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刘兰芳家庭
侯永刚
2016年12月15日这天,莽莽辽阔的黄土大塬——董志塬腹地西峰,多少还有些寒意,但暖冬的阳光更为浓烈,人们并未感到冬的存在,户外活动的人群,都在匆匆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在陇东老区庆阳机场候机楼前,一群中青年人激动地与机场工作人员争执起来,还有人不时翘首仰望蓝得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像要在那上面发现什么似的,眼里满是期待。
吵闹声终于惊动了候机楼大堂经理,在一名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经理来到了这群人的跟前,经询问,他们是西峰区肖金镇肖金村“义渠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工及庆阳市歧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部分员工,大多都是些青年后生,总共有三四十人。再看这些人的装扮,个个西装革履,衣帽整齐,神气十足。而他们手中的道具,却是与穿着不太搭,显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有两人抬一架皮鼓的,有提锣拎鼓槌的,有捧红丝缎结成一朵花的,有手持红绫的,有码杆唢呐的,还有手举长挂鞭炮的……看到这种场景,经理有些愠怒:机场乃安全重地,怎容闲杂人员在此胡闹!他正要斥责,只见一名领头模样的中年男人上前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经理您好!我们要接一个人,请允许我们进入大厅!
经理这才注意到,这群人被工作人员拦在了候机楼的外面,进不了大厅,正在吵闹。
大厅怎么能容许这么多的人进入?况且还带着这么多的家什!按照规定,这是万万不能的!经理待要向中年男人解释,不料,刚平静下来的吵闹声又喧腾起来。
“今天,我们一定要进入大厅,第一时间接到我们村里的好媳妇!……”
“我们一定要第一眼看到我们的总经理!这些天来,我们多念想她啊!……”
“我们要给她披红戴花、鸣炮奏乐迎接她……没有她啊,那有我们的挣钱门路!”
“她可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咱庆阳老区人的骄傲呐!……”
“她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啊!……”
喧腾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经理的头绪都有些被弄懵了,但“她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句话却异常清晰的印在了他的脑际。他赶紧摆了摆手:“停,停!你们刚说什么?谁受到了习总书记的接见?”
一听经理询问他们,后生们都来了精神,纷纷站出来数说这个在他们眼里看来、让他们无比敬佩又无比有能耐的女子的种种好处。
人们颇显激动,场面再次卷入混乱。
这时候,先前那个领头的中年人制止了后生们争先恐后的抢答,给经理又鞠了一躬,郑重其事的向经理介绍了他们要接的这个人的情况。
原来他们是自发组织起来的,要接的这个人叫刘兰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黄土女女”。刘兰芳与许多陇东女子一样,自小得到长辈的手手相传,心灵手巧,工于女红。1989年,就在家庭生活负担最重的时候,刘兰芳夫妇双双下岗。之后,他们俩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两人开过饭馆、蹬过三轮、倒腾过中药材、承包过荒山头,在经历了多次的创业失败后,她静下心来,重新给自己定位:决定研发生产自己从小熟悉的传统香包绣制。
在事业渐入佳境后,刘兰芳和丈夫注册了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庆阳“义渠村”香包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刘兰芳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为数千名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为许多个家庭保障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使家庭和睦,邻里安宁。2016年,刘兰芳被甘肃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提名“陇原工匠”。她的公司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妇联“陇塬巧手”示范基地。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真正的富。刘兰芳富了没有忘记乡亲。在省妇联“陇原妹走出去、陇原翘首干起来”的号召下,刘兰芳公司每年负责培训2000多名妇女从事手工编织技艺,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已有2万多名妇女参与到公司的生产中,外协制作人员4000多人。刘兰芳的举措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勤劳致富的信心,更在美丽文明乡村、文明家庭构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刘兰芳作为庆阳市唯一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出席了表彰大会,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亲切会见。在此之前,2016年5月,她还获得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称号。
听了中年人较为详细的介绍,大厅经理一下子对这个他还未见到的陇东黄土女女顿生敬意,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啊,作为机场部门负责人,这些年,他利用空港平台,为庆阳民俗四绝: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走出黄土地做着积极的推介宣传工作。今天,陇东黄土地上的绣花娘子走出去了,喜获殊荣,受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这既是她家庭和个人的荣誉,更是庆阳老区人民的荣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才的重视和肯定。想到这些,经理再也不愿耽搁下去了。该为这个大家值得尊重和骄傲的人做点什么,是他目前最为急切的考虑。
看到中年人叙述完后愣怔,经理跨前一步上前握住他的手说,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破个例,乡亲们把家什放在外面,人先进去,把刘经理先接出来,咱再在候机楼前小广场上举行一个欢迎仪式,隆重迎接为我们载誉归来的英雄!咋样?
