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结缘 浇开民族和谐之花
——记回族青年书法家马鏞
侯永刚
一
上了年岁的老西峰人都晓得,老城区的西郊有个清真寺,也叫礼拜寺或者回回寺,那是头戴白帽的回族穆斯林同胞聚集礼拜的地方。圆顶拱形的清真寺庄严巍峨,秀丽恢宏,其别致的造型艺术与汉族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独具魅力。随着岁月更迭,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清真寺和西峰的其它地标性建筑一样,成了西峰不可或缺的一景。近几年,信教的群众或者是参观的市民游客,在迈进这个翻修一新、肃穆神圣的地方时,在门庭上首先看到的是“西峰清真大寺”这六个醒目的大字。这六个秀雅遒劲、飘逸舒朗的“二王”书风的行楷字体,便是陇东回族知名青年书法家马鏞题写。虔诚的穆斯林们看到这六个大字时,是一种激动、亲切;市民游客看到这六个大字时,是一种舒心、享受;而同道看到这六个大字时,则是一种骄傲、荣耀。因为在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传统书法面前,不管是那个民族或者是钻研书法的践行者,都会感到美的东西其实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它像一座无形的桥粱,连起了人们的心,使彼此达到了默契。
二
从小与翰墨结缘的回族书法家马鏞,便是一个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用书法搭建民族团结桥梁的人。通过书法所蕴含的跨国界、跨民族的人类共同拥有的美好的情感线条,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沟通与理解,并以此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马鏞看来,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回族是个注重做生意的民族,一些老一代回族人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现在,随着回汉文化的融合,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重视起来,从小给孩子报了各种才艺培训班,比如书法、绘画等。”马鏞这样说。掌握了书法艺术的马鏞,其实是个比较忙的人。回族的葬礼比较简朴,有时也悬挂毛笔书写的挽联挽帐祭奠亡者。这样的时刻,熟稔书法的马鏞就派上了用场合,尽力为同胞挥毫泼墨。马鏞最忙的要数春节前的腊月了。这时,左邻右舍的汉族乡亲们找上门来,争着抢着求他书写对联,他们都知道他的字写得好,还是个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当然不会放过了,都想求得墨宝。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民族之分了,只有文化的魅力了。如果不是马鏞头戴的小白帽,乡亲们早忘了他是个回族兄弟。马鏞当然来者不拒了,自掏腰包,买了笔墨纸砚,一写就是几天,满足了汉族乡亲们的愿望。当乡亲们欢呼雀跃时,他也累得直不起腰来。这种为汉族同胞过年前的义务书写,他一写就是几十年。马鏞是个爱帮助人热心肠的人。多年来,回汉族乡亲们谁家有个事过个红白事,他都放下手头的事,主动过去帮忙。写个对联、喜字、挽联挽帐,上礼谱这样的工作,他从不计报酬。有朋友对马鏞这种经常性的“义务书写”颇有微词,对他讲,你不管怎么说,还是个书法家呢!别人都有出场费,按平方尺计价!你这样做,不怕坏了行情?图个啥?马鏞却为朋友讲起了大道理。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如此,我还计较什么名利呢!是的,学书,品高德好才最重要,“才”是为良好的品德服务的。历年来,马鏞积极响应省市区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送文化“进村、进社、进校园、进军营、进医院、进企业”活动,义务为基层群众、机关干部、教师学生、军士警官、医生护士、企管工人书写书法作品、春联两千余幅。2019年参加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会“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活动,将近年创作的20余幅书法精品捐赠给少促会,受到了省上领导的肯定和赞许。
三
书法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坚韧的意志,也彰显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为了弘扬书法艺术,推广优秀文化自信,马鏞策划成立了甘肃首家民间书画组织“陇东书画家协会”,陇东书画家协会有会员80余人。他个人出资十万元精心策划成功举办了《陇东书画家协会优秀作品展》《陇东书画家协会墨苑擷萃20人提名展》,并出版了作品集。自2016年3月以来,他被庆阳第七中学聘为书法专业教师。在教学上孜孜以求,从不马虎。每次讲课,他耐心教学生如何写好毛笔字,无论是握笔的正确姿势,还是一撇一捺及临帖的要领,都有严格要求和具体的指导。他强调:毛笔临帖时应多注意运笔,写出来要有骨有肉,刚柔相济。中国自古讲究“人字合一”。他常给学生讲:“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勤于练,贵在坚持,要真正做到字不仅形美,而且要写到内涵美,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学生们都说他是个非常严谨非常敬业的好书法老师。