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昊的头像

东夷昊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0/23
分享

盐之道

人生在世,离不开盐。盐是生存之本、众味之源。盐的味道就是人汗水和泪水的味道,盐的历史亦是人汗水和泪水的历史。尤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盐作为重要的生活乃至战略物资,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在大地上散播,从而形成了无数曲折蜿蜒的盐之道路。

盐道,盐道。在商人看来,盐道是求利的发财之道,在百姓看来,盐道是艰辛的谋生之道,在高军看来,这却是一条侠义之道、苍生之道。

我和高军见的第一面,是在我的新书《漫卷西游》义卖期间。高军那时候在媒体工作,兼在主持天歌书院,并编录了一本散文集,因共襄义举而赞助了部分书籍一起活动。初次见面,未经寒暄就觉得此人可交,毕竟我是资深的外貌协会会员,长得帅,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至于儒雅啦,玉树临风啦,什么“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啦,这些修饰词也不必费力涂抹,读者大可以只记住一个“帅”字就可以了。而且没有昔日媒体记者的那种自以为真的是“无冕之王”的倨傲,更没有小文人的那种酸溜溜假正经的面目。当时我就知道高军习武,而且开门立户收了几个徒弟,但是具体他修炼的是什么武功我是不知道的,也是不懂的,所以不敢妄议。时至今日,我和他也就是见过三次面,更多的交流是在网络上。最近的一次见面,是他亲自到岚山送来了新出版的这本被称为“硬派武侠扛鼎之作”的新书《盐道》。

有文学的根底,又有武学的传承,这是写作者很难得的经验,因此一定会有切身的体会在其中,这是我拿到书后的第一个想法。但没容我采访,高军匆匆而别,连我假惺惺留吃饭的邀请都不给机会,所以只好立马展开书卷,大嚼一通,也好用书评文字回报之。

果然,和被演绎烂了的当代游侠小说不同,这本书写得是规矩严整,拳拳见肉,而不是虚无缥缈口水纵横。整篇小说以侠义为骨,虽然有通俗小说复仇的线索,但并没有兄弟相残诡谲古怪的桥段,按说没有展现人性的邪恶丑陋、没有制造故事情节的意外波折,照“文学课”的套路来是没有看点的,但这种有板有眼的“拳路”打法,还是吸引着我一口气看完。是的,题材陈旧,情节平缓,故事老套,但为什么还有着吸引力呢?就因为作者他帅?因为我们是老乡?因为多年不看武侠反而因陌生感而感到新鲜?

肯定不是这样的。如果仅仅因为作者习武的缘故,那么这部小说有可能会写成武林志、群芳谱或者拳谱图解,而缺乏文学意义上的看点。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看点不在于后几章按照传统文学写法上的拔高或言之升华,而是在于重新演绎了“侠”和“义”,书写了人间正道。不去着力渲染坏人的邪恶奸诈和人性的丑陋,笔下几乎都是“无不是的好人”,甚至连打家劫舍的土匪都有几分滑稽几分“飒”——用网评员点赞的笔法就是“满满的正能量”(这句式老是让我联想到“满满的胶原蛋白”)。

高军写作的技巧也是很规矩的,这可见他的人品。叙述方式环环相扣,人物循序出场,又各具个性,各有表现。以秦铁英护盐被谋杀而引出同门师弟黄石山、陈诚桢复仇故事,又以复仇为界分别交代了两个复仇者不同的命运,最后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予以突出,让主人公黄石山投身革命洪流,成就了个人武术以及精神上的高峰。

高军运用的语言也是很规矩的,这可见文字的磨练。叙述起来不徐不疾,交代问题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瓶是瓶罐是罐,颇中章法,特别在景物描写时,你能感受到语言训练的痕迹,情景交融、烘托渲染,不求奇突亦不求古拙,平和中透露着骨子里的劲道,这应该也是把武学运用到文学中的结果,化繁为简,大道至简。要是霸道总裁,肯定不是这种路数。平实的力量,还应该与高军多年从事媒体报道的经历有关,用事实说话,“述而不论”,不过也许因为篇幅的关系,文章结尾关于大义部分,还是论了论,多少有点缺少事实支撑——比如没有穿插进和倭寇的斗争故事。

