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秀廷的头像

杨秀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03
分享

立秋:又簪秋叶满头归

                                               杨秀廷 

律变新秋,清风似雨。秋天的第一缕微凉跋涉过酷热的夏季,抵达我的心间,那种清逸、平和、优雅、安静,在山野开始泛化的秋色中慢慢衬垫出层次斑驳的韵味。新秋的美就这样坐实在季节的枝头上。

农历丁酉年闰六月,就像酿一坛老酒花去了双倍的发酵时间,暑热的天气将夏天慵懒的情绪拉得长长的,以至于立秋到来了,人们仿佛还沉浸在从日子的缝隙间溢出的酒香里浑然不觉。虽然这个秋天的来临,有些许夏天以强弩之末不肯拱让季节的味道。秋天还是真真实实地到来了。

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宋时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秋天的气息其实来自乡野,皇庭相府里梧桐飘落的,只是历史景深中寒凉的片片落叶。

时间的灵魂在节气里清醒着,在万物更迭中看见过往和未来。立秋不仅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还打开了一个人与自然心脉沟通的场域。“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无论是春华秋实的四季轮回,还是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漫漫人生旅途上,秋天总是带着几分期许、几分惆怅,于俗常间,沉落进岁月和旅人的行囊中。

立秋的日子,“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我又走进清水江畔大山深处的文斗苗寨,参加“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物管理培训,同时为锦屏县教育系统“木商文化寻访之旅”体验团做解说服务,心情自然像文斗苗寨古树上白鹭的欢鸣般跃动。近二十年里,缘于工作上的便利,我到这个古老的山寨探访,已经不下百次。每次来,我都要去看看那些古树、古碑、古井、古街、古民居,还有徜徉在古树上的云朵,也要去听听鸟声、水声、风声、雨声和唱进人的骨头里的山歌,听听只有在那个寂境中才能听到的岁月剥落老去的声音。

文斗苗寨是一个以树为魂的村庄。整个村寨一派古木葱茏,木楼隐藏其间。整洁古朴的青石板道长五公里多。茂林修竹、古树、古道路、古寨门、木质吊脚楼以及寨边的层层梯田,有机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山地园林景观。编于明万历年间的文斗《姜氏族谱》载:“文斗在元时丛林茂密,古木荫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诚为深山菁野之地。”三百年前,人们就运用规约的形式,营林护绿,“蓄禁林木,壮丽山川”,保护人居环境,以超越时代的智慧和胆识,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佳话。在文斗苗寨,一个男孩出生后,要寄拜一株古树“认树娘”;一个女孩呱呱坠地,父母就要栽下一片“十八杉”,待女儿出嫁时用于置办嫁妆。孩童在成长的岁月里,不仅要栽植“伙伴树”,还要祭拜“树娘”。而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文斗的“敬树节”。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如果有古树折断或倒下,村民会带上香烛,像送别一个老人远行一样虔心祈祷。人们借助这些树木,向尘世伸展出温暖的触角,把对生命和爱的憧憬,托付在绿色的希望中。

山里人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一枝一叶都值得呵护景仰。人类享用的一切皆为自然所赐,取用应有节有制。这份由族群价值观凝聚而成的“精神道统”,潜移默化为大山深处生态群落借以自立和繁衍的生态自觉。

文斗人以爱山、亲水、护树的情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佳话。这种精神滋养,这份道德传承,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友善和内心的持守。

文斗苗寨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列为中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一个“看得见历史的村寨”。村在画中,家在林中,望山见水,乡愁可寄。二O一四年八月五日,年届古稀的著名作家梁衡先生到文斗苗寨寻访古树,一进入文斗,他就被环抱村寨的古树群迷住了,红豆杉、楠木、银杏、枫、樟等古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每经过一群古树,他都要驻足仰望,一棵一棵地点数有多少株,是哪些树种,并记在本子上。在一株四个成年人方能合抱的红豆杉古树下,他久久凝望着这株卓然遗世的树中君子,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只见他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几行字,然后走过去,张开双臂,拥抱这株见证了大山千年风雨的古树。梁衡先生在他的《敬畏草木》中说:“草木才是这大千世界真正的主人,而人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浮游生物。在大灾大难面前,人类的生命远不及草木强大。”

梁衡先生走在文斗苗寨的“红豆杉小道”上时,不由感慨“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他深情地说:“文斗是我看过的国内既有深厚人文价值,又有原生态山水的最好的山寨。我千里迢迢来文斗拜访古树,值得。”并欣然为文斗苗寨题词——“美景泰斗”。在文斗苗寨,我有幸为梁衡先生当导游,他对这片山水的爱意深深感动了我。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初秋的文斗,清风满怀,木香盈袖,情怀与岁月一道葳蕤。秋声、秋色似乎蓄谋已久,清润的空气,翠绿的山色,悦耳的鸟鸣,秋雨中的池塘……不容我拣选和分辨,不断争夺我的感官。这种争夺,对我来说,赋予了我在一种浓烈的仪式感中蔓生而出的亲近感、辛福感。

人生匆忙,人们难免陷入冗务或羁绊而忽略了季节的变换,那些被季节撂荒的乡愁,蓬勃了年年岁岁,也凋零了物是人非。而文斗渐起的秋意,却在一茬茬、一年年的更迭中,充盈了我的心灵世界、生活景观,也不断扩张着我的想象力。

