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伯祯的头像

伯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5
分享

左宗棠的植树情

翻开尘封的历史,穿越时光隧道,左宗棠的身影便呈现在世人面前。

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一户普通人家,父亲一边务农,一边开设私塾教学生。在父亲的教育下,左宗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背诵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备受人们的赞赏。1833年,也就是他21岁那年,他第一次前往京城参加了科举考试。自信满满左宗棠,在考卷中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结果被考官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个人一肚子歪理邪说”为由给枪毙了。名落孙山后的左宗棠,回家之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准备再考。

1835年,他二次进京赶考。这次,他认真地答了一张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考卷。交卷后自己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于是在旅店里急切地等待等皇榜的公布消息。到了皇榜公布那天,左宗棠仔仔细细在皇榜上耐心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在状元、榜样或探花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在进士中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最后在誊录一栏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誊录,就是被朝廷分配到官府担任秘书和抄写员的工作。就是说,誊录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还未能达到进士的水平。

雄心勃勃的左宗棠哪能满足于干誊录的工作。于是下定决心再等三年再考。

1838年,26岁的左宗棠踌躇满志再次参加科考,岂料心高气傲的左宗棠,结果又一次失利。失利后的他觉得自己再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为了摆脱尴尬,心灰意冷的左宗棠,绝意科举,离开老家,到附近的湖南醴陵县开了一个书馆,开始教书育人的工作。婚后,他用教书积攒的900两银子,在柳庄河附近购置了70亩田产,修建了一座有48间房屋的砖木结构宅院。由于受家乡浓厚的植柳、折柳、戴柳的风俗习惯,所以对柳树情有独钟。便在柳宅院前后栽种了不少柳树,并命名为“柳庄”。在院门上贴上一幅门联:“参差杨柳,丰阜农庄”,还给自己起了个“今亮”的雅号。意思就是自己是当今在世的诸葛亮,内心希望有一天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说来也巧。醴陵有个名人叫陶澍,时任两江总督。有一天到醴陵老家探亲。当地县官忙着安排怎样接待,打听到陶澍喜欢学问,喜欢吟诗,结识文人。县官派人请左宗棠前去到陶澍的堂馆驿,帮忙写幅对联。左宗棠心领神会,经过一番思索后写出——“春殿雨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 八州子弟翘首功归”。对联一目了然,描述了陶澍不但赢得皇帝的赏识,而且受到家乡人民拥戴之情,陶澍从马车上下来的第一眼看到这副对子时,就大加赞赏,赞不绝口。问这么高的水平,是谁写的。但他得知是左宗棠写的,于是就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名不见经传的左宗棠。两人坐下来喝酒聊天,聊着聊着,竟成为了忘年交。在陶澍身份的影响下,左宗棠名声鹊起。

1852年4月,太平军挺进湖南,逼近长沙,湖南巡抚请小有名气的左宗棠,为其出谋划策。8月,经过胡林毅、江忠源等人举荐,左宗棠步入官场,接手了长沙城的防御事务。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长沙城的防御措施井然有序,太平军久攻不破,被迫撤兵。1854年3月,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招募左宗棠担任幕府。左宗棠再次入座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在这6期间年,左宗棠虽然在仕途上没有获得进展,但清政府都了解到了左宗棠的事迹。名气在朝廷中广为传颂,人们甚至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曾国藩向朝廷极力推荐左宗棠,让快50岁的左宗棠,从湖南巡抚幕府的一个随从人员,一举升迁为浙江巡抚,使他有了充分施展才华和发挥能力发挥的机会。

清光绪年间,新疆阿古柏分裂叛乱,李鸿章等人力主放弃新疆,左宗棠力排众议,以花甲高龄主动请缨后,光绪六年(1875)5月,65岁的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抬着棺材率领部队出塞,表明以死报国之信念。左宗棠将军按照先北后南的路线展开攻势,先是攻占了乌鲁木齐等地,迅速结束了在北疆的战斗。随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陆续收复了南疆的各个城市。在占领新疆13年后,阿古柏自杀身亡。1881年俄国把伊犁还给了中国,至此,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收复。960万平方公里等于1/6的国土面积。左宗棠成为在中国历史上,通过一战收复领土最多的将领。

