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在安徽怀宁县城所在地高河镇专营小市米粑的夏天怀已进入忙碌状态,“一天几十笼还不够卖呢”,兴奋每天都写在夏天怀的脸上。如今,小市米粑早已走出小市,走进了县城,走进了全国大中城市,“无米粑,不小市”,小市米粑让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小市镇又多了一张亮丽的招牌。
说起地处皖河流域的小市镇的名特产,当数米粑和竹席。就像当年许许多多的农家农闲时编织竹席一样,也有许许多多的农家以蒸米粑为生。受空调设备的普及、替代产品的增多、机械化生产的影响,手工编制竹席基本上已后继无人了,但做米粑的手艺却一代代传了下来,并且是一门别人无法复制的独门营生。
“无米粑,不小市”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开来,大有说头。小市镇古称小吏港,是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小市米粑"和焦仲卿、刘兰芝唯美而凄惨的爱情故事有着直接的关联。相传焦仲卿生于农历三月三,刘兰芝生于农历四月八,这一对本应白头到老的恩爱夫妻,终因焦母逼走兰芝、刘氏家兄迫令兰芝改嫁,导致双双殉情而逝。在两人相约殉情后,小吏港一带的人们哀其不幸,村村户户用发粑的方式来吊唁他们,谓发粑是为了"巴魂",说是这两天吃了粑就能够"巴"住焦、刘的灵魂,灵魂被"巴"住了,焦、刘两人便能世世代代做夫妻。
对小市米粑,怀宁也有人称其“丰糕”、“发糕”。在当地人的潜意识里,认为“糕”即“高”。为图吉利,人们在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老人做寿、做屋上梁、筑基起脚等重要活动时都会买些小市米粑,意在象征丰盛富足、喜庆吉祥,这已成为当地的一大风俗流传了下来。
除了文化因素,小市米粑成为一道特色小吃有其必然性。小市镇地处皖河流域,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小市米粑,选用的是当地出产的优质粳米,以流经境内的皖河水浸泡,用石磨将粳米手工磨成米浆,加上“粑娘子”(老面)促其发酵,再以文火蒸制而成。制作小市米粑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从原材料的挑选到手工的磨制,从“粑娘子”(老面)的比例到和粉的稀稠,从发酵时间的长短到蒸制柴火的大小,里面的奥秘许多时候不是能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全靠制作人的悟性。这也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比如“粑娘子”(老面)放多了米粑会发酸、米浆的水放多米粑会粘嘴、米浆水少了米粑表面会开裂影响美观等等。但真正影响米粑味道好坏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在于“粑娘子”(老面)。而且,据说只有小市皖河里的水做出来的米粑才好吃,以致许多外地人想学习制作工艺都只好打消了念头。正因为制作工序的繁杂考究,而且许多工艺都要靠手工完成,一旦采用机器生产,比如用机器磨制米浆,米粑的味道就会不一样。
此外,小市米粑是用一层层叠起的圆形蒸笼放在灶台上的大铁锅里用柴火蒸制的。米粑的形状都呈圆形,只是大小不同罢了,最大的直径可以达到一尺左右,小的品种则更加丰富。红白喜事、老人做寿、做屋上梁、筑基起脚等重要活动时,人们通常会买大号的米粑,然后用刀切成菱形的小块分给人们吃。后来,人们图省事,大都直接买小号的米粑,以致现在都很少看到大号的米粑了。
“小市米粑”以手感柔软、口感细腻、回味甘甜而著称,米粑中间通常会用芝麻的外壳沾上红色的食用颜料做个花一样的印记,白底红花显得十分的喜庆。如果你一早经过街头的米粑摊,摊主们就会拿着米粑抖动着向你兜售,夸赞自己的米粑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