这可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中年人他们原来根本没敢指望有这样的奢望,他们只是觉得他们的致富领头人刘兰芳大姐或者刘兰芳阿姨获得了这么大的荣誉,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就自发组织起来,用传统的方式把她接回去,让她感到来自乡亲们的浓浓乡情和朴素真诚的友爱。
现在,大厅经理的理解和支持,无疑使迎接的规格升高了,这让来的人都有些意外,竖起了大拇指。
经理抬腕看了一下表,正好下午三时十分,又仰望了一下东南方向,一架机身裹着彩虹色的小型客机徐徐驶来,人群欢呼起来。
经理说,该进大厅了。同时,他吩咐机场工作人员悬挂横幅,布置小广场。
三时三十分,人们簇拥着有些疲累但神采奕奕的刘兰芳出了候机楼,来到了楼前小广场,广场悬挂的横幅内容是热烈欢迎黄土女女刘兰芳载誉归来!机场礼仪小姐献上一束艳丽的鲜花,中年人上前代表乡亲们给她披红戴花,经理致了简短的欢迎辞。霎时,鞭炮响起来,锣鼓敲起来,唢呐奏起来,秧歌扭起来,乡亲们以传统的民俗礼仪欢迎他们引以为傲的黄土女女。
这个中等个儿、脸蛋红扑扑、端庄朴素的陇东女子,瞬间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像一潭澄澈的潋滟,再也止不住了,顺着脸颊流下来,砸在了脚下厚实的黄土地上。
当经理请求她说点什么,她好像没听见似的,陷入了遐想。是啊,还有啥说的呢?听见这熟悉的乡音、看见这沸腾的欢迎人群,刘兰芳就觉得值了!金杯银杯不如乡亲们的口碑,乡亲们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回报!这些年创业路上的磕磕绊绊、栽倒又爬起、爬起又栽倒、最后终于站直了,不再爬下……各种委屈一下烟消云散了。
一
刘兰芳感受过贫穷时创业的艰难,也品尝过家和万事兴所带来的甜蜜。
2002年初,丈夫做酒店生意再次亏损,债台高筑。就在走投无路之时,丈夫提出:不如把咱们重复收藏的手工刺绣香包十二生肖匀出来一部分卖掉!刘兰芳听了,觉得可行。当时,她正好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三月份,上海有个民博会,报纸的醒目处还登了一张布老虎的照片,她喜不自禁,看来,她的藏品非常适合在民博会上销售。当真要动身时,问题来了。他们夫妻二人为路费发愁!想了半天,刘兰芳说我去借!可是,跑了一圈,在借到第五个人时,只借到二百元,刘兰芳有些丧气,不想再去借了。但转念一想,这说不定是个机会,不能错过。她咬咬牙,再次出门。当借到第七个人时,终于借齐了三百元路费。回到家里,翻看着凑齐的不同票面的三百元零钞,刘兰芳忍不住嚎啕大哭,好像要把所有委屈都哭出来似的,丈夫看着心疼,便安慰她:不要紧,老婆,不要哭,我将来一定给你买辆奥迪开!还要弄个老板让你当!当时,还不知道奥迪是啥玩意的刘兰芳,被丈夫的一番话逗得破涕为笑,用弱小的拳头捶打着丈夫的胸膛,说,傻子,你能行吗?