在用兵西北的十几年里,左宗棠下令军队走到哪里,就把柳树栽种到哪里。不过,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极少,如果到处都种植柳树,将很难成活,导致“劳民伤财”。因此,只能选择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近城道旁等地方,栽种柳树、沙枣树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这样做的好处有4个。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来到不毛之地大西北的茫茫戈壁,除了看到戈壁滩上荒凉稀疏的一些骆驼草之外,荒山秃岭,一片荒芜,什么也见不到,加上水土不服,便纷纷开了小差。为了稳定军心,改变边疆荒漠景象,营造适应的人居环境,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加宽道路,在路旁遍栽杨、柳、沙枣树,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保证所栽树木的成活。

今天,民间广泛留传着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佳话: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把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毛驴则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发现后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此告示一出,再无发生毁坏树木的事件。

十几年下来,左宗棠的带领下,在西北地区栽种了大片的柳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据左宗棠1880年奏报朝廷所称,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长武县,到甘肃省的会宁县,就栽种成活了26.4万棵柳树。此外,在甘肃其余各州栽种了约40万棵,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栽种了100多万棵,总数约有200万棵。修建了一条东起潼关,穿越河西走廊,直至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的道路,全长4000多里,“左公大道”。在“左公大道”的两侧,栽种了柳树。于是,昔日荒无人烟的河西走廊上,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1878年春天,曾经担任过浙江巡抚的湘军名将杨昌濬被朝廷重新起用,调到西北边疆,帮助陕甘总督左宗棠主持后路军政事务。正是酷暑难耐之际,看到秦陇道路两旁柳树成荫,为寂寥荒凉的大西北带来了盎然生机,挡住了炎炎烈日,给寂寥荒凉的大西北带来了盎然生机,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一首七绝《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50岁前后才算正式掌握重要权力。他接近50岁时才出任浙江巡抚,达到了省一级干部的职位。随后,在他61岁时,他当选为东阁大学士,入主内阁,大清并未有设立宰相的制度,而大学士则等同于宰相。在他69岁的时候,则成为军机大臣,掌管兵部。后来,慈禧太后也让他负责处理各类国家外交事务,包括与各国使臣之间的接触。可以说是内政外交大权一人掌握。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1885年去世。走完了一生之路,为73的岁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面对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对连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风暴,如何像左公那样,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我们的赖依生存的家园,给子孙后代作出榜样,留下无比丰盛的物质和难能可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但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更是一种历史责任。

时事造英雄。环境造就人。生存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然而,比自然更险恶,更加难以改造的是人心,如何净化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新风,树立尊老爱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海一家,共享和谐的太平盛世,更是人人所渴望不已,求之难得的乐事。也就是说,“左公柳”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同样,左宗棠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在与自然斗争中,我们不但需要物质的力量,更需要精神的力量作为动力,来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美好,人人生活的才会更潇洒。

但你告别山清水秀的景致,踏上北往的列车,或开着自己的爱车,或腾云驾雾,飞抵有些单调贫瘠的西部,投进戈壁母亲那宽广浩渺的怀抱,带着异样的目光,携妻带子徜徉在黄河之滨,甜甜蜜蜜,马不停蹄,行进在山环水抱的塞上明珠兰州的彩霞暮霭中,沿着丝绸古道,一路向西,间或你会遇到几颗饱经风霜的苍天古树。它们有的已经华发早生,满目沧桑,失去生机;有的躯杠开裂,笼罩在暮年之中,有的已树冠颓唐,须发凋零,步入了衰老期,仍然为人们遮挡烈日的暴晒,但无论如何抹不去昔日年轻时的风采,不畏严寒酷暑,不畏干旱缺水,不畏风沙肆虐,不畏人迹罕至,不畏孤苦伶仃,不畏空气稀薄。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地生长着,拼命地守护着脚下这片挚爱的热土。这些不卑不亢的古树,便是当年左宗棠率军栽植留存下来的“左公柳”。睹物思人,左宗棠大人和他的将士虽人去楼空,但改造恶劣气候,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的事迹永远也不会空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