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书波的头像

柳书波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2/05
分享

牌坊刘村里的好媳妇

 

                            柳书波


河南上蔡县东岸乡有个牌坊刘村,村里有座远近闻名的“节孝牌坊”,它是清朝嘉庆皇帝为褒奖孝顺媳妇苏氏所立的。在当时,这座牌坊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地位,凡路过牌坊的朝廷大小官员,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这里,自古就有着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且瓜瓞绵绵。古有孝敬公爹的好媳妇苏氏,今有伺候公婆的好媳妇许慧贤,她们一代一代绵延传递,演绎出大爱至孝的一个一个的道德楷模。

原来,东岸乡的牌坊刘村叫小刘庄。清代乾隆年间,小刘庄有20多户人家。村里有个叫刘克安的村民,娶了年仅16岁面若桃花的苏氏为妻。在苏氏22岁那年,刘克安突然暴病身亡。当时,对年纪轻轻的苏氏来说,上有体弱多病的70多岁公爹,下有不满6岁的孩子,生活的压力太大了,几乎是难以承受。

俗话说,老年怕伤子,最怕白发人送黑发人。公爹因受不了失去儿子的打击,病情日益加重。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苏氏白天在当地一户财主家里干些活挣钱,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摇着纺车纺花,还兼顾教孩子识字念书。她不分白天黑夜拼命挣钱,一边给公爹看病拿药,一边供养孩子读书,常常是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一年四季没睡过一晚囫囵觉。

公爹多病,苏氏给他寻医看病,熬药做饭,端屎倒尿伺候公爹。夏天,她抽空给老人打扇子驱蚊虫;冬天,她怕老人冷,每晚她先躺在床上,等把被窝暖热了再起来让公爹躺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道一声怨言,直到把老人侍候到入土为安。

常言道,寡妇门前是非多。苏氏热心照顾公爹的事情,也招来街坊邻居的不少风言风语。更让人难以忍受是,还处处受到刘克安哥哥的排挤和刁难。刘克安的哥哥妄想独吞她的家业,多次逼迫她改嫁他乡,可苏氏坚贞不屈,宁死不从。狡猾、奸诈、自私的刘克安哥哥,一计不成,就想方设法陷害她。眼看着在小刘庄住不下去了,无耐,苏氏带着公爹和儿子搬到娘家居住。在娘家也同样受尽了苦难和委屈。就这样,在岁月的煎熬中,苏氏一直伺候公爹9个年头。 

苏氏的儿子刘庆三,在母亲的严管身教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考取了功名,在朝中做了官。

苏氏孝敬公爹、教子有方的事迹,不仅传遍了方圆百里,也惊动了当时上蔡县的李县令。李县令把苏氏的节孝事迹写成奏章,上报到朝廷。嘉庆皇帝看到奏章甚为感动,对苏氏替夫行孝、宁折不屈的事迹很钦佩。于是,传下圣旨,拨出专款,于嘉庆十二年冬,令户部用上等石料为苏氏在小刘庄修建了一座精美的“节孝牌坊”。

从此,小刘庄也因嘉庆皇帝赐建苏氏“节孝牌坊”而改叫“牌坊刘村”。

如今,牌坊刘村的男女老幼,对苏氏尊老孝老、教子有方的事迹耳熟能详。我们刚一走进村,就听到一群放学后的孩子在高声唱道:

你若不知怎么孝,牌坊苏氏在身边;

二十二岁把寡守,爹病儿幼何等难;

弱体背爹去看病,擦屎倒尿近十年;

冬天给爹暖被窝,夏天驱蚊把扇扇;

方圆乡亲众口誉,皇帝下旨牌坊建;

二百多年受人敬,节孝事迹万古传;

奉劝后人学苏氏,孝敬父母做典范;

……

原来,这是本村退休教师刘太平,根据苏氏孝老事迹创作的一首《崇孝歌》。这首歌在当地大人小孩中,已成为流传很广的传播孝文化之歌。

200多年来,由于受苏氏“节孝牌坊”的影响,牌坊刘村崇尚孝道蔚然成风,孝子贤媳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在牌坊刘村距苏氏“节孝坊”不远处,就住着一位好媳妇,名字叫许慧贤,她今年37岁。现在,许慧贤已经成为村里传承孝道风尚的典范,受到村民们的点首夸赞。

许慧贤的婆婆于2012年11月不幸得了脑梗病,从此便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由二儿媳许慧贤一人照料。许慧贤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3个儿子都还小,加上一家6口人的吃、穿、用及日常家务料理,其劳动量有多重可想而知。繁重的体力劳动,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婆婆的精心护理和伺候。

自婆婆得病后,她怕婆婆行动不便,盖不好被子冻着了,就舍下自己只有2岁多的孩子,晚上与婆婆合睡一张床上,并悉心伺候婆婆痾尿。婆婆大小便一夜不论起来几次,她都耐心细致地精心照料。最令人感动的是解手后经常给婆婆擦屁股,此事也是婆婆最尴尬、最不好意思的一件事。刚开始,婆婆说啥也不让,慧贤说服了婆婆硬是坚持这样做。为了缓解婆婆此时的内疚和不雅局面,她擦后照婆婆屁股上轻轻拍上两巴掌,一句幽默话,逗得婆婆哈哈大笑。 

