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良伦的头像

吴良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9
分享

慧心巧手制盔帽

来到全国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石牌镇,就不能不看看中国徽班博物馆,走进中国徽班博物馆就不能不看看产云秋戏剧盔帽工作室。

怀宁县石牌镇,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初期,至今这一古老商埠已历经千年。濒临长江,皖河穿越全境,造就石牌自古就成为皖西南通往安庆的水陆交通要道。这个水乡古镇,更是“戏曲之乡”。徽剧、昆曲、黄梅戏、青阳腔等,都曾在这里驻足。

据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明清以来,潜山、岳西的竹木柴薪、太湖的茶叶、望江的棉花、宿松的麻类等农副产品,皆由此转运外埠。清朝乾隆年间,石牌共设有江西、福建等6处会馆。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推动了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流传到石牌较有名的声腔有江西的弋阳腔、苏州的昆山腔、甘陕的秦腔、池州的青阳腔、徽州的四平腔、湖北的采茶调、皖北的花鼓灯等,这些为后来徽剧和黄梅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安徽,说到“无徽不成镇”,大多数人会知道“徽”指的是以皖南新安人氏为主的徽商;而提及“无石不成班”,对“石”知道的却不是很多。其实,这里的“石”指的即是怀宁县石牌镇。石牌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这里不仅哺育出被称为“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这里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国剧大师”杨月楼,这里是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成长地。也正因为如此,自2008年以来,怀宁县先后三度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

每天,产云秋都在潜心制作盔帽,讲解盔帽,演示盔帽,其一丝不苟的样状,叫人肃然起敬。

戏剧盔帽俗称唱戏人的“行头”,在舞台上能丰富表现剧中人物的“神”、“型”、“行”。戏剧盔帽制作工艺复杂而精湛,且品种繁多,它的样式基本是沿袭明朝的服饰、官帽。因角色需要,上起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庶民百姓都有其特定的盔帽,如九龙冠、平天冠、七凤冠、珠冠、紫金冠、夫子盔、元帅盔、太师盔、纱帽盔、状元盔、小生巾、娃娃巾,什么样的角色佩戴什么样的盔帽,不可张冠李戴。

盔帽既属剧装之列,又是一门稀有的民间手工艺术。艳丽而不失古朴的戏剧盔帽,所用大多是古典图案,如蛟龙纹、凤纹、祥云、火焰、海水、蝙蝠、寿字、如意、云勾、缠枝莲、宝相花、翅纹、春草等。在产云秋看来,每顶盔帽都有其特定含义,做法也不尽相同。做得好,就需要个人具备强大的美工美术功底和一定的戏剧知识、文化底蕴。“我热爱文学,喜欢历史,也学习哲学。这些,对我的技艺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直到现在,70多岁的他休息的时候,手里总少不了一本书。几十年来,他刻苦自学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园林设计、古建装饰,为的是以国学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从13岁学徒开始,产云秋做了60多年的戏剧盔帽。22岁时,产云秋就成了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制作戏帽是技术活也是耐心活,更是良心活。“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得3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十几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要求十分高,一般的一顶戏帽制作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产云秋说。

“盔帽还有高档、中档、低档的区分,名伶用高档的盔帽,以显示身份。此外,戏剧盔帽除了演出时佩带之外,有时还被演艺界作为一项特殊的礼物相互馈赠。”说起戏剧盔帽的前世今生,产云秋有着说不完的话。

说话间,产云秋拿出了一顶皇后帽,“先要把600克的铜版纸凑成花纹,然后要经过铁丝编起来,接着系粉条子,然后穿珠子、点翠,这样无论怎样紧赶也得要四天时间。”四天时间,凝聚了他的心血,完成的是他的杰作。每当看到台上的演员披挂上阵,字正腔圆地表演,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地欣赏、鼓掌,产云秋都是陶醉其中。

如今,“石牌戏剧盔帽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产云秋也被文化部门确定为戏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就是想收几个有热情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徒弟,我们一起把戏剧盔帽制作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说这话时,产云秋眼里满是期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