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玩龙灯
程耿
先是一阵鞭炮声。它稀稀落落,若有若无,显得有些虚飘。大过年的人们没有丝毫察觉。当然没有察觉,你想,它原本就细细密密,细细密密,仿佛天空划过的鸟影,如果没有刻意关注,根本就不知道还有翅膀流过的痕迹。别小看了这种声息。过了一会,情形已经大不一样,这声息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不信你听,炮竹声渐趋密骤,时而激烈,就像某个地方地动山摇,空气也被它的暴烈撕碎,时而又低沉暗淡下去,几乎没有动静似的,春空更加寥落。
终于有了锣鼓声。锣鼓是热闹的代名词,一经出场,空气里就浮荡起快乐和愉悦。这种情绪是可以传染的。顺应了锣鼓的呼唤,人们三三两两集聚街头,有人在交头接耳,有人举起耳朵在搜寻声音的来源。
有个半大的孩子跑跳着告诉大家:“玩龙灯的来了!”他是狗剩。狗剩命大,三岁得了一场重病,医生说,这孩子不好,回吧。这就是一种致命的宣判呀,谁知道狗剩竟然好了。不但好了,还蓬蓬勃勃、狗一样健旺。
哦,玩龙灯的来了,玩龙灯的来了。人们释然了。一些人欢呼雀跃。一些人依然有些木讷。要钱吗?当然要。谁家给钱,龙就上谁的楼。哦,原来如此呀,龙也是爱钱的哦,这年头,真的是见怪不怪。有人在筹划,筹划给龙灯队多少红包,给跑腿的人多少外快和美食。
鞭炮细细密密响起来,仿佛就在不远处。有传信的孩子说到了张家,现在离家正在准备接龙灯。
哦。有人这样回复。
人们忙乱起来。一些人把鞭炮、美食还有红包放在筛子里,端在手上,诚心诚意等候在门前。
对于黄梅的玩龙灯我是极其熟悉的。龙灯离不开一个龙,它是中国人眼中的吉祥之物。因此,鄂东一带很多民间娱乐和体育活动,无“龙”不欢,无龙不热闹,玩龙灯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实,玩龙灯,又叫舞龙灯,是长江中游以北尤其是鄂东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村村组组都有舞龙灯的习俗。以前,只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表演,如今,每逢节日庆典,舞龙灯都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其实,这龙灯的制作细讲起来也没有多少奥秘,就制作材料来分,大致分为布龙、草龙、篾龙、板凳龙(用长板凳相接)。而龙灯的结构又大致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构成,一条龙少不了龙睛、龙角、龙须、龙鳞等细节,它必须认真仔细,制作非常逼真,龙身再绘以黄、赤、青等不同颜色,舞动起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尤其是夜间观看,一只只巨龙腾空而起,口中喷射火焰,让人赞叹不已。
史书记载,玩龙灯在中国历史悠久,汉时已经相当普遍,唐宋时期更是流行。宋代吴自牧嫌闭著的《梦梁录》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如今,玩龙灯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多样、玩法复杂、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
玩龙灯,一般都是一人手持“龙珠”在前面开道引路,伴随着锣鼓家什,龙头紧随龙珠,摆出要捉住龙珠的样子,龙身和龙尾则随着龙头做出各种动作和反应。舞龙,不需要专业和固定的演员,有兴趣的人都可参与。但是,参演的人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体力方可将龙舞得活灵活现,民间有种说法叫“龙头要有力气,中间晃来晃去,尾巴多走三里地”……
鞭炮声剧烈响起来。分明就在附近,就在隔壁。人们倾巢而出,他们围拥在村头巷尾,看龙灯队,看阵势,看有一年不一样的表演。“嗵-嗒”,地动山摇。这是谁家的二踢脚这么剧烈。更多的人围拢来,围拢来。哦,终于,看到了龙头,大红的龙头点缀金色的装饰,虎虎生威。
龙灯队当街狂舞起来。
我的家乡,龙灯表演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等。十一节、二十好几节的龙,上下翩飞,栩栩有神,这支队伍有些特别,一时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珠,腾挪跌宕,可上九天揽月,芹铅裂可下五洋捉鳖。但不管是几节龙灯,表演时难度最大的是“三角癫”。“三角癫”也是闹龙灯的一种玩法,就是在龙灯保持直线行进的情况下,中间几节忽然做出左右摇摆或将本节龙体抬高的动作,其他演员随之做出相应反应。整个队伍舞蹈起来,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几近天人合一。站在街头,人们不时发出喝彩,好,好呀,鼎沸声、欢呼声、喝彩声以及掌声波浪起伏、环环相扣,实在闹热。
人们围拢来,他们将龙灯队围在圈中。一个老者走上前,他双手作揖,用唱一般的话语打着招呼:
春节玩龙灯到门庭,特来贵户贺新春。
龙头高上五色花呀,围拢的乡邻立马合声说,好的!
今晚到来主人家,好的!
主人家的情意好呀!好的!
祖祖孙孙代代发。好的!
黄龙堂前一声请,四言八句听分明,一祝老者添福寿,寿比南山老寿星,祝您身体天天好,愿您儿孙个个能,再祝主东好财运,左抓金来右抓银,一年四季行好运,东西南北遇贵人。三祝学生接班人,眉青目秀几聪明,能文能武样样精,光耀门庭到紫禁,荣华富贵满堂春……
一曲唱罢,锣鼓响起来,主家的鞭炮也隆隆作响。哎呀呀,好一个龙灯队,好一个龙灯闹新春。我的乡邻告诉我,近几年,随着生活的改善,玩龙灯的队伍越来越多,龙灯队越来越盛。盛世有民间艺术,盛世更有人情乡情。
龙灯舞起来,舞起来,一曲乡音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