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吉国的头像

吴吉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9
分享

土窑洞

别名“陇东”的庆阳市,素有“陇东粮仓”美誉。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甘肃省东部,与平凉市毗邻,与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是甘肃省的革命老区。

庆阳是民俗之乡。悠久的文明,多种文化的交融,铸就了庆阳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庆阳的5项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包、陇绣、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并称庆阳“五绝”。

走进庆阳大地,首先去看看农家院落里的土窑洞。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2008年6月,“窑洞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阳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默默耕耘在庆阳这片土地上的庆阳居民,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们那种勤劳、朴实、憨厚的品性。

庆阳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远在夏商时期,周人先祖10多代人挖建的土窑洞遍布山塬谷地,密密层层,窑洞村庄鳞次栉比。《诗经》中称其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的地坑庄院;复穴,即坡崖半敞式庄院。关于窑洞的来历,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寒浞杀了后羿也要处死不窋。就在他将被处死的前一天,一只凤凰落在了院子里,向不窋点头。不窋会意,骑上了凤凰,不知飞了多久,飞到了今天的庆阳,从此,不窋定居在了庆阳。可是住宿成了一大难题,他苦苦思考,想到人们以前住过的山洞,茅塞顿开:在高崖上挖洞不就解决了吗?于是,安全舒适的窑洞就这样产生了。

你别小看这窑洞,皮毛不好心思却忒好。凡是住过庆阳窑洞的人都知道,那东西最适宜人类居住。其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它依着厚厚的黄土,风吹不进,日晒不透,雨淋不湿,雪冻不着,好像自带着天然的空调,无论是流火七月还是寒冬腊月,时刻都保存着一种恒温,不热不冷。尤其是夏冬两季,再让人舒适不过。2000年以来,庆阳市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窑洞民居展开了保护工作,确定了重点保护项目和保护单位3个,即后官寨乡中心村沟圈窑洞群、温泉乡红岭村窑洞群和小崆峒民俗文化村窑洞群。修复加固了小崆峒民俗博物馆土窑洞18孔,建筑面积2086平方米,进行长期保护。对小崆峒风景区窑庙、老山风景区进行保护,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保护工作。

庆阳窑洞,黄土高原上的民居传奇,董志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中南部,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董志塬,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化。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窑洞作为陇东最主要的居住方式,酝酿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2008年,庆阳市“窑洞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视窑洞为家业。窑洞代表着财富,凝结着人事,沉积了文化。过去,当地人辛劳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筑几孔窑洞,把结婚叫“入洞房”,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路遥、陈忠实、姚自昌等作家,都写过窑洞的故事。在我们的这里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30年不漏的瓦房,却有数百年安然无恙的窑洞。冬天在城里的楼房里,人们总要烧暖气,而在乡下,只要把窑洞里的土坑烧得暖烘烘的,住在里面既温暖又舒适。可见窑洞比楼房耐用。盘腿坐在土炕上,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觉啊!在夏天,窑洞就清凉了许多,进入窑洞,第一件事就是加衣服,否则就会着凉。窑洞号是乡村的避暑胜地!相反,窑洞也有缺点,住人干燥,不住人反潮。

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市劳动人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构筑风格各异的庄院为住所。如今的庆阳,一些人家靠沟边,依山坡,就崖壁之势,挖掘窑洞而居,称为“崖庄”;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布着一排排窑洞庄院,庄上有庄,窑上有窑,酷似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称之为“架板庄”。窑洞的深浅和高低不等,因人因地而定,一般深及三丈,高不过三人。小一点的庄子一般是三孔窑洞,大一点的庄子一般是五孔窑洞。过去的老式庄子,还会在两孔窑洞之间的上方挖一孔小口径的高窑,成为窑上窑,用以登高眺望;在窑洞的里面挖一孔暗窑,形成窑中窑,用以贮物或藏身。新窑洞挖成,要等到湿气不渗骨头且干透坚固之后,才可进行后面的工程。届时,先在窑洞的入口处砌起一堵遮风挡雨而又通风采光的山墙,然后盘炕垒灶筑烟囱,最后再用麦草麦衣和的粗泥细泥把上上下下旮旮旯旯逐层抹个几遍,才可安装门窗,摆放家具,点灯生火,放心入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而且窑洞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人们亲手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土窑洞比较坚固、耐用。有的窑洞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庆阳窑洞,数千年来,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陇东人,而且寄托和成就着人们朴素的生活梦想,形成了久远深厚的精神文化和文明基因。