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多年来,在最艰难的岁月,刘兰芳和张仁民都会用这种诙谐的幽默,取悦鼓励对方,度过人生的一道一道难关。同甘共苦的奋斗,使他们建立了牢固的感情,成了一对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夫妻。
过去,在庆阳当地农村,女孩子出嫁时如果没有几件像样的绣品,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相反,如果有精致的绣品作陪嫁,婆家人觉得你是个能干的巧媳妇,你在婆家就很有地位。
刘兰芳就是这样一个巧女人、巧媳妇。
丈夫张仁民曾当过教师,自小喜欢民间艺术和收藏。在经过一系列的创业受挫后,他最终选择和妻子一起,致力于他最喜爱最擅长的庆阳民俗文化的收藏、研究与开发生产。
回忆往事,刘兰芳夫妇吃的苦几乎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对张仁民来说,他最感激的是无论在什么境遇下,妻子刘兰芳都在身后默默守护他。失去工作之初,张仁民贩蔬菜水果,在街边搭棚销售,从早忙到晚,刘兰芳看孩子做饭送饭,和他一起摆摊;后来张仁民蹬起了黄包车,每当下雨的天气,刘兰芳总会站在街头给张仁民送雨衣;再后来张仁民去乡下包田种地,刘兰芳在西峰独自抓养两个孩子,有时还要到乡下照顾丈夫;承包荒山搞养殖失败,回到西峰开饭店,刘兰芳买菜算账掌勺,从里忙到外。女儿张煜瑶说:“家里最辛苦的人其实是妈妈,爸爸能‘折腾’,妈妈能‘陪’。”
在刘兰芳心里,张仁民是她的人生导师。2000年后,赶趁庆阳市举办香包节的机遇,张仁民夫妇注册了庆阳岐黄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那几年,民俗文化产业市场良莠不齐,秩序混乱,行内存在恶意竞争、以次充好的现象,刘兰芳想在传承的基础上研发新产品,困难重重。在她感到迷茫时,丈夫张仁民给她鼓劲打气。她至今清晰记得丈夫给她说:“古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咱们认准自己的方向,埋头做自己的事,别管外界的杂音,总有一天,我们会干出一番事业的。”后来,丈夫陪她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民俗专家,与杭州中国美院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对庆阳香包进行二次改良,研发设计了“丝绸之路”人偶系列、“黄河古象”系列、袖珍十二生肖绣花鞋系列以及抱枕、药枕系列、“百鸟朝凤”系列等。2011年,在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这些注入新鲜元素的庆阳香包被抢购一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又凭借浓厚的地域性、原创性、民族性,多次获得国家、省级金银奖,市场也越来越广阔。公司与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宁夏等地的100多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经过多年打拼和不断学习,刘兰芳成长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先后被文化部、省市有关部门推荐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每到一处,刘兰芳不仅展示产品,而且现场献艺,向国外游客讲述作为东方文化一部分的庆阳香包的历史和寓意。2015年4月,刘兰芳再次受邀赴美国东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这次,她有幸走进美国纽瓦克博物馆、亚洲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博物馆以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向美国的市民、大学生以及世界各国的游客展示香包刺绣技艺,演讲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土生土长的陇东黄土女女,竟能够登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堂!但这真不是梦境,而是现实。回首往事,刘兰芳意味深长地说,磨难,是人生的一场修行,能吃得了苦,就能攀上事业的高峰。末了,她瞅了一眼那个带着老光镜、正在帮助她修改香包刺绣设计图案的丈夫,颇有感触地说,其实,我这一生,最大的梦想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家和万事兴嘛!我不羡慕谁家家有万贯,银钱无数,我只盼望夫妻能互相体谅,白头偕老,儿女懂事孝顺,就够了。人心情好了,,干起事来,才有动力!才有奔头!这些年,因为有家的支撑,我们的企业才干得顺顺当当!
是啊!埋头做事的张仁民接住了话头:国和家也一样,只要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能和睦相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伟大复兴梦就能实现!
这也许是张仁民对家庭深刻感悟后对国的诠释,也是刘兰芳多年来人生路上悟出的真谛。
一路艰辛一路歌,到了今天,刘兰芳朴素的梦算是实现了。
他们夫妇俩夫唱妇和,共同努力,有了一个和睦美满幸福的家,也有了一份属于这个家庭的美好事业。在家庭这片天地里,丈夫张仁民曾经是一名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收藏、庆阳传统民间工艺研究及开发方面颇有建树,是刘兰芳坚强的后盾。女儿张煜瑶,跟随父母学习研究庆阳民俗传统工艺,从事非遗传承保护与生产工作,是刘兰芳强有力的助手。儿子张煜琛,在浙江某艺术学院就学,主攻非遗专业,将来是他们事业的继承人和传承人。
面对未来,刘兰芳充满信心。
二
2016年12月16日中午时刻,在西峰区肖金镇肖金村南庄组的村道上,走来了一对人,穿的花花绿绿,画的五颜六色,他们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唢呐扭着秧歌耍着社火,径直向刘兰芳夫妇家闯来,这让二人始料不及。他们正在纳闷,只见老队长何永义挥了挥手,让舞动的人群停了后,对刘兰芳夫妇说,咱南庄队弄了这么大的个事,出了这么大的个人物,乡亲们觉得光彩极了!昨天是你们公司的一帮后生去接,咱一班老年人脚来手不来的不方便,没去成,大家不服气,捉摸着今天不管怎样,也要迎接我们南庄队这位好媳妇好妯娌!我们不能让后生抢了风头!
