的言传身教,受益匪浅。

再会,武汉,我一定还会再来。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里有让我牵挂的亲人,牵牵绊绊,亲情恩情,割舍不下。如同武汉的莲藕一样,丝丝相连,心心相依。只愿亲人们,能在这里快快乐乐,安安康康。

当夜幕降临,夜色阑珊之时,在灯火通明的高铁出站口,我大弟和小弟早已在那久久等候,他俩开车来接我们回妈妈家。

远远看见我们,两个弟弟就在使劲挥手呼唤,我忍不住激动的心情,兴奋的先一路小跑了过去。多年不见他俩,变得更成熟了,满脸笑容,亲切如旧。比我年龄小的两个弟弟,人高马大,又高又壮,一副标准的山东大汉形象。反倒越发衬托的我,更加娇小,完全不像个北方人,反正大家也都这样说我,更像南方人。

在车上就一路兴奋的聊个不停,等回到了家,看到好久不见的妈妈,心里的兴奋劲儿,总也按捺不住。娘俩互相对看,你拉着我,我抱着你,怎么都看不过来,不愿意移开目光。妈妈比以前又老了,前面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只有后面还有些发灰,银丝稀疏。饱经沧桑的脸上,皱纹又多了,被无情的岁月,刻下一道道痕迹。

妈妈贴心的为我们准备了夜宵,弟弟们大概饿了,狼吞虎咽,可我一点都不饿。由于太过激动和亢奋,不觉得饿。激动和开心,已经溢满胸怀,有满满的饱腹感。

在家里的日子里,重又感受到,有妈妈的温暖。有妈妈就是好,无时不刻的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呵护。每天早上,妈妈习惯早起,她不敢惊扰我,就静悄悄地做事,不会发出一点声响,唯恐影响到我。而我又习惯晚睡晚起,早上还喜欢赖床。于是她做好了早饭,给我留在锅里热乎着,等我起床后,温在锅里的早饭,还冒着热气。

 在有妈妈的家里,真切的感受到了,来自妈妈久违了的疼爱。小时候,我很爱吃土鸡炖粉皮,最爱吃的是,里面的红薯粉皮。晶莹剔透的粉皮,吸收了鸡肉的香味和营养,饱含汤汁里面的精华,吃起来口感滑滑溜溜,富有嚼劲又爽口,比鸡肉要好吃的多,更吸引我。

那天吃饭,妈妈专门做了,我爱吃的鸡肉炖粉皮。期间,她一个劲的只顾着给我夹菜,夹粉皮,嘴上说:“你不是最爱吃粉皮吗?你吃呀!快吃呀!多吃点。”弄得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我就只好打圆场:“我自己夹,你们也吃啊!来来来,大家都吃啊。”

那时那刻,我切实的体会到了,母爱的光辉!我知道,妈妈是发自内心的疼爱我,那会儿,我心里幸福的很,甚至幸福的都有点想哭。因为我曾经也经历过,那样的感受,曾看见别人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夹菜,当时我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也可以理解,毕竟,谁的妈妈也疼爱自己的孩子。如今,我也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享受到这种最高级的待遇,感谢我的妈妈,让我感受到,人间最可贵的亲情,母爱的温暖。心里觉得特别舒服,感觉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天下只有妈妈,是最发自内心的疼孩子,真心实意的待孩子。在妈妈的眼里,不管有多大,我们永远都是她,最想呵护的孩子。

在家里的日子里,我们尽情尽兴的欢聚,到处游玩。

我和姐姐她们,先是陪表哥去逛了曲阜,参观了著名的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又和表哥带着妈妈、外甥女,开车自驾,去了日照海边游玩,圆了妈妈没看过大海的心愿。后来陪着大弟开车,回了一趟莱芜我姥娘家,把在那里探亲、小住的妈妈接回家来。还陪妈妈她们去爬了峄山,只不过我没机会上山,只是在山脚下闲逛,陪着爬不动山的老人们,加以照顾,等待上山的男士们下山归来。没关系,我以后有的是机会再爬山,这次自然以老人为重。

后来表哥他们先返回,我则继续在家呆着,计划陪妈妈过完年后,才回成都。居家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我给妈妈做饭,也做给大家吃。午睡过后,下午有空闲,我们就约着楼上的邻居老乡,在我家一楼的小院子里打麻将。陪着几位老人,乐呵呵的打发时光,他们开心,我也觉得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和最亲近的人,一起消磨时光,一起嘻哈笑闹,一起一粥一饭,一起互相陪伴。一天又一天,和最爱的亲人在一起,怎么都不会厌倦。

过年时,大家齐动手共做年夜饭,包饺子吃饺子,放鞭炮点烟花,共享天伦。大年初一,亲戚朋友老乡,互相串门走访拜年。多么美好的时光,就在幸福的烟火气里,慢慢流淌……

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就能心满意足。虽然相隔遥远,一东一西,但我会尽量安排时间,多回家探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尽孝一定要趁早,除了多陪伴,还要尽量满足父母的心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快帮助。我帮妈妈实现过心愿,比如邀她来成都我家玩,带她去了九寨沟旅游,共陪她坐过三次飞机,圆了她此生的空中之梦。又带她去日照见了辽阔大海,圆了她没见过大海的心愿等等。肯定还会继续的,要尽量多的满足她的心愿,不留遗憾。

在妈家,我总是仔细查看,家里缺啥少啥,需要用的,小件的不必给她说,就给她补齐。有些稍微大件点的,比如她骑的三轮车,旧洗衣机之类,我都想给她换新的,可她却死活不让我换。说旧的还能用,她一辈子节俭惯了,弄得我没法,只好放弃,顺从于她。

每次回家,我都给妈妈操办生日,带她去好一点的饭店,让她有机会去品尝,从没吃过的各种美食。还有买衣服,买金饰这些,她舍不得自己买,也舍不得我们姐俩,谁单独花钱买。于是,我和姐姐一人出一半,算是合伙买,她才勉勉强强同意。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该是孝顺的最好体现,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没有实际行动。做儿女的,应该尽量在精神和物质上,力所能及的满足父母。

作为一个漂泊在远方的游子,我时常思念自己的故乡。从小到大,我已经在蓉城生活了三十六个年头,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但一直对山东老家那边的亲人,心心念念,牵牵绊绊,对故乡也总是无比眷恋,念念不忘。家里的老妈,也一直在等我回去看她,陪她。此生,生命不止,行走不停。

归来吧,归来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要么正走在回家的道路上,要么计划着何时返家的思路上。人生几何,三十六载时光冉冉;星月为伴,三千里路尘土漫漫。

故乡,亲人,一直都在召唤着我,等着我回家。随时准备着,再一次出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