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吉国的头像

吴吉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7
分享

走进瑶族故里

踏着返青的诗页,循着平平仄仄的心路,走进瑶族故里,隽秀通城。

青山依旧,隽水长流, 今日的通城已不可同日而语,这片富饶而神奇的热土,气象万千,大自然恩赐的秀美风光,正在上演一个个景观奇迹,吸引八方游客神往。“四城同创”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面貌不断改观,楚风瑶韵、大美通城迅速成为山水县城、特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鄂南山区秀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给予了梅赞斑斓绚丽的文学想象,为梅赞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 也使梅赞的散文,总是带着泥土的痕迹、山水的痕迹、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因此, 在梅赞的散文里,便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了鄂南地域所特有的文化自然景观和大市乡村清新婉丽的风俗画卷,展示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详纯朴的生命形态。

江南多竹。竹子也是历代文人画师笔下尊崇的“四君子”之一。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深入研究了中国自然和人文科学史之后, 甚至认为东亚文明乃“竹子文明” 。而在鄂南,无论是绵延的山冈、起伏的丘陵,还是山雀子噪醒的湖畔、小河环绕的村落,最常见的就是蓬勃旺盛、 青翠无边的楠竹林。

我去过很多地方,在北京的紫竹院公园里,我见过纤瘦的紫竹,可是少了些少年气象;在家乡长沙镇的小河边,还见过伟岸的楠竹,它雄伟挺拔,仿佛有可拔大山的气概,却稍显鲁莽。在众多种类的竹子中,最让我喜爱的,要数生长在崇山峻岭间的鄂南楠竹, 它们卓尔不群、不拘一格, 令人难忘。

春天的楠竹林, 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力的启迪,而且蕴含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在鄂南,透过阳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笋的奇观,你还会发现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

那一株株别具风骨的楠竹,竹竿上带着淡淡的白霜,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节骨凌云、寸心春晖” ;那一片片翠色欲滴的楠竹林,缓缓铺开即成绿浪,让我真正领悟到“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楠竹四季常青,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 ,颇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鄂南楠竹不仅是广袤大地上的青葱植被,也是大地母亲赐予山川大地的自然物产,更是人民群众的经济资源。

因为喜欢竹, 鄂南楠竹之乡人把自己的志趣和情思寄托在竹子身上,由此,催生了一批从事竹雕,竹刻的民间艺人。

黄鹤村地处鄂南幕阜山北麓,海拔600多米,有楠竹面积近万亩,是通城县楠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黄鹤村村民祖祖辈辈种植楠竹, 销售楠竹制品维持生计。种植楠竹是黄鹤村农耕生活的一部分。

富裕起来的山民建起了小别墅, 色彩明丽,与不远处青砖灰瓦的、传统的泥瓦房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围绕着村庄的山坡上和庄稼地里,开着大片大片的桃花、梨花、李花, 白的如白雪,粉的似彩霞,缤纷一片,传递着山里早春的讯息。还有梯田间铺天盖地的,是那成片的油菜花,粉色、白色、紫色和黄色是鄂南春天的大色块,朴素中不失华美与高贵。这时候,在靠近竹林或者田间地头, 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些远道而米的、戴着麦签似的防护罩的养蜂人,在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蜂蜜,那放置在田头或田上的一只只陈旧的、标有数字号码的木蜂箱,还有那用帆布做的、临时搭建的斜斜的军绿色窝棚,在山里特别的醒目。让一些初来乍到的外乡人,不由得驻足观看一番。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 一些背着长枪短炮等摄影器材的驴友,还有一些开着私家车进山的、呼朋唤友的“看花人” ,他们在用手机和相机拍摄山里最为美好的景致。尤其是在晋代道家葛洪曾经结庐修行的“葛仙山”的山道上,三三两两,走动的不是进山朝拜的红男绿女 就是城里来的一脸悠闲的“看花人” 公路边的水田间, 一些中年汉子戴顶竹签或者草帽,在水田间驱牛翠地, 不时吆喝着耕牛, #不#远处的田项上,有几只胆子大的鸟悠闲地嘹着泥土里面的昆虫。还有几头小牛犊在长满茅草和野麻的田坝上悠闲地啃食着。 不时抬头发出“眸一一阵”的叫声,叫声嫩嫩的,颜颜的,非常动人。

说到楠竹, 不得不提楠竹的诸多美好品质。《诗经》 云: “瞻彼淇奥, 菜竹青青。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可见,竹子有着高尚的品格,像文采斐然、温文儒雅的君子。宋代苏轼说: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竹的高雅脱俗、清新俊秀!明帝朱元璋偏爱竹,他的观察深入到竹的骨子里: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在君王眼里,竹不仅很忠贞,还很大气,还能不折不挠与自然抗争!竹更是虚心的,前人“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也虚心”的诗句,鄂南楠竹难道不正是这种优秀品质的真实写照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