张仁民夫妇正要劝止,老队长不由张仁民夫妇分说,大手一挥。
民乐响起来了,社火耍起来了,又是鸣炮奏乐,又是披红戴花,又是致辞,又是请她讲话……刘兰芳又一次陷入感动之中,眼泪再次不由夺眶而出。
看来,一个人只要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用一颗爱心、善心、聚心为大家做事,公司的员工不会忘记她!乡亲们更不会忘记她!
三
这些年,无论是创建庆阳市歧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义渠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构建美丽乡村——“义渠村”田园综合体,刘兰芳一路走来,深刻地体会到家庭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重要。
和睦家庭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睦家庭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是她悟出的人生真谛。
刘兰芳在员工的培训会上讲到,凡是进了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员工,就是公司和合作社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就是兄弟姐妹。我是你们的长辈或者小辈,但我待你们要像家人一样,是你们的亲人,我不但要传授你们技艺,让你们学会挣钱,还要让你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希望你们回去后好好对待自己的公婆,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丈夫,对待自己的妻子……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家和才能事业兴!
大家噼里啪啦鼓起掌来。她又以自己这些年的切身经历分析了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最后她说,要不是我和丈夫几十年的相互理解、体谅、鼓励、支持,我们也难有今天!
当她从讲台上下来,丈夫递给她一杯水,她接过后问丈夫:我是不是越老越变得婆婆妈妈了?把自己的理念硬加给别人,员工不爱听?
丈夫说,你讲的对着哩,对员工的教育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只要人的素质上去了,家庭就和睦了,社会就文明了,我们公司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员工们谁有个困难,她都去帮,员工之间有个矛盾、村民之间有个纠纷,都爱找她去调解、化解。他们爱听她的话,她的话有说服力。
“磨难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刘兰芳常常对那些受了挫折的青年员工说,她又补充:这也许是你今后步入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的铺垫,接着,她又讲了自己创业路上艰难坎坷的故事,青年人转忧为喜,不再纠结、彷徨、绝望,重又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员工们都觉得他们的总经理口才好,有水平,有文化,说出来一套一套的,很在理,也能打动人,他们爱听刘大姐刘阿姨平时对他们的人生教诲。
刘兰芳丈夫张仁民有很深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爱写写画画爱收藏,除了爱收藏文物、民俗器物、古今名人字画外,还爱收藏古藉线装书籍、解放后报刊杂志。光收藏的图书就有两万多册,每逢夜晚人静时,他会戴付老光镜,挑灯夜读到凌晨三点,有时,读的兴起,手舞足蹈,会吟诗作诗。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刘兰芳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爱钻研业务的习惯,还能诵读一些经典诗词、著名论述,无形中成了员工眼中的“儒商”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每天早晨,诵读《朱子家训》的声音就从岐黄公司传出,这是所有员工的必修课,从2012年开始,诵读《朱子家训》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为什么要让公司员工诵读《朱子家训》?刘兰芳说,公司员工大多是庆阳老区的农村妇女、下岗职工,生活困难,文化程度比较低。刚来的时候,她就发现一些员工比较浮躁,做事不认真,还喜欢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与公婆发生矛盾、跟爱人吵架、员工间勾心斗角,她就和丈夫商量如何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后来决定带领员工共同诵读朱熹的《朱子家训》。
