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良伦的头像

吴良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31
分享

春风十里茶飘香

山是茶山,为怀宁县龙池香尖基地所在。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桓,云雾时隐时现,隔着车窗看过去,一座座山更像是一只只羽翼伸展又匍匐无声的大鸟,茶山就此绵延。

“茶山层层入云海,采茶姐妹似天仙,茶仙本是茶山女,茶女传香遍人间。”采茶女灵巧的双手采摘着新茶的嫩叶,不约而同的唱起山歌、黄梅戏,这边唱来那边和,山上唱来山下和,歌声、黄梅调如溪水般清澈透亮,漫山遍野,在高低浓密的茶树中,冲过来,撞过去,如此荡人心魄.。

一场春雨过后,茶树的新叶仿佛约好了,一夜间齐刷刷伸出了小脑袋,乡村就盖上了一床床绿生生、油亮亮的大被子。采摘龙池香尖有个规矩,须得请未出嫁的姑娘开摘,开摘之前还有个约定,手不能搽香,脸不能抹粉,不然香气染上茶叶,就败了茶的韵味。龙池香尖商标持有人陈国平告诉笔者,采摘新茶不能不讲究,一芽为连蕊,如含蕊未放;二芽为旗枪,如矛端再增一缨;三芽为雀舌,如鸟儿初启幼嘴。

中国茶叶起于何时,有先秦、西汉、三国多种说法。茶与文化挂钩,当属两晋时北朝。时局动荡,文人雅士渐兴清谈,助兴之物由酒而茶。唐开元之后,茶道大行,饮茶穷日竞夜,盛行朝野。“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道出了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茶圣陆羽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之本性,使茶蕴涵了幽香和悠远的意味,也使它有着卓然的绿意。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大别山南麓前沿的怀宁县产茶历史久远,茶文化底蕴深厚灿烂。据考证,怀宁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梁天监之际,齐梁名僧、梁武帝“国师”宝志和尚在怀宁境内择山建寺,布道讲经,所到之处大授山民种茶制茶之技艺,教导山民以茶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由此怀宁种茶、采茶、饮茶风俗广为流传。隋开宝年间禅宗三祖僧璨自多智山东行,来至怀宁龙池尖一带布道说法,在当地传授群众茶技、茶道。禅宗三祖的到来,使怀宁县域内的制茶工艺又有大的长进,茶叶品质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厚重的产茶历史,造就了怀宁人纯熟精湛的制茶技艺,造就了怀宁民间世代传承的饮茶习俗,浇灌、滋润了黄梅戏(原名“采茶戏”)在怀宁的发源、发展,也为龙池香尖制作、发展奠定了技艺基础和人文环境。

龙池香尖的制作始于宋代。据当地族谱等史料考证,元代末期,来自茶乡庐山的江西富户陈氏家族为避兵患四处寻找宜居之地,最终寻到今清水河源头的官山、旨田一带(两地现合并为龙池村)。清水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经珠流河流入皖河,再自西北向东环绕怀宁中部,加之周围山间的观音洞、皖埠等水库和白洋湖、冶塘湖、石门湖调节小气候。每年的冬春季,由长江经皖河吹来的西南风和从岳西、潜山、太湖南部诸水吹来的东北风在此交汇,盘旋于龙池尖周边一带上空,形成了一道道漩涡,成就了龙池尖一带云雾笼罩、多漫射光的独特地理环境,空气分外清新、洁净,周围山葱茏,水悠清,鸟语花香,环境醉人。

陈氏族人见此处水气袅袅,觉得是个福地,取名“紫烟冲”(紫气东来之意),遂就地定居,“置田园,筑室庐,乐躬耕”,开山辟场,利用本地天然野生茶种,广植茶树。陈氏先祖还遣派子孙多人,赴多智山拜师学艺,学习贡茶制作技艺。后又经过陈氏家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处精华,种茶、制茶技艺相当纯熟精湛,于宋初创制了龙池香尖这一地方传统名茶。因产地内龙池庵、正觉庵、云隐庵、库岭庵等古寺名刹众多、香火旺盛,创制之初,该茶以优异独有的清雅高郁花香味等品质特色被用于礼佛敬佛、招待香客,由此被世人认知、世代流传。

清末民初,怀宁龙池尖及周边一带,大多数居民都以种茶、采茶、制茶、贩茶为生,所产之龙池香尖送至省城安庆,专供省、府、县官署之用,余者则通过茶行、茶号、货栈行销安徽省内外,产品历来供不应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改善龙池香尖品质,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怀宁县有关部门先后多次邀请安徽农大茶叶系田兴农、童宗寿、舒庆龄教授和安徽茶叶研究所汪春国、唐明熙等知名专家亲临指导,在传承保留古老精湛核心制茶技艺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以现代化机械加工替代传统手工制作,并增加了压扁制作工艺,增强了产品耐泡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使龙池香尖整体品质得到了提升。

2004年“龙池香尖”茶入选《中国茶叶品牌指南》;2007年龙池牌茶叶成为首届中国(怀宁)孔雀东南飞文化节指定接待用茶;2009年“龙池香尖”茶荣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10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到龙池茶叶基地录制节目;2010年和2014年,“龙池”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2017年“龙池香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龙池香尖茶多次被推选参加合肥、上海等地农特新优产品展销会,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