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1/10
分享

劲旅出故土:谢玄治军的启示

打造一支战斗力强悍的近现代军队,严格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对军人进行人生观教育,也就是用崇高的思想武装军人的头脑。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新三民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北伐军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地理环境陌生,又没有制空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共产主义观念和国际人道主义情怀,硬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所谓联合国军。 

在古代,人们不明白政治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打胜仗只能通过军官对军士严格的日常训练,靠统帅通晓兵法等手段。这些手段是敌我双方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古代人即便打了胜仗,也大都是惨胜,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有时候,军事将帅也会在不经意间、不自觉中打造出一支能够以一当十的劲旅,那就是招募流亡来的故国青壮年,组织起一支收复故土的军队,这些军人思乡心切,加之也经过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他们必然英勇拼杀,成为死士,这支军队就成为劲旅。将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如果把这支劲旅使用好,就能够实现本来不容易实现的军事计划甚至政治理想。东晋名将谢玄就组织起并训练出了这样的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军队——北府兵。

谢玄(343-388),字幼度,宰相谢安的侄子。东晋中期,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互相混战,到晋孝武帝宁康年间(373-376),前秦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那时,前秦不仅已经吞并了前燕、仇池、代,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且开始侵犯东晋,占领了东晋的梁州和益州,从北方和西方对东晋完成了地缘方面的战略包围。凶险的时局迫使东晋朝廷的门阀之争暂时平息,守住半壁江山成为东晋各大门阀地主的现实任务。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掌握江淮地区徐、扬、豫、江、荆等州军政大权的桓冲与宰相谢安和解,主动把徐州和扬州的军务和政务让给谢安。谢安自领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所在地扬州刺史,派侄子谢玄以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徐州刺史、广陵相之职主持江淮地区中东部军务;而桓冲则负责长江中游地区军务。

当时,前秦有水陆军队一百三十万人以上,桓冲掌握的东晋军队只有约十万人,东晋在长江下游有军队两万人,而这两万人的主要职责是戍卫京师建康。除了淮阴、盱眙、寿春(今安徽寿县)等淮河中下游要塞有三两千驻兵外,谢玄其实无兵可以调遣,谢玄必须抓紧组建一支新的军队。

那时候,由于所谓“五胡乱华”,北方长期战乱,汉族人民深受少数民族贵族的压迫,大批逃过淮河,到东晋避乱,东晋迎来了晋室南迁以来的第二次侨民潮。为了暂时安置北方难民,东晋在江淮地区东部设置了许多侨郡、侨县,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是荒蛮之地,加之这里的长江太宽,渡江困难,京口聚集的北方侨民最多。北方难民可以得到东晋朝廷的赈灾救助,但那是有限的,老人和孩子或许还能吃饱饭,青壮年则要常常忍饥挨饿。谢玄正愁募兵困难,北方大量青壮年侨民引起了谢玄的注意,谢玄决定招募这些难民,加以严格的军事训练,然后率领他们打回老家去。就这样,谢玄以广陵(今江苏扬州)和京口为基地组建了北府兵,京口主要招募旅居京口的北方人,广陵则招募散居在江淮流域的北方人。经过筛选、训练和再淘汰,谢玄的北府兵后来达到水陆八万多人。

所谓“北府”是针对南府而言的。当时,西晋时期的兖州被北国侵占。徐州则被北国和东晋分割占有,北国占据淮河以北部分,治所仍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占据淮河以南部分,治所设在京口。没有了领土的兖州的治所则与扬州一起被东晋设在广陵。由于京口和广陵是京师建康的江北门户,相对于江南的建康,京口和广陵遂被称为北府。当然,那时候也有北方汉族人从淮河上游南下来到东晋的桓冲管辖的长江中游地区,不过,由于淮河上游有西北-东南向的伏牛山-大别山阻碍,乔迁到东晋的人数不多,因而桓冲的军队中很少有北方侨民。

晋太元八年(383),刚刚吞并凉州和西域,完全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庞大的陆军从他的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侵晋。苻坚的弟弟苻融率二十五万部队作为前锋先行,直奔淮河中下游地区,苻坚则率领八十七万步兵和骑兵徐徐跟进。同时,前秦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的苻丕率领所部七万人等着与前秦从益州东下的水军会师,然后水陆军并进,继续东下,与苻坚主力会攻东晋京师。苻坚可谓来势汹汹,志在必得。