员工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排斥这件事,有员工称“这是给我们洗脑哩!”但他们还是坚持日日诵读,“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妇之所贵者,柔也”……一句句做人处事的至理之言,重塑着员工的心灵。员工在公司有了凝聚力,在家里尊上礼下,互相说话再鲜有蜚短流长。员工赵宁宁说:“平时工作中,刘老师给我们讲解怎么刺绣,配色,而我体会最深的是刘老师给我们教《朱子家训》,让我们学习如何做人、孝敬父母,受益匪浅。”
在公司里,有一个叫小玲的姑娘,她是一个聋哑少女,因为个性叛逆,家里人又不懂手语,小玲和家人几乎无法交流。刘兰芳看到小玲很有天赋,将小玲纳入了刺绣团队。刘兰芳懂手语,一有空闲,就手把手地教小玲刺绣,绘花样。有段时间,小玲因为残疾觉得自卑很消沉,几乎对生活绝望,有轻生的倾向。刘兰芳非常着急,就白天黑夜陪在身边,怕出事,比前比后,做心理疏导工作,带她外出逛夜市,看电影,给她做好吃的,劝她好好学手艺。说你现在有父母照顾你,假如有一天你的父母不在世了,你靠谁!学精了手艺,你这一生就能自立于社会,不求人!刘兰芳对待小玲既像母亲,又像是朋友,亲密得比亲闺女还亲。刘兰芳的女儿张煜瑶都嫉妒了,说,妈妈,你从小对我都没有这样过!刘兰芳说,你和小玲不一样,她是个残疾人、哑巴,身心不健康啊!在刘兰芳的帮助下,小玲已经成为刺绣团队的骨干力量,还成了家,女婿是个健全人,有了一双儿女,夫妻很恩爱,家庭和谐美满。
刘兰芳常说,公司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公司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我和丈夫有责任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公司的温暖、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成为和谐稳定的一分子,走向社会。
多年来,刘兰芳利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着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用一颗黄土般纯厚的善心,拯救着那些需要拯救的人。
2015年3月的一天,冬寒刚过,春暖花开,在肖金镇肖金村南庄组的庆阳市“义渠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庄园内,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哑巴,急急火火,跑来跑去,嘴里呜里哇啦,两手比划着,不知表达着什么。有看出门道的农民工说,他的意思是好像要找一个人。而且不找到这个人,他不肯罢休。农民工没辙了,就去领他见他们的总经理。
刘兰芳正在给农民工作香包刺绣知识培训,就停下来,走出教室。
年轻哑巴一见刘兰芳出来,像见到了亲人似的,扑上去,搂住刘兰芳的双肩,像个孩子一般哭了起来。
刘兰芳感到纳闷,待哑巴情绪稳定后,便用手语询问。
哑巴说他叫齐亮亮,是个孤儿,从小由舅父舅母养大,这些年,外出打工,由于语言障碍,打工不太顺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攒的几个钱,前几天被同是哑巴的几个坏人骗了,连吃饭的钱都没了,一连饿了两天,他去乞讨,人家看他是年轻人,根本没人给。走投无路时,他遇见了原汽修厂下岗的一个老哑巴,那老哑巴说他认识刘兰芳,原来在一个厂子,挺熟。他说,你去找刘兰芳夫妇吧!他们是好人,兴许他们能帮你!我就顺着老哑巴提供的路线寻来了。
听了哑巴前言不搭后语的叙述,刘兰芳的心沉了一下。看得出,这是一个需要救助的残疾人,如果不帮助,有可能发生意外。
刘兰芳先给他安排了住处,又吩咐厨师给他做饭,临了,对哑巴说,你先休息,明天,我给你布置工作。
第二天,刘兰芳给哑巴分派了看庄园、养鹅、种菊花的任务。别看哑巴不会言语,人却特别灵,啥活一学就会,干得有板有眼儿,挺受专业合作社农民工的夸赞。
刘兰芳日常也像母亲一样照顾哑巴。春夏秋冬换季的衣服、鞋袜,她提前预备好,逢年过节,她亲自下厨给哑巴做好吃的,哑巴生日到了,刘兰芳全家给她过生日,哑巴病了,她会放下工作服伺——
人是有感情的,缺少母爱的哑巴,在刘兰芳慈母般的关爱下,逐渐对她有了依恋感,不由自主的叫起了妈妈。刘兰芳也不由自主的嗯了一声。
有一天晚上十一点了,刘兰芳和丈夫驱车从西峰向老家赶,到了村口,看见”义渠村“口门庭下站了一个人向他们张望,他们停下车,一看,原来是哑巴。她问哑巴缘故。哑巴说,妈妈,你这么晚不回来,我心慌,不放心,我没心思休息啊!
