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天水市与宁夏的固原市应该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共享着六盘山的荫庇,同饮着清水河的甘醇,早年两地都以农耕生活为主,大半人家子女都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两地人的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也都很接近,语言交流基本上用的是秦州方言。遗憾的是我喜欢守拙抱朴,从不愿贸然外出闯荡,天水之行也就一直没有成行。两年前的金秋十月,我去参加“首届‘海河杯’全国文学大奖赛”颁奖暨“鲁中笔会”采风活动,初次一人在异地他乡参加这样大型的活动,人生地不熟的,实在有点胆怯与拘谨,可在这次的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天水市的王钰、郭永峰、刘雅丽等文友,他们的热情与好客,他们的真诚与坦率,让我心里感到特别地亲切与踏实,仿佛这几位文友就是我多年不见的老乡,抑或是分别已久的亲人,原先那种自卑和孤单一下子就消失殆尽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才了解到天水市原来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那里不但风景旖旎,民风淳朴,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特别深厚。伏羲庙,女娲祠,大地湾遗址,麦积山石窟,南北宅子等名胜古迹,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找机会到天水去观光旅游,便成了往后我一直渴望的心愿。
岁在己亥,序属暮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由《东方散文》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东方散文大奖赛颁奖”暨“天水采风”活动于10月18日在天水市“羲皇故里”隆重举行,我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天南地北文友齐相聚,五湖四海俊才大团圆。
几天的采风活动,不必说天水的文友热情好客,也不必说甘肃的风景这边独好,更不必说各地文友有缘相识,单就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值得探究一番。
走进羲皇故里
羲皇故里是人们对人文始祖伏羲庙的美称,其坐落于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据说,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亚当与夏娃创造了西方文明一样,他与女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薪火。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尊称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除了他自身有超凡的本领外,恐怕与他对中华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当我随着采风团走进“羲皇故里”这个伏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群之后,其宏伟高大的门牌体现了皇家风范,神圣不可侵犯;手握太极的伏羲塑像端坐于大殿中央,让人肃然起敬;庙宇内叠彩纷呈的雕梁画栋,显示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屋脊上那些千姿百态的走兽图案,呈现了一派祥和瑞气;院内的古柏参天,彰显了岁月的沧桑。
走进羲皇故里,我已经不是对一个人的崇拜,而是感悟到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伏羲文化里的八卦易学,就是中国古代易学文化的根基,彰显的是“天地合一”“人心归顺”的思想。伏羲文化里的男女婚配制度,确定了正统血缘,消除了人性乱伦;伏羲文化里阐释的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风范。千百年来,尽管许多阴阳学家和玄学家们对八卦易学花样翻新不止,但九九归一还是回到了阴阳两极上来;千百年来,尽管人们在不断地革新着各种体制,但正统血缘和礼尚往来等规矩与美德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自古以来,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必然会产生厚重的文化,一个地方丰富的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当地的民风民俗。伏羲文化在天水传承了许多年,不但影响着华夏文明,也影响着天水文明。天水人的憨厚朴实,天水人的热情好客,天水人的团结友爱,天水人的积极进取,天水人的坦荡豁达,都源自于伏羲文化;而伏羲文化,本身宣扬的就是家国情怀,大局意识,礼义廉耻,忠孝仁慈。
唐人魏征说得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毛主席也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在我们提倡伏羲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让它成为国人学习的典范,也让它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更让它成为引领世界文化前进的航标。
由此看来,走进了羲皇故里,就是走进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走进了羲皇故里,就是走进了天水文明的长河里;走进了羲皇故里,就是走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王国里。民间祭祀伏羲活动的隆重,国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虔诚,既表明了伏羲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彰显了天水文明的源远流长。
拜谒女娲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类始祖万古流芳。圣母女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身怀绝技,有七十多数变化。她能降妖除魔,曾斩鳌足以立四柱;她聪明智慧,能断文识字,曾用一把清水河边的黄泥土,让华夏子民都变成了黄皮肤人;她心系苍生,炼七彩岩石以补漏天;她母仪天下,教会了子民春耕秋收。
当我怀着敬仰之心走进女娲祠,面对英姿飒爽的女娲神像,正对着她灵光四射的目光,我的心里不由得颤抖起来。这个华夏民族的圣母,粗犷中带着豪爽,威严中带着仁慈。其卓尔不凡的神态,丝毫折射不出柔弱女子的腼腆与拘谨的形象来。由此我想,女娲文化是中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缩影,彰显着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华夏子民对妇女崇高地位的尊重,也显示了中华民族进化过程中妇女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女娲祠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南侧北山上,主要建筑有“娲皇宫”和“女娲祠门牌”。《水经注》《秦安志》《甘肃新通志》等文献对女娲祠都有较详细地记载。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庙宇,主要是近十年来当地民众集资修建而成的。牌楼金碧辉煌,面南背北伫立于山岗上。有龙凤呈祥于画栋,有风铃摇曳于犄角;宫宇外表五彩斑斓,飞禽走兽雕刻在屋顶,珠玉花卉镶嵌于楹梁。无论门牌还是宫宇,其建筑风格棱角分明,错落有致,器宇轩昂。俨然一个皇宫模样,恰似一处祭祖圣地。
人们公祭女娲,是为了弘扬女娲文化,表达娲乡人民对娲皇圣母的敬仰之情,从而振奋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确立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打造全球华夏儿女寻根问祖圣地。而历代文人志士和社会贤达把创造人类的功绩划归给女娲,这充分体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的威望和以妇女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在那个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时代,妇女发明了农业耕种,消除了以狩猎为生的单一生活模式,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无疑是一种进步;而妇女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懂得用文字记载生活,这无疑又让蛮荒社会向文明社会前进了一大步。
