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白的头像

易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6
分享

论一个歌者的自我修养

这个课题一直是我多年来,在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思考的问题。为何有些专业素养很好的歌者,他们将歌声锻造得犹如大师手中演奏的乐器,将每个音符演绎得特别细腻或精致,甚至听起来非常华丽,却未必能引起共鸣?

为何有些非专业歌者,尽管歌唱存在一些瑕疵,却能迅速引起听众共鸣?甚至在某一刹那之间,某句歌唱触动了听众的情绪点?

究竟美好的歌唱,应以情绪为先,还是技巧为先?

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我。

后来,我进入影视行业时间久了,站在一个导演的角度,站在一个演员的角度,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彷佛就领悟了问题所在,并发现歌唱和表演,在艺术审美理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打个比喻:我一如往日,边刷着手机,边走在回家路上,走到小巷拐角处,突然“噗通”一声,有个少妇栽倒在我跟前,钞票正从半空中飘落在地上。

我定眼一看:天哪!她被捅了一刀!正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注视着我却说不出话,我下意识抬头一看,劫匪手持凶器仓惶逃跑!

“咔!很好,过!”这时,潜藏在不远处,盯着监视器的导演暴露了。

我这才反应过来:“我靠!拍戏呢!原来这是假的,是有人在拍戏呢!”

我一开始,并未察觉这是表演,因为我所看见的很真实!第一反应,没有察觉出来他们是在镜头前表演,因为眼前这一切太真实了。这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而然,真实得让人来不及察觉,我丝毫没有看出演员刻意表演的痕迹。

但这种真实,并非让演员真的杀死一个人,来实现表演艺术的真实效果,而是借助一些技巧和道具。而且前提是演员在拍戏之前就做了很多功课,他们根据剧本设定的故事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社会环境、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和相关背景进行了观察和揣摩,对这些形象和特征进行模仿和重现。因此,演员需要深入体验观察生活,这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也是歌者和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唱歌的至高境界是听起来“没有歌唱技巧”,并不代表歌者没有使用技巧,也不代表歌者没有做功课。

在平时生活中,大部分歌曲我一听前面几句歌词或歌声,就立马关闭掉。

我不想继续听下去的原因是,觉得这首歌不够诚恳,想来消费我的共鸣,欺骗听众的感情。

当然,无论创作或歌唱,包括音乐审美,首先“它”是非常唯心,非常主观的,这种普遍存在的“唯心论”审美,源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观念和认知。

无论“歌曲本质”或“歌者本身”,在特定选题下可以没有故事,但一定要有情绪,一定要有态度,也一定要有性格等特征,否则歌者就会变得像一件演奏的乐器,音色也许是华丽动听的,但就是没有“人味”,而这种“人味”如要更深入去剖析“它”,它就是思想、性格、态度的微妙变化,它也是歌曲创作的本质,它更是创作者的“精气神”。歌者如果没有理解歌曲的本质,并通过情绪和技巧将其表现出来,就是一个缺乏“自我修养”和“音乐灵魂”的歌唱机器。

歌者更多时候,是根据歌曲本质的“精气神”,通过“歌唱情绪”来塑造作品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境。而演员是通过剧本的故事设定,通过“表演情绪”来塑造故事中设定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象”。由于歌者是通过声音这种介质,来传递歌曲设定的某个故事、某种情绪,或者某个事件,某段历史,某种态度,某个见解或观点,甚至其它的表达动机。这就要求歌者,必须像演员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养”。

歌者的“歌路”如同演员的“戏路”,抛开歌者的“声音形象”和演员的“外在形象”,演员不能没有“表演情绪”,歌者不能没有“歌唱情绪”。无论歌唱或表演,如果做不到“情绪与技巧”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就必须保证“情绪第一,技巧第二”。

歌唱情绪的挖掘,需要做很多功课,这些功课是歌唱之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揣摩、思考等等,非常考验歌者的自我修养。

而歌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包括态度,都是通过情绪和技巧,来进行声音的形象塑造。而这种“歌唱情绪”的运用,“它”是建立在歌曲创作本质上的动机、意识、意象、精神、思想所塑造的情境中去进行歌唱情绪的表达,当情绪过于膨胀,歌唱就会扭曲为一种“宣泄”或“冲动”,而歌者需要做的不是“刻意宣泄”或“故意冲动”的歌唱,也不是“夸张音色”和“过度音质”的塑造,那样做等于忽略歌唱艺术逻辑性和真实性。

歌者应通过不同层次的“情绪表达”和“声象塑造”,来完成最适合歌曲创作本质的艺术表达,并在歌曲之内去实现歌者“自我修养”和“歌唱灵魂”的活灵活现。如同一个演员,无论演技再好,都不应脱离剧本创作的故事设定,将表演技巧凌驾于故事之“外”,因为观众想看的是故事,听众想听的是歌曲。

为歌唱而写的叫歌曲,为乐器而写的叫乐曲。所谓歌曲,先歌后曲。歌曲是为歌唱的人而写的,人是本身有情绪的,歌曲因为是有歌词的,就要重视情绪。作为乐曲,先乐后曲。乐曲是为演奏的人而写的,乐器本身没有情绪,乐曲由于没有歌词的,就会专注技巧。

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观众听不出“技巧”,听不出“刻意”。通过歌者的“自我修养”和“技巧处理”,让听众认为歌者是在“自然歌唱”,而不是“刻意歌唱”。

这种“自然歌唱”不是一种“故意欺骗”,而是歌者通过“自我修养”在歌曲中,找到“歌唱灵魂”来平衡情绪与技巧,使这“两者”并驾齐驱且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情绪与技巧”浑然天成的境界。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歌唱的至高境界,是听着没有技巧,却并非没用技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