刘兰芳一下哽咽起来。
有时候,刘兰芳工作忙,顾不上吃饭,哑巴还会亲自做一碗饭,给她端来,请她吃。咽着这并不好吃但细细嚼起来有味的饭菜,刘兰芳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光芒。她也暗暗给自己鼓劲,在公司这个大家庭里,要使每个成员都要养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好风气,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刘兰芳的公司,固定资产达1.3亿元,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有自主知识产权8项,”义渠村“品牌也正式面世。2014年被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人心凝聚了,企业强大了,员工的收入增加了,贫困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了,姑娘不怕嫁不出去了,小伙子也好找对象了,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了,有在外面打工的甚至回来了,曾经动荡的一些员工的家庭稳定了,这让刘兰芳非常欣慰。
员工们往往想以各种方式报答她们的好大姐、好阿姨时,她都谢绝了,及至机场上员工们迎接她的感人一幕,她除了刻骨铭心的记住之外,还是觉得有劳公司的兄弟姐妹们了,于心不忍。
她说,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幸福了,这个社会就安宁幸福了,以后,我还要继续为营建和睦友善的公司这个大家庭做点事!
四
“看到习总书记向我们走来,感觉像做梦一样。”当乡亲们缠着打听习总书记接见她的情景时,刘兰芳这样描述。
“习总书记的话语很温暖,笑容很亲切。”刘兰芳激动地说,“总书记说母亲在一个家庭很重要,说他小时候母亲给他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听得我们泪流满面。”刘兰芳从北京回来后,逢人就要讲述这些历历在目的情景。
“家训,是治家立企的根本”,刘兰芳说。听了习总书记讲的故事,她更加感到了家教家风的重要。
走进肖金镇“义渠村”刘兰芳的家,大门上、院内西侧平房门上,贴着两幅同样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院内正面的鸿福楼一楼大厅,张贴着张氏家族“家训十条”:一要爱党爱国、爱人民、乐爱众,二要勤劳朴实、俭养德、知足感恩,三要尊老敬师、施德累仁、耕读为本……这个家训于2002年制定,现在已有15年之久,纸已泛黄,但书法字迹清晰。
多年来,张仁民夫妇不但用严格的家训教育家人、族人,也树立良好的家风感染家人、族人。他们夫妇尽心侍奉父母,照顾兄弟姐妹,帮助族人、村人。
刘兰芳有个小叔子,十几年前从井里跌下去,脑子受了刺激,患了间接性精神分裂症。从此,洗衣、生病看医生、日常生活照料、矛盾调节等琐碎事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这一照看就是三十多年。
刘兰芳心善,她想,残疾人也是人,也需要温馨的生活。她发现,这种人犯病时是个病人,不犯病时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叔子想有自己的家,她就给她盖了三间房,布置好让他住进去。她发现他还有爱过日子的倾向,她就每年秋收后,把产下的粮食用麻袋装好,让人抬进他住的房子摞好,让他常能看到殷实的粮食,潜意识感到不缺吃少喝,自己的日子过的好。一些粮食放的久了,要发霉,刘兰芳在他未犯病时,和他商量,说把粮食粜了,要不要发霉!小叔子同意后,她把粜粮食得来的钱拿着,和他一起去信用社存进粮食直补折子,然后把折子交给他,由他保管。小叔子把折子揣进怀里,喜滋滋的感到不缺钱花!小叔子爱养狗,在“义渠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规定是不允许的,但刘兰芳破例让他养了两条狗。时间久了,这两条狗和他有了感情,见了生人就咬,谁也进不了他的房子。奇怪了,刘兰芳夫妇进他的房子时,它们却不咬!后来,小叔子不知从那里收留了一群流浪狗,爱的不得了,宁愿自己不吃饭,也要省下口粮让狗吃饱。
这些狗每天要吃要喝,是一笔较大开支,刘兰芳从公司挤了一些钱,买狗粮,用于他养这些狗。
小叔子出门时,这些狗跟在后面,昂首挺胸,寸步不离,他显得威风凛凛,很有成就感,好开心。有人建议把这些狗驱走,说影响咱”义渠村”的形象!
刘兰芳说,还是顺着他,精神病嘛,好可怜的!只要他高兴就是!
有一次,刘兰芳加班忙过头了,家里冰锅冷灶的,小叔子偷偷生着了火;还有一次,刘兰芳太累了,在冰炕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小叔子做了一碗面给她端来,让她吃。刘兰芳边流泪边吃着那碗半生不熟的面条,五味杂陈。她想,多亏上天给我留下了这么一个兄弟,要不,这么大的一个院子,一个人都没有,多可怕!她又想,谁说人心捂不热?残疾人的心都能捂热呢!何况公司的员工!如果每个人多一份爱,多好!
