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后的正月十二,像山外一样,村里小学开学了,更准确地说,是复学。有人掰起手指,从停办到复办,前后间隔了整整十五年。
复办来得有点急, 春节期间,冷寂的山村沸腾了,哪怕拖家带口,不舍千里万里,不顾一路劳顿,能回来的都回来了,回来的、在家的,大家乐呵呵走动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把学校再办起来。
一刻也不敢耽搁,一刻也不能耽搁,就在春节中,村里立马递上按了一片红的手印报告,因为“有生源,家长办学要求强烈”,镇里办得也快,决定打破常例,决定从春节后就复办,并从山外派来了老师。
镇上的领导来了,老村里老书记来了,退休在家的老师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能来的都来了。“我说嘛,总有一天,这学校还得复起来”,十五年前的老支书的话,勾起在场村民的回忆,人们一个个围拢过来,拉住老书记的手,纷纷佩服老书记的“先见之明”。
“升国旗啦!”不知是谁的提醒,在班主任引领下,三个年级二十多个学生,戴着齐刷刷的红领巾,眼里透着稚嫩,踏着《义勇军进行曲》旋律,齐步走到操场中央,列队,行注目礼,拉升旗绳,校长在国旗下讲话,当国旗升到最顶端迎着风猎猎作响,围观的村民跟着孩子一起唱起来,唱着唱着,老书记眼眶里泪水在悄然涌动。
老书记清楚地记得,当初撤并学校,自己和其他代表都是举了手的:眼见着村民们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村子,一家又一家的孩子跟随父母离开村子,生源一年年减少,又因为地处深山,外地老师难以留得住,尽管揪心的痛,但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学校撤了未必就是坏事。
如今,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循着科学靠山吃山,村里引种蓝莓和有机茶叶,成百上千亩的山场得到开发利用,并办起蓝莓、茶叶精深加工基地、竹制工艺品加工厂,现代农业风生水起,通村路拓宽了,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接通家家户户,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建成了。是船总得靠岸,是铁总得被磁石吸住,有着乡愁遐思的外出打工者一拨拨回乡发展,他们的孩子们也随着回到故土。
是嗬,为了开学第一天的升国旗,正月初十,老书记主动请缨,搭车到县城买来一面国旗,下午一回来,顾不上吃午饭,拿着砍刀,进了自家竹园,左瞧瞧,右比比,终于选定了竹园里最大的一棵竹子,又从家里找来几根绳索,接成一根,还托人弄来一个定滑轮。
“不见孩子,没有读书声,村庄还像村庄吗?”老书记说。
从此,山村上空再次飘起鲜红的国旗,从此“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一一得一”读书声再次在乡村响起。村民们路过学校时少不了朝国旗望上一眼,注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