对于现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的“入洞房”,我们庆阳窑洞文化调查一行中才有了认识。最早的入洞房就是和窑洞有关的,正宁县曹焕荣先生告诉我们,这里的洞指的就是窑洞。到了后来,有人解释为深邃的内室。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而结婚的习俗在各地是不一样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已抛弃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以后,庆阳的结婚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居住在当地的人,对关于窑洞的故事传说所知甚少,他们只是知道窑洞冬暖夏凉,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对它的历史由来一无所知,年轻一代的人更不了解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历史。这种情况可能是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的,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他地方也有窑洞,可是与庆阳的大不同。比如延安窑洞,很著名的,那多数是用石块箍的。陕北大多数地方的窑洞都是石头的。庆阳的不是。庆阳的窑洞是土的。在土崖上挖出来的,或者用土坯箍出来的。这种窑洞,除了门窗是木头的,其他都是土的。土院子,土窑洞,土山墙,包括内配设施也大多是土的,土炕,土锅台。庆阳窑洞属于中国窑洞的陇东窑洞区。因境内的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为营造窑洞提供了先决条件。

窑洞里住过的庆阳人的世世代代,那里面凝聚了农人们所有的喜怒哀乐。窑洞里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大作家姚自昌就写有一本厚厚的《窑洞夜话》,专门讲发生在窑洞里的故事,读着很有趣很感人的。小小的窑洞浓缩着陇东大地的别样风情,记载着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数千年的窑洞居住历史,让庆阳人对窑洞生活感到满足,有着浓厚的依赖感。对于庆阳人来说,窑洞不仅仅可以用来遮风挡雨,也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与幸福。

如果放在历史的视角下,庆阳人是近十年来才告别土窑洞的。这种最最原始的居住形态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我估计,可以在山顶洞人那里找到可能性的答案。如今,旧式窑洞已经不多见了,或者废弃不用了,但在陇东许多地方,新建了很多别致的窑洞宾馆、农家小院,还有许多庄户人认识到了窑洞的价值,重新修缮了世代居住的祖窑,并借此来发展旅游业,改善自己的生活。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长期以来当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窑洞文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甚至外国人来参观、体验生活。

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急速发展,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进步,窑洞作为居住场所,已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走向了历史的记忆,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却已深入了无数代黄土高原人的血脉,永远留存在庆阳人的灵魂深处。今天,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窑洞也成为文物,但属于它的荣耀、沉浸其中的记忆和基因永存,为中国革命立下的功勋彪炳史册、在老区人心中永存。

黄土窑洞是庆阳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归宿,是他们生生世世魂牵梦绕的乡愁。虽然绝大多数乡亲已经告别了窑洞,虽然年轻人离开窑洞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了,但他们还深深地恋念着家乡,恋念着家乡的土窑洞,也欢迎外地的以及没有见过窑洞的朋友们到大美庆阳考察体验观光旅游。

近年,为了发展旅游业,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还修建了专门为文化旅游业服务的旅游窑洞。庆城县在药王山修建岐伯祠时,一次就修建了我国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十大名医祠。将祠庙修成了窑洞,成为全国之最,即最大最集中的药王洞,吸引四海游客。西峰区还在小崆峒修建了窑洞民俗博物馆和窑洞宾馆,集民俗古朴与现代时尚为一体,让窑洞在文化旅游中展现了它独特的作用。

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庆阳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得以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开创发展,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庆阳窑洞的发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