看见村里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增多,孤寡老人无人照顾,刘兰芳夫妇在“义渠村”设了幸福老人互助院、孤寡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照顾那些需要救助的老人。
九十一岁的唐玉珍是一位孤寡老人,还是一名老党员,解放前曾经救过八路军战士。张仁民夫妇经常去探望她,送去米面油、衣服,还陪她说话,消除孤独,老人有病了,就送她去医院看病陪护她。唐玉珍老人过意不去,为他们夫妇送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敬老扶困,时代楷模。她逢人便说:“仁民两口子德行好,去年冬天,我说家里没柴烧了,仁民就给我拉了一车柴,每年过年还给我钱、米面和生活用品,照顾我五六年了。”
目前,在村上,张仁民夫妇每年慰问的7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位。
在村里,老人们教育儿女后代,总爱以刘兰芳夫妇做榜样,让他们学会做人,树立良好的家风村风,使二女们懂得孝道。
五
“养德,就要守望相助,分享快乐”
在张仁民、刘兰芳夫妇书房门外,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养德”二字。在他们看来,养德——是他们毕生的信念和追求。
如何“养德”,他们夫妇的目标很明确——与家人一起,带领“义渠村”村民,共建文明美丽乡村,让他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乡愁,守住脚下这片厚重博大的黄土地,把根留住。
刘兰芳的家乡肖金镇,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商贸重镇,也是陇东粮仓的旱码头。前几年,村民因为没文化,法制意识差,想来钱快,速效致富,中了当地一家粮贸公司以高息为诱饵非法融资的套,周边村民几亿元被敛去。最终公司资金链断裂,一千多户村民追讨两年未果,大部分人一夜返贫,精神陷入崩溃,有个别人寻了短见。
村里缺乏产业,留不住年轻人,青壮年都去了外地打工,留守村子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妇孺儿童。人与人之间难于沟通,亲情、乡情、人情越来越变得淡漠,原来纯朴的村风、民风已成为过去,传统美德,孝道文化逐渐在丢失,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赡养问题非常突出,曾经让我们无限留恋、无限向往的田园,不再吸引想享受美好生活的年轻人。
还有一部分对生活无望的人,因为没有高雅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做支撑,整天钻进棋牌室、麻将馆消磨时间,破罐破摔,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面对这种状况,张仁民夫妇非常焦急,他们没有想到,小时候,给了他们无数次甜蜜无数次快乐无数次记忆的村庄,却变得如此的落寞、如此的没有了磁性!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要不,梦中憧憬的故乡将会失去最质朴最动人最吸引人的内核。
刘兰芳说,要让村民脱贫,守住乡土,只能靠产业,利用产业吸引年轻人回家创业,她把这个计划称为“筑巢引凤、凤还巢”工程。
张仁民说,要实施这个工程,要以陇东炫丽璀璨、悠久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支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将“义渠村”打造成集香包生产展示、休闲旅游、特色花卉、现代农作物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游人感受到乡村的清新、绿色、环保、文化,也让村民们感受到自己村庄的悄悄变化,更加爱自己的村子,守护乡土。
刘兰芳回应丈夫:你说的对。
张仁民夫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家乡成功流转土地260亩,在古宅建起了义渠戎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已投资1.2亿元建成雕梁画栋二进式古民居、庆阳仁民香包民俗博物馆等。成立了“义渠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义渠村”设有古典家具展览厅、文化集市、农家书屋、张氏书房、公司荣誉展室、红色党史资料展室、岐黄香道馆、农村淘宝电子商务平台、庆阳四合院、庆阳地坑院等10多个展览、体验、交流区域,各类馆舍64间,收藏展示庆阳香包刺绣、周祖农耕用具、石器、陶器、瓷器、红色党史资料、书画、木器、民俗等9大类藏品1.2万件。近年来,“义渠村”已接待游客二十万人次。
“义,即仁义,渠,即水流成渠,象征财富,义渠的含义是说,如果我们做人仁义厚道,财富自然会流进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上,张仁民多次给大家讲述他对“义渠村”的理念。
专业合作社改造地坑院、土窑洞、办农家乐,种植特色农作物、特色花卉,利用蓄水池养鹅,育苗造林,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改变村子单调面貌。