我又一次跟着满头白发的文斗乡贤姜高松先生,往村头的古碑林走去。那里的十多通清代碑刻,总是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其中,一通是刊立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有“民族环保第一碑”称誉的“六禁碑”,另一通是被专家学者称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古代婚姻法”的乾隆五十六年的“婚俗改革碑”,这些碑刻的内容,既体现了对人本的关怀,又通达了对自然的融入,是构建文斗这个“礼法村寨”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基因。

姜高松先生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依然步履沉稳,笑声朗朗。他自称为“乡村里的高龄导游”,乡亲们则敬称他是“白发志愿者”。他已经在村里为游客作义务解说数百次,不辞忙碌并乐享其中。当今时代,有一种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指数,先进的生态观,能带来心灵的安宁和人生的幸福。我以为,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幸福不仅是世俗的,也是精神的,更是道德的。因为幸福本无形,却在爱,在心,在持守。

在姜高松先生退休后归居文斗的二十余年里,我几乎每次跟着媒体记者或专家学者到文斗苗寨,都要劳烦于他。来来往往中,我们自然成了忘年之交。他整理的文集《文斗苗寨》、民间传说故事和抄录的碑文、契约文书,不仅引我入迷,还为我推开了另一扇观察乡村的窗口,给我了许多教益。这也是我一次又一次乐于往返文斗的因由之一。

举目所望,文斗苗寨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我们的面前,是一道林木簇拥的风景,一条青石铺墁的石板街,从吊脚楼旁一直延伸进季节深处。文斗下寨魁星塘旁的小山岭上,有一株千年银杏树,树高二十多米,胸围九米多。清朝咸丰年间古树因寨火殃及,把树从地面以上根部直到树尖烧成空洞,树干空成三足鼎立状,内空直径二点五米,可放一张小四方桌,容七八人围坐喝茶聊天。古银杏虽累遭雷击火烧,雨打风折,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树上挂着一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木制牌子,上面写着:“中华人文古树”。站在树下,看流云和飞鸟从树梢上掠过,梁衡先生说过的那句话又回响在耳边:“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俯下身子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着先人的血泪;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仰起头去看它头上的天,那天空有无言的悲欢。”我想,如果我在一千年前来到这里,这棵树已经绿叶婆娑,劲节直拔,在而今的相逢里,银杏树一定还会记得那时的风雨云霓,还有与它并立仰望苍穹的那个人,当然,我是多么希望银杏树还会记得,我喜欢它美好、吉祥的模样,前缘投契,我曾经在它的身上找到了遥远的寄托与安顿。

六百多年前,文斗苗寨的前人筚路蓝缕,“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落居凤尾坡上,畲土为田,繁衍人烟。到明代万历年间,文斗人即已掌握了“开坎砌田,挖山栽杉”的山田互补、林粮间作的农林结合生产方式。“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已经成为当地人的生存之道。经由几百年的传承演进,特别是清水江木材时代经济文化浪潮的洗礼,文斗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色。

文斗苗寨地形为高山峡谷地带,村寨四周梯田成片,构成一幅山水田园人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具有显著的农耕聚落特征,延续着自然经济形态和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生活。村中木楼依山而建,或吊脚或平底,鳞次栉比,村头寨尾、房前屋后,银杏、红豆杉、楠木等古树名木众多。寨脚是依山而造的层层梯田,从三板溪电站湖区码头沿着青石板古道步行几百米即进入苗寨。整个村寨被参天古树环抱,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掩映在翠竹和古木丛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串起一幢幢木楼。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构成高山园林的独特景观。当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盛产杉、松,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徜徉于文斗葱绿的山色中,我不由想起二十年前到锦屏县隆里古城考察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先生,他带领弟子走遍了中国一百个古城、古镇、古村,他后来主编的四卷本调研合集《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是两百个古城、古镇、古村的历史缩影。他认为,这样的探访和记录,既是一场广袤大地上的文化行走,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致敬。他说:“乡愁,乡愁,乡要在,才能有愁;乡不在了,哪里来的乡愁……现在人们常说的‘乡愁’,就是人们对过去生活痕迹的追寻和对消逝了的场景的怀念。”

在文斗苗寨,那山、那水、那树、那人,收纳起长长岁月生枝长叶的故事,呵护这个看得见乡愁的古村落。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姜高松先生、走遍祖国河山寻访古树的梁衡先生、倾情鼓呼保护古城古镇古村的阮仪三先生,三位长者的情怀、善念,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与温度,他们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来路与远方都值得眷顾。

来文斗的次数多了,我的心念里也就移栽进来几棵树,布上了一行行的新绿。我已经习惯了把山里的花草树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当作书本,也把村寨里的木楼、山腰上的稻田和天上的云彩当成书本,慢慢读。

人生难得听秋声。秋风袅袅,落叶轻舞,秋风、秋阳、秋山、秋语,扑面入怀的,是美和怡然,投射到我心幕上的,是天、地、人、历史、人文构成的另一种风景,我不由放慢脚步,在心底轻轻吟诵:莫道岁深山寂寥,又簪秋叶满头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