近年来,七中已累计向各大院校输送书法人才40余名。这些学子逐步崭露头角,相继在全国、省市级展览中获奖。马鏞还义务辅导培训汉族贫困学生十几名,免费赠送笔墨纸砚。有些贫困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考上大学假期回来了,还忘不了去看望他们的回族老师。这时候,马鏞非常高兴,让孩子们住上一月四十天的,免费提供食宿,义务辅导他们提高书法水平。孩子们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感到特别的温馨温暖,其乐融融。有的学生在马鏞的指导下,书法篆刻艺术上了台阶,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路子。比如,肖金镇的农村孩子鹏腾飞、杨又功在肖金镇开办了书法篆刻工作室,在钻研艺术的同时,面向市场经营。马鏞知道后,非常欣喜,送去了自己的作品祝贺。
四
一个德艺双馨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政府也不会忘记的。他所处的联合村党支部吸收他成为了中共党员,村民选他为村委会副主任、原西峰市四届人大代表、中共西峰区党代表。被西峰区政协协商为政协西峰区七届、八届委员。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成果,他获得了甘肃书协会员、甘肃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庆阳分会会长、陇东书画协会主席、庆阳市书协展览交流委员会委员、西峰区书协副主席等艺术头衔。马鏞说,这些头衔反映出自己在做了一定传播推广传统文化的工作后,政府和群众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但对于名利来说,都是虚的,他从未挂在心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德为先,这么多年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各民族群众做一点有益、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自己心之使然的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根。马鏞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传统文化的提倡,村民们爱党爱国的意识强多了,素质素养在不断提高。他所处的联合村是一个回汉相居的村子,回民在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精神上得到了洗礼,汉民在吸纳回族优秀文化(比如,饮食文化、经营文化)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睿智。两个民族在文化相互融合的情况下,相处得非常和谐融洽,非常团结。五
一支笔,运筹帷幄,彰显文化自信;一篇《兰亭集序》,以文会友,促进文化交流。翰墨结缘,以笔会友,马鏞有很多书画界汉族朋友,比如安石、张建昕、黄风贤、胡斐、王正楷、张学文、朱生银、杨潇等等。时间长了,大家根本没有了民族的区别,只有传统文化在一起交流时的水乳交融。只要有书画交流、送文化下乡、书画展览、书画研讨这样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忘不了邀请这个回族兄弟参加。马鏞说,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就是汉族老师。先师从陇东老一辈著名书家钱养梓先生,并于1986年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峰分校书法、国画专业学习,后师从中国书协理事陈扶军先生。他尤精小楷、行草、篆刻。他的行草力求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速度匀畅,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之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印章用回文笔法刻出,搭配到书法作品里,达到了文化和艺术的融合,而显得格外清雅。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展览比赛中入展获奖,刊登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今日西峰》,入编《北地异彩》《西峰人物春秋》《董志塬》等书刊。马鏞是个懂得感恩的人,知晓传统文化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他说,是汉族老师和朋友使他在书法艺术上有了进步,有了启发,有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因此,他就要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留在各民族人民的心中。
六
马鏞时常提醒自己:不管是那个民族的人,都是中国人!为此,他把“我是中国人,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定为自己今生做人的目标。而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各个民族心连心,和谐相处,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是他的一种美好情愫。
2020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