2016年,仅仅菊花一项,专业合作社为邻近80多位村民创收30多万元。2017年雨水好,合作社扩大了种植面积,增种了迎春花、牡丹、芍药、月季及蔬菜。现在,“义渠村”田园四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张仁民夫妇注册的“义渠村”品牌正式挂牌,已经陆续有80多名肖金村村民自愿加入“义渠村”专业合作社,一起建设美丽乡村,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前不久,村上的3个80后青年也找到张仁民夫妇,提出要跟着他们干。其中的一位年轻人苏春子说:“这样做可以把我们村子建得更美丽更文明,把文化品牌打出去,有奔头,年轻人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菊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名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神往的意境。在“义渠村”专业合作社的菊花园里,刘兰芳带领村民们整队出操练习扭秧歌、排社火,自从土地承包以来,村民从来没有这样有组织有声势的在一起活动了。夕阳下,村民一边采摘花蕾,一边唱《军民大生产》;月光下,张仁民手拉手风琴,指挥合唱《走进新时代》;员工上班前,集体诵读《朱子家训》;图书室里,阅读的村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乡村大舞台上,村民们尽情展现自我——
过去,村民们还没有分享过这种高雅的精神生活。他们明白了,除了麻将馆、棋牌室还有另外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使他们活得阳光、健康、向上,他们纷纷走了出来,融入“义渠村”这个大家庭,在里面创造财富,创造美,享受文明带来的新生活。
每年的九九重阳老人节,张仁民夫妇在“义渠村”举办“菊尚之约”金秋赏菊品鉴节,开展赏菊、诵读、鉴宝、助老助残、“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向善向好的好风尚。
菊花节已举办了三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节日期间,城里的人来了,乡里的人来了,他们在一起共同享受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愉悦、美丽乡村给他们带来的视觉馈赠。
看见节假日,那么多的城里人到“义渠村”度假、休闲、观光,村民们纳闷了:以前都是我们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往乡里跑,这是那门子道理啊!慢慢乡亲们想通了,原来我们的村庄并不是那样贫穷落后,那样丑,没人来,而是我们要美化它,珍惜它,爱护它,使它变得更加文明美丽祥和质朴,为外界展示它的魅力。同时,也要守住原生态,守住乡愁,留给子孙后代们一片净土。
现在,在村子里,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叔伯之间、父子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相处和谐多了,少有吵嘴打架的事发生。刘兰芳说也不用她和丈夫动嘴动舌的去调解了。原先,他们夫妇经常把饭备上,把村民叫来,边吃饭边调解矛盾纠纷,现在,好多了。
张仁民说,人闲就生歪事哩,人忙了,有个正事,谁有时间淘闲气!
“义渠村”文明新风尚的引领,张仁民夫妇所在的肖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环境整洁、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文明村、道德模范村,被各级政府表彰推广。
村子的变化,也传到了外地打工的后生耳里,有专程回来探询的,有电话微信询问的,有直接进入公司、专业合作社的……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也日渐增多……
看见这种变化,在”义渠村”香包民俗展馆展望“义渠村”远景的张仁民夫妇一阵欣喜,他们对“义渠村”的长远未来更有了进一步的憧憬。
刘兰芳作句曰:心怀善念,能利人,心怀感恩,能利己。学会换位,人生才有和谐,知道感恩,岁月才有温暖。活着,就是一场修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习总书记的淳淳教导,再一次在刘兰芳耳边回响。
“把我们村子建成个富裕村、文明村,人人读诗书,个个讲礼义,家家干实事,这就是我的理想社会,就是我的修行,也是我的家国梦。”刘兰芳说,“也许,为了这个梦,我会一直修行下去,至于修行路上的结果如何,我不管,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了这个梦,一直走下去!”
张仁民看了一眼脸膛红扑扑的圆鼓鼓的、讲的颇为认真的刘兰芳说,我这个老婆子说的对着哩,她就是这么个人,倔强的很!认准了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
尾声
阳光灿烂的午后,“义渠村”的村民刚刚吃过午饭,青年男女陆续进入花棚、特色农业园、香包加工操作间……开始各自忙碌起自己的事来。
“义渠村”的老人们,踱出“幸福院”、来到葡萄架下,纳凉、喝茶、闲聊;安顿下孙子孙女的大妈们,开始换衣服,放音响,排练广场舞;乡村大舞台上,张仁民的农民合唱队正在他的指挥下,练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群情激昂;刘兰芳在“义渠村”的田园花丛间描绘着她的香包图案,浮想联翩……
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义渠村”弥漫着宁静、祥和、纯朴、瑰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