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青石铺就老街上,一缕缕竹香飘荡而来,循香随意走进一爿铺子,目睹竹子化身蒸笼,自有一番风趣。
选材、分段、去青、开片、刨光、加工边底、成品;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上框篾、下框篾、外框篾、脚框篾、子口衬篾,在江镇能工巧匠手里,一棵棵竹子变成宽窄、厚薄适宜的篾条篾片,这些篾条篾片又经由腾挪跳跃,肩胛间摇头摆尾,指尖处穿、插、压、挑,其中沁出的竹香、显出的精巧,美不胜收。
安徽,古称皖,人有皖公,河有皖河,作为长江支流、怀宁人的母亲河,皖河自怀宁县石牌镇纳长河、潜水、皖水来水,向东流经平山、江镇、洪镇等乡镇,于安庆市西郊流入长江。
位于皖河之滨的江镇镇,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一辆辆一线品牌小车行驶在似乎没有尽头的乡间水泥道路上,一个个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操着各地口音。在怀宁,银行存款总量最多的是江镇镇,人均存款最多的也是江镇镇。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是面点让江镇农民发了家致了富。
詹刘慧是土生土长的江镇人,他经营着自家的蒸笼制造厂。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查验刚刚运来的加工原材料。“什么样的竹子才能做出好蒸笼,这里面有很大讲究。像我刚进来的大毛竹,基本上是五年以上竹龄,这样的竹子的才能选来做蒸笼。低于五年的竹子,会开裂,直接影响蒸笼的质量。”詹刘慧娓娓道来。
在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竹蒸笼,每个制作区域也都有着明确分工。詹刘慧说,让竹子变成蒸笼,其中的过程相当繁杂,要经过锯段、开片、精刨等30多道工序。
有着木工底子的汪国满是厂里一位老师傅了,虽然只负责蒸笼横梁这一个制作环节,但他也有着别人学不来的本事。据汪国满介绍,在竹蒸笼制作中,横梁的作用小看不得,这个环节要是做不好,蒸笼就漏气,蒸出来包子,口感也就要打折扣。
詹刘慧从事竹蒸笼制作手艺已经有十几年了。尽管目前厂里的蒸笼制作流程,已经拥有了标准化的流水线。但詹刘慧每天得空都还会到加工车间里走一走,看一看。指导工人们注意各类加工事项。
从单间小店,到占地15000平方米的的专业化蒸笼制造厂。詹刘慧不仅继承了父辈们的事业,还靠自己的双手,将蒸笼制造发扬光大。现如今,厂里的很多设备都是由詹刘慧自己琢磨、研究,制造完成的,荣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5项。在创造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詹刘慧也不曾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工厂里的100多名职工,大部分是本地村民,很多人就是靠着在厂里上班实现了脱贫。曾是贫困户的占腊秀,以前就是在家种田、带孩子,后来被村里介绍到厂里务工,每月能赚近3000元,顺利实现了脱贫。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镇镇这个昔日不为人知的小镇,以其特有的馒头、包子面食产业,开始为大中城市所认知。有道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江镇做馒头,人人有一手。”据统计,总人口3、8万的江镇镇,有近1、8万人常年在外从事面点行业,占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75%左右,从业人员中一年赚5万元的占40%,全镇每年可赚回8个亿的面点收入,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江镇现象”。时光流转20多年,江镇面点已由当初的“夫妻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巴比、众立、独秀、天添、沙士比、德比、麦喜、新合、何氏、万福、上羊、下沙20多个自主连锁品牌。2008年8月以来,江镇镇几度被命名为“中国面点师之乡”。
商机从来只青睐有眼光人,从本世纪初开始,詹刘慧就专门从事竹蒸笼加工。“当时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法,只晓得发挥自己所长挣钱肯定不会错。”詹刘慧说,“骑马就得有马鞍,从事面点就得要蒸笼,更为重要的是,外地的蒸笼多尾金属所制,蒸包子时水蒸气无法散发,会凝成水珠附着在包子皮上,影响包子的外形和口感,而竹蒸笼,蒸包子时水汽可以随着顺着中空的竹子空道散发出去,蒸出的包子外形耐看且味道鲜美,这与城里人追求绿色生活不谋而合,市场前景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说起加工竹蒸笼,詹刘慧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与其跟着市场跑不如领着市场跑,竹蒸笼有着不可比的优势,加上我们这儿竹子多、自己手艺过得去,想不发家都难,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供给侧’吧。”说这话时,詹刘慧颇有些自得。
小镇竹香飘逸,是顺势而然,是情理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