由此可知,娲皇圣母不仅仅是创造了人类,补全了漏天,除掉了妖魔鬼怪,更主要的是领导人们学会了耕种,学会了识文断字。女娲文化彰显的是一种“巾帼不让须眉”和“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女娲文化也表现的是天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我想,今天我们虔诚地祭拜娲皇圣母,不应该停留在个人崇拜上,也不应该停留在赏玩观景上,而是要以娲皇圣母为榜样,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敢于担当,勇于创造。
大地湾遗址断想
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距离天水市102公里。遗址座落在清水河南岸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当我在大地湾历史博物馆柜台前手摸着筒状深腹罐红彩陶时,那个面带微笑的陶俑人是那样的亲切安详,仿佛她要告诉我自己已经沉睡了8300多年了,人们今天把她挖掘出来瞻仰,表明大地湾还没有被历史遗忘,表明后人还有认祖寻根的诚心。是啊,考古学家挖掘整理出的大地湾遗址,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复原图,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真实再现,也印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就在天水市的秦安。
当我走进古人类居住的草棚地窖时,原始生活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这些复原了的古村落,不仅仅是一处古人类的居住地,而是一种古文化的再现。简朴的居住显示了原始文化的单纯与粗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最原始的文化生活,我们今天才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们才应该时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有一种进取精神,不图荣华富贵,不图安逸享受,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无愧于祖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社会。
领略麦积山石窟的精妙
天水不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发达,佛教文化氛围也特别浓厚。而佛教文化源自印度,脱胎于中国。自玄奘取经回归以后,中国的佛教文化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在天水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这些石窟素有“ 石窟艺术走廊”和“东方雕塑馆”之美称。其中,水帘洞石窟,大象山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最具有代表性。尤其是麦积山石窟,它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馆”。据说此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的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让人惊叹的是麦积山悬崖峭壁高可万仞,形似农家麦垛孤零零地伫立于山谷间,山中并无小路可走,亦无他山可靠,工匠艺人们却能在其上雕刻绘画,且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这就如同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一样,实在是个谜。但有人以为,高可万仞的麦积山悬壁上能够雕凿绘画成功,是因为聪明的古人使用了“抽薪法”,即动用大量的人力堆积木块至半空,由上而下,边雕凿绘画,边抽去木块。
当我气喘吁吁地攀登上陡峭的楼梯,目睹着精雕细刻的佛像和精彩绝伦的绘画时,我被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所折服。
麦积山属于砂岩石结构,不利于直接斧凿打磨,工匠们便用泥石绘制佛像,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那些千姿百态的塑雕依然不改原样,他们或面善心慈,或仪态大方,宛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伫立在游客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尤其是那些叠彩纷呈的彩绘图画,不因年久失修而而黯淡,而失色,许多图案中的艺人们或载歌载舞,或抚琴吟唱,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趣。
当我仔细观赏这些塑雕彩绘时,发现无论是佛像,还是歌伎,无不烙印着人的神态。有人说,中国佛教雕塑佛如人,人亦如佛,这话一点儿不假。那些聪明的工匠们看似在塑造佛的神圣伟大,实际上他们是把人的美好心愿寄托在佛身上,让佛具有人的本性,让佛体现出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中国佛教文化与众不同之处。
观赏南北宅子
天水市民主西路,有两处国家级古老民居,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高大、庄重、气势恢弘、肃穆凝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据说这是现存较有特色的明代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
南北宅子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的私宅。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的布局传统,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避免雨淋之苦。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还是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据说南北宅子已经历了四百余年的风雨历程,虽多次受到自然和人为地破坏,但它依然完好如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已故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说:“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而已。”梁先生生前未能一见胡氏民居,而其学生罗哲文先生先后四次亲临胡氏民居,考证了南北宅子的历史渊源和建筑地位,算是弥补了梁先生的浅见和遗憾。
胡氏民居是一座洗尽铅华的古宅,它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精品,是明代官式建筑标准化、定型化的产物,文化内涵深厚,规模宏大、建筑精湛、保护完整。它是天水这座历史名城的见证,它自身又是一部伫立于繁华街市之中无言的历史。
当我走进胡适民宅,除了惊叹于它的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做工精细之外,更惊叹于它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胡氏父子饱读经书,学贯四海,官至四品,可谓天水之才俊,儒家之典范。宅内外梁柱与面壁上的礼仪制度和书信题词,无不体现着儒家“中庸”思想,无不彰显着书香人家味道,无不表明做人之道,无不阐释做事之理。
左传云“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胡氏父子坐镇于天水数十载,为人宅心仁厚,为官廉洁清明,被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这对我们今天的为官者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为官之道重在恪尽职守,而不在玩忽职守;为官之道重在心系民生,而不在中饱私囊;为官之道重在胸怀天下,而不在个人得失。
本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