前秦的前锋苻融部首先在寿春打败了晋军,俘获了东晋守将徐元嘉,夺取了战略要地寿春,控制了淮河中游。初战告捷,苻坚大喜,为了迅速占领东晋京师,苻坚丢下庞大的主力部队,率领八千骑兵日夜兼程赶到寿春前线,并同时命令襄阳的前秦驻军苻丕部不等益州水军,迅速东下长江下游,苻坚欲指挥苻融部、苻丕部和自己的骑兵共四十余万人迅速渡过长江。桓冲试图阻挡苻丕部东下,却吃了败仗,桓冲只好退守长江,以阻遏前秦的益州水军东下。面对聚拢在寿春一带的四十余万前秦军队,东晋只有十万余人,不过,其中八万是北府兵。

在谢安、谢石兄弟的部署下,谢玄率领北府兵北上迎击苻坚,在寿春东郊的淝水与秦军对峙,一战即击溃秦军。苻坚尚未明白是怎么回事,溃散的秦军就夹裹着他北逃,北方缓慢南行的秦军六十万主力见前锋军队败逃,也转头北逃。谢玄、桓冲分别率领所部北追秦军,数月间便收复了徐州、兖州、青州、豫州的大片故土,也收复了洛阳,东晋的北边国境从淮河南岸推进到黄河南岸。

即便撇开苻坚的主力部队,前秦跟谢玄的八万北府兵作战的军队也超过四十万人,为什么前秦的军队这么不堪一击呢?当然,苻坚在淝水之战中主动后撤以便让出两军交战的战场是失策的,苻坚中了谢玄的计,但是战争靠的主要还是人,是军人。前秦的军队由其占领区的各民族人组成,其中约一半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人,一半是随少数民族贵族侵入中原的早先居住在长城以北和西域的匈奴人、鲜卑人、氐人、羌人、柔然人等。汉族人不仅不愿意离开家园攻打南迁的自己的祖国,相反还巴不得东晋官兵打回中原来;少数民族人贪恋自己在中原既得的新生活,自然也不愿意离开中原攻打东晋。但是,谢玄的北府兵面对的是侵占了自己中原家园的少数民族武装,他们对前秦怀有刻骨仇恨,战斗中自然不顾生死。一方不愿战,一方不怕死,胜败与双方军队人数的多寡还能有很大关系吗?桓冲的军队在襄阳不敌秦军,东晋的寿春守军也不敌秦军,说到底还是这两支晋军都是南方人,缺乏北府兵的拼命精神。

谢玄通过组建北府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大军,我固然在上文分析了原因,但是谢玄自己未必明白原因,东晋的军事统帅谢安也未必明白,东晋皇帝也未必明白。如果谢玄、谢安、东晋皇帝明白淝水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北府兵的内在战斗力,他们就会持续重用这支军队以完全收复中原,恢复西晋疆域。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淝水之战后,谢安担心功高盖主,辞去相职,专任扬州刺史去了;谢玄则被晋孝武帝解除了北府兵的兵权,南调为会稽太守。不久,淝水之战后已收复的故土再次沦陷。此后,由于依然混乱的北国无力南侵东晋,东晋君臣继续享受偏安南方的生活,不思北伐,北府兵遂成为东晋权臣们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当然,没有北伐作动力,北府兵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到东晋末期,北府兵已名存实亡了。

东晋的君臣们不明白北府兵战斗力的来源,后世的一些统治者也不明白,或者不能真正明白。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实施了十二次北伐,其中最著名的有宋文帝元嘉北伐、宋明帝泰始北伐、齐明帝建武北伐、梁武帝大通北伐、陈宣帝太建北伐等,这十二次北伐全部失败了。从东晋后期开始,南北方政权都加强了人口管理,北方汉族人南迁的现象逐渐少起来,到南北朝时期,居住在南朝的北方人大都已历两代甚至三四代,他们对北方故国的感情已经淡薄,固然南朝的几位有些作为的皇帝也注意招募北方籍人民补充到军中,但这些习惯了南方生活的北方人不再有谢玄时期北府兵的那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了。

不过,随着历史的推进,后世也还是有一些军事家领悟到了劲旅死士出自故土的“北府兵”的真谛,岳飞就是一个例子。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岳飞组织岳家军南下报国。岳家军人数最多的时候大约有十二万人,主要由北方沦陷区的青壮年组成,其最精锐部分即岳飞的亲兵则由相州人组成。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金国,军士们以收复家园为动力,“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成为全军上下斗志的源泉,战斗力自然不俗。明白劲旅死士出故土,张学良可能也算一个例子吧。东北军(奉军)放任自己的家乡被日军占领,到西北地区跟红军作战,本来很强悍的东北军却屡吃红军的败仗,当然,用最崇高的思想武装起来的红军是战无不胜的,这是东北军吃败仗的最根本原因,不过,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也认识到:他们要回老家抗日,让他们背井离乡在西北打红军,怎么能打胜仗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