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单元6楼新搬来一家住户,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那位花白头发的老者出现时,总是先扛着一个轮椅放到单元门口,随后便转身快步上楼,一会儿便像抱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抱着一位穿戴整齐、瘦弱矮小却满面笑容的九旬老太下来,轻轻放入轮椅安顿好,边和颜悦色地俯下身和老太轻声说着什么,边推着轮椅在小区内慢走,除了下雨,早晚两次,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日子久了,大家便渐渐相熟起来。得知老者为一家国企退休领导,老太为他的老母亲。“老人家高寿啊?”一次相遇,点头示意后随口问道。“九十有八了!”,老者的笑容里溢满了为人子的幸福。“老婆婆是大人,为什么每天要抱呢?”旁边一个六七岁的稚子瞪着大眼睛满脸疑惑。“来,爷爷教你认个字”,老者将轮椅推到路边,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着:“看,这个字是孝顺的孝字,古人造字呀,都是有含义的。比如这个孝字,上半边是老字的一半,下半边是儿子的子,人老了,自然要依靠孩子,不然体力不支会摔倒的”。老者深入浅出的解析,让孩子听得入了迷:“我不要妈妈摔跤,以后她老了我就做她的拐杖”,孩子天真的话语引来一片笑声。
孝,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意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古人讲百事孝为先,孔子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谈到尽孝,孔子唯一的儿子“孔二世”孔鲤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成功者背后必定有一个坚定支持他且默默奉献的人。正是有了孔鲤的上孝(对父母)下慈(对孩子),才成就了孔子和孔伋祖孙俩的千古盛名。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孔鲤在其中出现的次数却少之又少。在其他的历史文献里,也几乎难觅孔子向国君举荐或认可孔鲤的文字。但正是由于孔鲤勤勤恳恳在家劳作,恭恭敬敬侍奉老母,辛辛苦苦抚养孩子,才使得至圣先师能够心无旁骛地周游列国、宣讲儒教,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鲤不仅至孝,而且胸襟宽阔,诙谐有情趣。属于那种与之相处感觉特开心的“男神”。夹在著名的“至圣”和“述圣”之间,他为父亲和儿子骄傲,也为自己终生默默付出感觉很值。他曾面对父亲自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而对儿子,他则笑称: 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甘于平凡,乐于奉献之良好心态可见一斑。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是倡导尽孝的通俗读物代表作。其中有一个“涤亲溺器”的故事,让人颇为感慨。说起黄庭坚,大部分人只知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却鲜有人知晓他还是一位侍母至诚的大孝子。他一生虽然为官无数,却淡泊名利,“宁为人间一茶客,不为俗世庸碌官”,惟有两件事极为用心,一是诗文,二是奉养母亲。走进黄庭坚纪念馆,讲解员会如数家珍般讲许多有关他的故事,比如:只要在母亲身边,每天他必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有些朋友劝道:你身为朝廷命官,这等事就让下人去做吧。他回答:侍奉父母是为人子女理应亲力亲为的,跟自己当不当官没有关系。再比如:元祐六年,母亲生病,连续几个月,黄庭坚白天上朝,晚上整夜服待母亲,亲自为她煎药,且喂服前还亲口品尝是否苦涩,药温是否适宜等等,《宋史》对此曾有记载:“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孝心爱行,与他瑰丽的诗文一样传颂到如今。
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孝行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德之一。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近年来,不断有感人至深的孝行故事见诸电视或报端,如“徒步拉着三轮车,带着妈妈全国游”的淮北孝女;“骑三轮车带母亲和脑瘫哥哥去西藏”的洪基哥等等。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对老人不仅仅“能养”,更需要尊重和陪伴,让老人开心愉快的安度晚年。
常回家看看,和颜悦色给老人多一些陪伴,是责任,是义务,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也是孝行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