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成渡停
又是芦花盛开时,艄公老杜高高兴兴地“失业”了。
蜿蜒而下宽度过百米的杜湾河,载着多少代人的记忆,从村前奔腾不息地淌过,本村人及周边村民出行、赶集、看病、孩子上学,哪一样离得开渡口这唯一通道。"宁隔千山,勿隔一水。”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还是大集体,建起一个简易的渡口后,大队书记找到水性好又热心的小杜,“这摆渡的活交给你干,怎么样?”“能怎样,就这样!”小杜爽快地应了下来。
渡人就是渡己。从此,无论晴天雨天、严寒酷暑,小杜就守着渡口,去了来、来了去,穿梭不停,他的小渡船成了村民依赖的水上通道。
鼓起腮帮,将黄烟筒里还没烧尽的烟叶狠劲吹出来,在鞋帮上磕上几磕,再向手心里猛地啐上一口唾沫,摆渡前一套“标准动作”完成。
接着,取下船锚,走上船头,取过浸透了桐油的T字型船桨,不紧不慢地划起来,静静的杜湾河的河面被划开,水流从船体两侧分离。这时候,船舱里炸开了,有说着农业收成的,有说着自己身边或听来的趣闻轶事的,有闭着眼睛的,有因晕船而吐得稀里哗啦的,有顽皮的小孩将手伸进河里耍水被人拽回来的、、、、、、
有一年的大年夜,炮仗声此起彼落,家家户户忙着年夜饭,小杜仍坚守在船上,为赶回家过年的外地务工村民畅通回家的水路。暮色笼罩,水面寒风萧瑟,突然,渡口远处影影绰绰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人影,走近时一看到小杜欣喜万分:“回来晚了,渡还开吗?”小杜挥一挥手,笑呵呵地说,“回家,咱们这就走!”
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全年无休,何止是渡人,小杜的渡船还载过耕牛、生猪,运过嫁妆、寿材。时光悠悠,小杜成了老杜。
令老杜想不到的是,县里这几年连续实施渡改桥工程,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横卧杜湾河上,桥上还装有路灯。“哧溜”“哧溜”,不消两分钟,车子就从这头驶到那头。通了桥,老杜的侄儿一鼓作气承包了2000多亩稻田,所用的农业机械过桥后全部能开到杜湾河对岸的田里,而且能把所需的化肥等物资用货车直接运送到稻田里。
还是芦花盛开时间,桥成渡停。“失业”后的老杜喜欢信步上桥看看风景,手抚着栏杆,由衷地感慨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河面上有这么一座桥,太有福气了。“这变化就在身边啊”,老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