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0
分享

南山古柏

“南山古柏”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南“陇右第一名刹”南郭寺,这里前临藉水,背负幽林,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因为这里地处南山,又距市中心七里左右,古书曰:“三里为城,七里为郭”,所以名曰“南郭寺”。

天水古树众多,最有内容的要数南郭寺古柏,树龄已有2500年,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同龄 ,又称春秋古柏。

“南山古柏”为秦州八景之一。据史料记载,全国范围内,除陕西黄陵的手植柏,属我国有记载最早的柏树外。“春秋古柏”算是当之无愧的“稀世珍宝”,这棵罕见的“文物树”不仅是天水历史名城的象征,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象征,更是天水沧桑历史的象征。

古树有幸,见证了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公元759年,古称秦州的天水,迎来了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在秦州城外的南郭寺,杜甫与那株已近两千年的柏树相遇。诗圣留下名篇:“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北流泉又名湫池,因泉水自南向北流动而得名。据说此泉旱盈潦缩,四时不竭,堪称陇右名泉。

天水自古就以“天河注水”而得名。汉朝时从天上流下的水,就贮存在这北流泉中,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千百年来滋润着南郭寺这方净土,也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天水人,滋养了无数个千娇百媚的天水白娃娃。

诗圣只在南郭寺寄居了83多天,却为秦州留下了117首杂诗,为南郭寺的神奇秀丽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南郭寺留下了沉甸甸的精神财富,也为南郭寺的文化增加了厚重与神韵。

无独有偶,祖籍天水秦安的诗仙李白,也曾经来过南郭寺。他也写过一首诗:自此凡尘远,山高月夜黑。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堂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站在春秋古柏前,肃然起敬。砖砌栏墙内南北欹侧的古柏,黛色霜皮,树干如劈。经实地观察,系一株分出三枝。一枝以45度角倾斜南伸,干长 19.8米,胸围355厘米,树皮大部分脱落,却在树梢顶端生出几枝新绿,远远望去,正如一抹绿色点缀。这片绿色,让人确信几如干柴的树干里,依然流淌着生命的律动。二枝向北伸展,北偏西一枝树冠枝头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留下几处枝桠绝望地伸向天空,这枝确信已经枯死;另一枝成为春秋古柏的主体,身长18米,胸围360厘米,斜插青霄,树冠绿意盎然,苍翠森严,仍然显现出旺盛的活力。

一树三枝,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缺少绿色与拥有绿色,后果截然不一。前来参观拜谒春秋古柏的游客不绝,大多惊叹于它的传奇故事,有的人甚至将其神化,所谓“树大有神”。其实古柏最伟大之处在于,2500年来它一直绿染枝头,一直生生不息。有了绿色,哪怕一缕一点,古柏就有了生命。有了生命,诗圣才会与古柏相会,才能写出流传千年的传奇。没有绿色,它早就加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大循环了。树,就是绿色的制造者,有绿色,就有活力,就有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一切。

250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春秋古柏在岁月的嬗变中依然熠熠生辉。确切记载的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当时向北斜伸的一枝已有倾倒之势,人们立碑于树下,既支撑树身,又记事传之后世。第二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政府拨款修砌砖柱,顶在枝干着力的部位。第三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用角钢焊接支架来支撑树身。每次保护,都是渴望大树不老,绿色永驻。

“自然”保护更是奇:在古柏根部中间,寄生着一株落叶灌木的小叶朴树,形成“树中树”。生长得枝繁叶茂,胸径达60厘米。就是这棵小树的根系,把古柏的根全部缠绕起来,这样既可以对古柏根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又能辅助古柏传输部分营养和水分,起到“小”帮“老”的作用。此外,古柏北侧枝下还长着一株古槐树,已有300多年树龄。这棵槐树偏偏失掉植物向阳竞争的自然生长规律,委屈在古柏树下,并且分叉环抱扶持在最恰当的部位,如同一位老人快要倒了,一个年轻人伸出强有力的臂膀将他搀扶起来。这是典型的自然界生命中“尊老爱幼”繁衍生息的表现。

“春秋古柏”在“天时、地理、人和、自然”的保护下,度过了2500多年风风雨雨的沧桑岁月。在西北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进程中又得到很好的保护,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躺在那里,每天还接待着游客,注视着世间的风云变幻。

树是凝固的诗,动态的画。古树是活着的历史,春秋古柏,用它独有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天水这方水土的神奇灵秀。这三棵树,被称为“南郭三绝”。麦积山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而南郭寺,因为有这“南郭三绝”,又被称为“古树陈列馆”。

一株树千百年绿色延续,有诸多的偶然。古树是绿色发展的见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档案。春秋古柏仿佛是一座中华民族绿色发展的丰碑,无论人类保护得多好,古树终究会有倒下的那一天。一株古树即便倒下了,但只要营造绿色的理念还在,就一直会有更多的小树、大树、古树郁郁葱葱,根深叶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