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原名官山村,说是官山,地道的有山无官。进入新世纪后,官山村与毗邻的旨田村合并,合并后改称龙池村。
村名龙池,得缘于附近有座龙池古寺。龙池古寺有何来历,也有一番说头。《左传》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对应村名龙池颇为吻合。
“龙池”者,一说盖取《礼记礼送》“龙在宫沼之意”。另一说,言取自古琴。
龙池寺一带的山水犹如一把古琴,古琴由面板和地板拼合而成,两块板的材质多有不同。面板挖成弧形,在中间形成槽腹,能够将弦的震动放大,也就是所谓的共鸣箱。在两个木板毡合之前,斫琴人会在底板上留出两个出音的孔,一为“龙池”一为“凤沼”。 “龙池”即是古琴底板中间部位的孔眼,也是古琴最主要的音槽,它象征着一条潜伏的龙,龙在古代是布雨的神,对于百姓来说很重要,把琴身中心的槽口取名为龙池,寓意一种仁慈的力量。于此相对的另一个孔眼“凤池”,对应的精神形象是凤凰,传统文化中,凤凰象征着君子的品德,有着“和谐”的寓意。
龙池寺原称龙池庵,据记载,龙池庵建于隋朝年间,坐落大雄山脉之主峰,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东有木鱼坡、五龙戏珠、西游天鹅孵蛋,南有地藏王的脚印田,北有仙人洞等等。“青山不语花长笑,流水无声鸟做歌”。庵堂内陈列着隋朝成化年间钦赐石匾、石鼓、石花瓶、石香炉、石莲花座和历史碑记。
陆羽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龙池庵一带植被繁茂、溪泉纵横,终年云雾笼罩,自古就是产茶盛地。据传,龙池庵一带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梁天监之际,齐梁名僧、梁武帝国师宝志和尚在怀宁境内择山建寺,布道讲经,所到之处大授山民种茶制茶之技艺,教导山民以茶修身养性、防病治病。隋开宝年间禅宗三祖僧璨自多智山东行,来至怀宁龙池庵一带布道说法,在当地传授群众茶技、茶道。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龙池尖(龙池庵一带)所产品皆绝胜,清明前后采之制出如新蚕,泡似山泉,味不在蒙顶下”。
早年,为防饥荒、救生民,龙池庵庵堂四周广植桃、梨、杏等果树,家距龙池庵不远的我们,因为地缘,这里成了我们光顾的饱腹之地。打猪草、捡柴火之余,我们三五一伙,隐进果园,狠狠地往手心吐上一口唾沫,快速往树上攀爬,不消几分钟,就隐身在密密麻麻的树叶间,眼里瞅着,手里更不闲着,一边摸索着摘梨,一边往树下扔,砸在地上发出“咚咚”声,响在寂静的庵堂周围,让我们心惊肉跳。
这响声,终于惊动了庵堂人。只见她手里提着竹枝条,朝着梨园嚷嚷开了,树下的伙伴见势不妙,一溜烟地跑了。在树上的我一下子懵圈了,根本来不及应对,手牢牢抓着树干,屏住呼吸,一动也不敢动。一秒再一秒,一分再一分,见转身回去了。吓得我这才轻手轻脚地溜下树来,脚一触地,疯一般往回跑。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们“打劫”果园,都是乘着午休时间,并且用树枝扣住庵堂侧门,想要多少就摘多少,还不忘携带些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