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詹琳的头像

詹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23
分享

金沙水暖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来到位于丽江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南部沙松碧村之间的长江第一湾,寻找山川大江的澎湃,寻找壮怀激烈的历史动人故事。

在长江第一湾沿岸信步而行,想象着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或急促或平缓地穿行,形成“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到此突然来个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弯,成为“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内心深处不由激情昂扬起来。远眺前方,桥边耸立的石柱“禹将石”,还有传说中的大禹停船处,不禁思绪万千,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顿时越来越浓。

还未及多想,在短暂的停留时间催促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一旁山岗上古今驰名的石鼓镇怀抱。这天的小镇熙熙攘攘,游客很多。这个因在碑亭中昂然而立着一个明代嘉靖年间用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的小镇并不大,我们一会儿的功夫就转了一圈。徘徊在石鼓前,我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一位40岁左右的当地人打听起石鼓和小镇的一切。他很热心地讲述了一会,然后神秘地说:你们还是慢慢地看,慢慢地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吧。

告别当地人,在这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我们静静地体会着石鼓闭合的传说,遥想诸葛亮在此“五月渡泸”,忽必烈在此“革囊渡江”……古人的一颦一笑间,似历史的风烟再起。

站在石鼓红军渡口,宽阔的江面水势缓和地潺潺流淌。80年前那场历经两年,气壮山河的长征史顿时历历在目。红军第二方面军曾在此抢渡金沙江北上抗日,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耸峙在金沙江西岸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渡江纪念室,缓缓将我们的思绪带进了半个多世纪前,感触这支伟大的军队创造的奇迹。

冲江河在此汇入金沙江,河上有始建于光绪年间,后又多次重建和修复的一座长17米的铁索桥——铁虹桥,它因似长虹卧波而得名。桥的铁链上铺着木板,两侧还有铁链护拦,两边桥头建有充满那个时代气息的门楼。

恍惚闪现的是一幅怎样的壮丽画景:1936年4月初,红军前卫直扑普渡河,摧毁滇军守桥部队抢占铁索桥。于是,枪林弹雨中,这座桥上,不知有多少铁链和木板,雕刻下英雄的壮志凌云,他们冲锋陷阵的面孔和身姿,在我们面前凝成了绚丽的史诗。

凝视着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雕塑,栩栩如生的红军战士和船工在摆渡中的身躯如影随形、高大而伟岸。我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了无数的敬仰,久久沉浸在“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豪迈情怀中,80年前“神兵天降曾飞渡,万里长江第一湾”的那一幕,渐渐潮我眼前涌来。

贺龙、任粥时、萧克等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甩掉敌人的追堵,大踏步直插滇西北,星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急进,14天行程1500余里攻克14城,之后于4月25日兵分两路抵达石鼓,在第二天开始昼夜不停地抢渡金沙江。

平缓的江流,开阔的河谷之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一页。4天3夜中,28个船工驾着7只木船和几十只木筏,来来往往地急驰于石鼓的5个渡口。顶着骄阳,迎着风雨,在披星戴月中,1.8万人神速地飞渡而过,将追敌远远地甩在江对岸,浩浩荡荡取道中甸北上,谱写了一曲走向胜利的凯歌。

怀着深深的崇敬,伫立于庄严肃穆的七十年代建立的红军渡口纪念碑前,不禁为设计者巧妙而富于寓意的设计叫绝。碑的四周嵌着大理石,碑通高8.1米、身高7.1米、基座边长5.1米,分别寓党的生日、建军纪念日和无产阶级政权,碑顶的红五星是那样的诱人眼目。此时此刻,顿时让人心明眼亮起来,对理想充满了期待。

迈动缓缓的步履,细细品尝着碑上摹刻着的毛泽东手迹“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长征》诗等,以及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史,是那样的令人心潮澎湃。踏上铁索桥前的150多级台阶凭栏远望,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远眺当年红军曾经的宿营地,江湾堤岸上的那片护堤柳林美不胜收。感受着笔直挺拔、树冠茂密的如带柳林,江滩的凉爽扑面而来。我猜想,当年红军战士在这里做短暂休整时的情景是多么安详而美好。身处乱世,数不完的急行军,数不完的枪林弹雨,让他们雄风阵阵、英姿焕发,让他们面对生死无所畏惧。相形之下,这样少有的安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在“虹桥卧碧波,铁索绾细柳”、“杨柳两行清,水天一色明”的景致中流连忘返,又怎能遗忘红军历经曲折,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壮举。

历史的烟云匆匆而散,如今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艰辛。我们需要在自己追求的理想中,去不断地历尽风雨坎坷,去一一品尝人生的五味俱全。有梦的路总是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作为一名普通老党员,一名在矿山工作了几十年的人,永远都会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永远都会铭记着红军永往无前的牺牲精神,永远都会站在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继续在未来曲折的道路上,一次次走向新的长征。

 

冯工  摄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