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书波的头像

柳书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11
分享

登黄鹤楼

               

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誉的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汉市海拔高度61.7米的蛇山西端。它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呈八角形;72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层层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耀眼夺目。

黄鹤楼属国家5A级景点,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藤王阁并称江南是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试想,龟蛇锁江,大江浩瀚,站在江南蛇山之颠的岗楼之上,望江上的战船,看江北的敌阵,侦查和指挥战斗,是何等好的去处啊。50多年后,吴为晋所灭,此楼便失去军事作用。由于它临江负险,高标卓立,自魏晋南北朝起,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登临游憩的场所。至唐朝以降,其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骚人墨客荟萃于此,登楼放歌,借景抒怀,给黄鹤楼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人文宝藏,文因景成,景借文传,黄鹤楼遂成为山川人文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然而,一千多年来,因为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兵火频繁,黄鹤楼几经迁址,屡建屡废,仅明清两代,就重修了七次。最后一座清代的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三楼三檐,平面八角形,造型别致,秀丽壮观,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今日之黄鹤楼复建于1981年10月,1985年6月落成,它是以清代的黄鹤楼为蓝本设计建造的。由于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清代黄鹤楼旧址,而重建于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上。

    黄鹤楼的形制自始建以来,由于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构筑,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二楼中大厅内陈列的历代黄鹤楼模型——唐楼的巍峨,宋楼的雄浑,元楼的堂皇,明楼的隽秀,清楼的奇峻,无疑帮助我们弥补了时空造成的缺憾。自然,在六座模型中,当数现代的黄鹤楼最为多彩多姿,其形态壮观,雄伟绮丽。它把唐代黄鹤楼矗立巍峨、视野开阔和明清黄鹤楼如楼似塔的特点熔为一炉,成为当代楼阁建筑的一颗明珠。黄鹤楼周围,楼群鳞次栉比,争相拔地而起,似乎在迎合城市高涨的情绪。可它们谁也没有超过它的高度,黄鹤楼依然“鹤立鸡群”,这便是天下名楼的无限魅力。凡是到武汉的外地人,不登黄鹤楼者就等于没有到武汉。黄鹤楼成为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标志。

在黄鹤楼正面入口处,一副楹联让人颇觉别具一格。这是由刘海粟大师书写的传为吕岩旧题的楹联,曰:“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这副楹联飘渺神奇,颇有道骨仙风之韵。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八仙”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得过功名,当过县令。他与黄鹤楼的关系无从考查,但在有关黄鹤楼起源的神话中,却是个十分注目的人物。传说他成仙后,曾多次到黄鹤楼来想点化度人,有时变作卖桃老翁,有时是售墨货郎,但遇到的尽是“肉眼凡胎”,无人可度,于是题下这副楹联,忿然而去,绝迹不来。

拾级而上,想像着古圣先贤们迈着同样的脚步拾级而上。也许路是一样的,也许脚步也是一样的,可是每个人在攀登时的心境会大不一样吧,李白是“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的失意落寞,而岳鹏举却是“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情铿锵;陆放翁是“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的豪迈不羁,而白居易则是“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的索然伤感。就像“一百个人能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估计一百个人心中也会有一百座黄鹤楼吧!

登临黄鹤楼,自然不能不思古怀古咏古。古往今来,这座名楼应该是中国千年文明中被使用的最多的抒怀载体吧。唐人阎伯理《黄鹤楼记》中说:“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馆;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可以想见当年黄鹤楼的雄姿。唐代以来,诗人文士,登楼赋诗,题咏佳作很多。唐朝著名诗人崔颢当年游黄鹤楼后,曾在楼上题一首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大诗人李白登楼,提笔准备题诗时,忽然见到崔颢题的诗,非常欣赏,连称绝妙,就搁笔不写了。《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世称诗仙,却无骄横之态,看到崔颢的诗题在楼上,自度不能过之,便敛手不题。虽为逸事,笔者既为李白谦逊、明智之举叹服,又为崔颢在诗中流露的苦叹而砥砺感奋。我总以为,记住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记住了一种胸襟,一种抱负。当然,这只是一个文坛佳话,实际上李白也写下了与黄鹤楼有关的传诵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李白的许多诗作中,虽然也不乏提到黄鹤楼之作,却大多是“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三月五月落梅花”这样的以黄鹤楼为位置标的诗句,可见其对崔颢诗的喜爱和尊重。都说文人相轻,我以为崔颢这首诗能广受推崇,成为千古绝唱,身为“诗仙”的李白的赞扬和推介功不可没。

一层大厅高大轩敞,堂皇典雅,擎天巨柱,围可合抱。红木家具,古色古香。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陈列历代着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影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这幅“白云黄鹤”,高9米,宽6米,用瓷砖765块。画中一座金黄色高楼高耸绿树之上,一对黄鹤云中飞,黄鹤重来黄鹤楼。  

    二层正面壁上中间是一块黑底金字大雕屏,屏上的文字是唐人阎伯理写的《黄鹤楼记》全文。左右两侧有两幅瓷砖壁画,一幅是孙刘结盟,一幅是周瑜设宴。

三层壁上是巨幅瓷画,画中有11位和黄鹤楼有关的唐宋著名人物的形象,中间一组人物是盛唐的崔颢、李白、王维、宋之问、孟浩然,左侧是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右侧是宋代的陆游、范成大、岳飞。画像逼真传神,不仅形态生动,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像是用墨笔在粉墙上画的壁画,看不出瓷砖拼成的痕迹。它是我国陶瓷技术的新发展,是我国独特的高超艺术。

四层楼上各种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     

在五层的回廊上,依栏远眺,“极目楚天舒”,但已寻不到当年的汉阳树、鹦鹉洲了,目之所及的便是烟波浩淼的长江了,这一刻,实在想不出什么确切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心胸顿时宽广起来。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汉水,从北奔来,两江汇合,浩浩荡荡,江上巨轮小船相接如蚂蚁列队。武汉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高楼巨厦星罗棋布,林荫大道纵横交织,车如流水,人如潮涌,树木历历的晴川出现了24层高楼的大饭店,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变成了工厂区,还有水碧山青的东湖齐收眼底。眼前的景象令人胸怀开朗,精神振奋。

登黄鹤楼,一种踏唐履宋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层又一层楼,你会感到那是一部部线装书,而你则穿行在一个诗街词巷里,每一步都踩着唐诗宋词。你甚至感到有一种发自于唐宋甚至于更远更远的光束,穿过时间隧道,把黄鹤楼这座名楼照得通亮通亮。那是一种目光,一种鉴古知今、永不疲惫的思想之光。

暮色苍茫之中,从黄鹤楼后新建的世纪钟楼里,传来了世纪大钟那雄浑厚重的响声,钟声憾人心魄,催人奋进。踏着钟声,仰望入夜的黄鹤楼,我突然觉得黄鹤楼很年轻,我也很年轻,那钟声也很年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