本村里有些妇女在一块议论起此事时说:“刚拉的屎是啥味?想想就恶心,别说是伺候婆婆了。”

有的还说:“这事咋说我也做不到,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样的媳妇还真不多见。”

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婆婆穿衣服。冬天天冷她怕婆婆衣服凉,先把婆婆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暖热,然后再给婆婆穿上。边穿边与婆婆聊天,用侃笑和幽默驱散婆婆因疾病而带来的烦恼与忧伤,等把婆婆穿戴整齐后,临走在婆婆脸上再亲上一口,然后才开始洗菜做饭等忙碌一天的家务。

饭菜做好后,第一碗饭都是先让婆婆吃。婆婆刚出院的几个月里,她都是一口一口的往婆婆嘴里喂,而且喂前自己先尝尝热凉,生怕饭热烫着了婆婆。平常给婆婆喂药喂水也都是如此。

有一次,她实在忙得腾不出手,就让9岁的大儿子给他奶奶端饭,儿子调皮的边走边喝了一口,被她看见后,把儿子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一家6口人的日常家务,本来就够一个身小力薄的女人忙碌的了。她除了精心伺候婆婆,还得抽出空来搀扶着婆婆进行身体功能的恢复锻炼。刚开始时,婆婆别说走路,连身子立也立不直,几乎是趴在她身上,她硬是使尽全身力气,支撑着让婆婆迈步再迈步。每一次锻炼下来,慧贤都是满头大汗,可再苦再累她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要帮助婆婆每天都锻炼两三次,可她从没说过一句累。在他的精心伺候下,婆婆的身体功能逐渐得到恢复,终于能自己拄着拐棍站立起来了,慢慢的也能够自己走路了。

婆婆逢人便夸奖说:“不是慧贤这样耐心地帮扶我锻炼,细心伺候,别说再站起来走路,连我的命也早没了。”

老人得病后的生活习惯,一般都是懒散不愿动,身上整天脏兮兮的。可慧贤却不许婆婆这样,她规定每周给婆婆洗一次澡,每周给婆婆换洗一次衣服。整天把婆婆打扮得干干净净。《河南日报》记者到她家采访时,看到她婆婆的穿戴后,说:“就是城里的老人也不过如此讲究。老人家,您真有福气呀!”

她再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给婆婆梳梳头,捶捶背,揉揉肩,按摩按摩腿和胳膊。晚上给婆婆洗脚,边洗边揉按,一按最少也有半小时。手指甲、脚趾甲三五天剪一次。左邻右舍看到她公婆得到媳妇的如此善待,个个眼气,说她婆婆:“你是哪辈子积的德哟,这么有福气呀?” 

婆婆说:“是啊,打着灯笼天底下也难找俺这样的好媳妇!”老人整天喜欢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

媳妇是娶的,闺女是生的,闺女要比媳妇亲是天经地义。可在许慧贤家里这个规律被颠倒了。她婆婆有三个亲生闺女,自母亲得脑梗近两年来,虽姊妹仨不断来看望,但想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亲自尽尽孝心的夙愿自今未能实现。她们多次向弟媳提出这个要求,均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

去年阳春3月的一天,二闺女刘遂来看母亲,趁弟媳外出不在家,她把母亲扶上自己的三轮车,想趁机抢把母亲拉到家里住几天。可不巧刚刚上车要走,弟媳突然回来了,看到婆婆要走,她说啥也不肯,姐姐给她好话说了一箩筐没用,最后她还是硬把婆婆从三轮车上搀了下来。常言说“床前没有百日孝”,可她无微不至地伺候婆婆已经600多天了,却从未说过一句怨言。像慧贤这样的儿媳妇真是难能可贵,百不挑一。

慧贤的小叔刘新国原本独自一个人生活。自她结婚来到刘家以后,她就不再让小叔自己开伙,两个锅合为一个锅。不但伺候吃,小叔的衣服、被褥也是她包洗包做。

慧贤的嫂嫂常年在外打工,她的哥哥身体不好,在家休养里时间较多,儿子在家上小学。他们爷俩平常所换洗的衣服,全是慧贤一人包洗,并三天两头让哥哥和侄子到自己家吃饭。 时间长了,哥哥不好意思再去,她就对哥哥说:“咋来哥,你是嫌俺的做的饭不好吃,还是我不诚意?要是我不在家,你难道就不让你弟和侄子到你家吃饭吗?”说得哥哥心里暖烘烘的。在慧贤的孝心和慈善行为感召下,两家人,不,应该是三家人简直成了一家人。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一大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尤其是婆婆,只要她闺女一来看她,她开口就说:“没有慧贤的精心伺候,娘我早被埋在地下了。恁都得替我感谢她。今后,都要像慧贤那样对待恁的公公婆婆。”

在这个平凡的家庭,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在的牌坊刘村,只要一提起许慧贤和她这一家,全村人无不翘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她的感人事迹已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广为流传。她的家庭荣获了上蔡县“十佳最美家庭”光荣称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