我在读《盐道》的时候,心中充满了一种浩然之气,那就是对于“义”的感慨系之。“义”于我们山东人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情感,不是因为《水浒》的传播,而是来自土地的特质。义是一种民间的秩序,是一种特别的社会关系,更是一种深植人心的价值取向。我们欣赏一个人,会说他是有情有义;我们贬损一个人,会说他是无情无义。可见“义”和“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没有了情感,自然就没有了义气。《盐道》中演绎的“义”,是师徒之义,是江湖道义,是匡扶正义,大而化之为民族大义,可谓义薄云天,壮哉大哉!“义”是一种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那就会骨子里缺钙,如果缺乏传承,那就会以邻为壑人人自危。从这个角度来看,“义”不是江湖,而是社会。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血统,是凝聚人心的一种基本力量。“义”是无私的,不应该在概念上将其定位在结党营私的“私”字上。这是一种原生的动力,实在是历史前行的驱动力之一。

读武侠为什么会令人血脉贲张?仅仅因为血腥的刺激描写令人产生生理反应?不是的,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对“义”这一理念的宣传,从而让人触景生情。譬如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时当浮一大白,非投杯不足以消心中之块垒。黄石山为报师兄之仇血洗匪巢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不如此不足以消作者心中之块垒,不如此也不足以让读者一饱眼福落得个心里安稳。

事实上,那个江湖已远。而且即便是放在民国初年,江湖也不会独立于时代,仍旧保持着自在和完整。所有武林宗师的浮沉,反映的还是一个大时代下小民百姓们的挣扎,他们在乱世用生命履行着做人最基本的价值,坚持着人性之善的最基本的底线。我们感动于斯,亦感慨于斯。这种坚持,纵改变不了历史,但闪现的人性光辉却永难磨灭。

在这篇文章中,《盐道》的故事梗概就不再赘述,只是谈谈自己的读后感。读完书后,我先是在豆瓣读书频道给《盐道》建了个页面,然后就下手写这篇小文,读者朋友有意的话,可以到页面下留言,页面上也有图书销售网站的实时链接。

作为书评,不批评不足以显示书评人的本事,不批评容易让人觉得作者和著作者是一丘之貉。所以,总得八股一下,列上一二三点、四五六处,大约可能也许差不多之类的谦词。我要批评的第一点就是主题不够突出,既然名之为《盐道》,但通篇读来,盐文化的内容渗透不多,也可以说是挖掘得还不够深,故事的完成度不错,但是盐道的内涵还有待讲得圆满,也就是感觉故事和文化有游离之处。和赵德发先生的《经山海》中的日照元素相类,《盐道》讲的海曲县、盐镇也都是明确无误的“日照元素”,其中盐镇自然让人联想到涛雒古镇,当年的盐田如今已经化为滩涂或耕植建设之地,想必作者前去采访考证过,因为最近我在探讨虎山堡古道“通南北二京之大路”的过程中,了解到沿海古道周遭非止廒头至海湾,由现在的高旺庄抵近凤凰山一带俱是盐田,也就是说,如今的204国道路基底下其实就是一派盐池,当年制盐产业的规模可谓空前。当然,你不能让一部武侠小说写成考古学术论文,但是其中蕴含的沧海桑田,其涵量和广度,如果能够在作品中进一步推演深化,那么作品的成色会更为厚重深沉。我要批评的第二点就是作品写得太稳,太扎实,不够野,端得住但是没有放得开。虽然不能像玄幻小说那样信口开河,但是在语言和结构上可以向张炜莫言等山东作家再学习借鉴一下,尽管第一部长篇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获得东夷昊文学奖还是可以争取一下下的,这个道理和武林中“乱拳打死老师傅”是相通的。

值得表扬的一点是作者在民俗描写方面用了心,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方面事无巨细进行了实录式地描写,为读者打开了了解北方民俗的一个窗口;值得表扬的第二点就是主人公谈恋爱也谈得规规矩矩,明媒正娶,不像有些作品写着写着就下了道,而且觉得不来点颜色给读者瞧瞧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和创造力一样。说实在的,陈诚桢和花稍交手的一段,让我情不自禁联想起了八百年前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真实故事,同样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杨妙真在马鬐山上和李全亦是刀兵相见,从而互相倾慕结定终身。这样的奇女子,实在是世间罕有,这样的真男人,更是国士无双。所谓英雄,无非如此罢了。

最后介绍一下书的版本。《盐道》一出手就不凡,几经周转,最终敲定由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据我所知,近年来,咱们日照青年作者中不自费出版作品的其一是山来东,再一个大约就是高军了吧,而且出版社的定位也不低,这就说明了写作的实力,也表现了前进的后劲。因为就从并未十足发力这一点来看,高军以后肯定会走得更远,写出自己的中国气象,趟出一条自己的江湖道路。

盐道,盐道。饱沁着汗水和泪水的道路,长路漫漫,上有多少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而这,和文学的道路一样,无论多少坎坷,总得有人去走,而且路都是越走越为宽阔。

 

注:长篇小说《盐道》,ISBN9787201161013,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07出版,作者高军

 2020.10.2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