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11
分享

人在草木间

许多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汉隶、魏体,直到定型为宋体,其间架结构都发生了由繁到简、由象形到会意的巨大变化;有的甚至脱胎换骨,纯粹变成了抽象的符号,几乎与原始的母体文字没有了任何关联。然而,“茶”这个古老的汉字,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却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形状,一成不变,始终是“草”、“人”、“木”三个部件的竖式组合,让我们很直观地就会意出,“茶”这个汉字的本质内涵就是:人在草木间。

“茶”这个汉字,是聪慧的古代先贤深刻领会了茶这种特殊植物与人所发生的微妙关系之后,而精心创造出来的。因为先贤希望后来真正懂茶的人,能够望文生义,准确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寓意深刻的字义。因为这个汉字揭示出了“茶”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了“茶”与“人”的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特殊关系,増一笔,减一笔,都会破坏它的精准含义,所以后人们也就无需画蛇添足,再去改变它的形体,而一直保留下来了它的原始形态。

在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早已经成了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居家必备。无论城市农村,即使清贫的家庭,待客之礼也是先斟一杯茶,不管那茶叶多么廉价粗鄙,都是一杯必须付出的人情,一杯主人奉献给客人的心意,一杯温馨的家庭的味道。在十四亿国人当中,不饮酒不吸烟的人比比皆是,但不饮茶的人却极少。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民间的男男女女都有饮茶的生活习惯;有的“瘾君子”对茶的喜好,甚至到了“宁肯三日无饭,不可一天没茶”的程度。可见,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具有四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包括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诗、茶联、茶书、茶画、茶学、茶故事、茶具、茶艺等等十分复杂的内容。实际情形远非如此,茶文化渗透到了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无所不是,无处不在。在很大程度上,“茶”这种司空见惯的植物已经被人格化了,已经被哲思、禅理、玄学化了,甚至被神化、仙化了,已经被人为地异化到失去了“茶”的本来面目、本来功用、本质特性的地步。

茶是美妙的,美妙得犹如二八佳龄的花季处子一般,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然而,无论是饮牛饮骡,还是精烹细品,它终归是用来喝的,一如与它并列的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普通,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需求。比之于粮食、空气、阳光和水,它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点缀,一个插曲,一种虚荣,一种奢侈;甚至与我们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所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被排列在柴米油盐酱醋之后,就足以说明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属的真实地位。

然而,人类是这个地球上的高级动物,除了吃饭穿衣,在维持、保证、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后,还会产生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附。因而,“茶”这种特殊植物在与人发生了精神情感所维系的特殊关系之时,就具有了特殊的地位,成了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附的附着物。是人,给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不死的灵魂,玄妙的哲思,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气质,美好的寓意,良善的品格,以及那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犹如情侣之间才会发生的绵绵爱意、执着情感,受到格外推崇和至高的礼遇。

由此,我们从心底里更加敬佩、敬畏、敬仰那个发明创造了“茶”这个汉字的古代先贤。“人在草木间”,概括地说,就是人在天地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浑为一体。人与茶的关系,说千道万,归结到最本质的一点,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茶的高贵,就在于纯天然无污染;茶具有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性,任何与茶不同的气味,只要接近它都会串味,都会改变它的本源气质,使得它不再是茶。它与生俱来就是纯天然的,不能被丝毫污染。因而,人类对茶的喜爱追求,实际上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到纯天然无污染的大自然当中,去享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惬意和满足,把人自身也当作是草木之间的一员,天地万物中的一分子,沧海一粟,森林一树,大山一石,人间一物。

奇特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对应的物事,茶与酒的相对应最为典型。茶是安静的,酒是躁动的;茶是恬淡的,酒是浓烈的;茶是闺阁处女;酒是山野莽汉;茶助凝思,酒壮豪气;茶平和心性,酒激荡情怀。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潮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当中,方能真正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其沉稳宁静的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一个人平日里散淡恬静,与世无争,轻声细语,拈花微笑,就可以说是具有了“吃茶的心境”了。夕阳西下,晚风徐来,捧着手中的茶,茶虽粗,却有野香,水不佳,但系山泉。顿时间,眼前的纷扰、混乱、喧嚣、嘈杂的一切,都会置之于脑后,在归林的鸦噪声中,竟能生出“天凉好个秋”的快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禅茶”颇为流行,也使茶文化更为风靡,在媒体上有关“茶禅”或“禅茶”的活动和议论文章,一波又一波的报导,屡见不鲜,各地都纷纷成立了民间“禅茶会”或“茶禅会”,争相举办“禅茶大会”,且是国际性的大活动,活动中表演的“禅茶”,内容愈来愈丰富,愈来愈精彩,足见彰显于世的“禅茶”热,方兴未艾。也由于这波“禅茶”热,更加助长了吃茶风气的广泛流行,也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学禅活动。茶与禅的结合,对促进社会和谐、陶冶人的性情、推动茶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茶非茶,禅非禅;茶还是茶,禅还是禅。二者只能结合,不能混同。

所谓的茶文化,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那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层面,满足生活需要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层面,以及满足生命需要的“茶禅一味”层面。如果说满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质的,满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那么满足生命需要的茶就是精神的了。发展禅茶文化,就是通过探索人与茶的关系,提炼茶饮之精神,为茶文化提纲挈领,为更多的人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喝茶的正当而又高雅的理由,从而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带动茶产品的消费;更重要的是,以茶为媒,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与茶的融合性,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普世价值。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茶道,它还贯穿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人性的、情感的等等综合因素、诸多内容,包含着世态百相。对茶的认识,对茶的态度,也打上了人们对生活追求、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的深刻烙印。从古到今,茶,与诗,与禅,与礼仪、与音乐,与美人,与经济,与贸易,与风俗,与交际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诗人心目中,有着与酒同等的地位。譬如,梅尧臣就把春茶与黄金相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诗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诗人们对茶的褒扬多姿多彩,极其丰富。诗人们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的茶露,吟唱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肺腑的美好感受,都是对这一奇特饮品的真挚热爱。

无论是陆羽的《茶经》和古代遗留下来的描写饮茶的诗词,还是关于茶与人的许多论述、许多阐释、许多佳话,都无不是“人在草木间”的活生生的故事演绎,无不是由“茶”这个汉字的内涵所派生出来的诸多外延。茶文化也好,茶道也罢,无非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在道法自然时的一种方式,一种默契,一种定位。参禅悟道,清苦修行,自我完善,一味地依靠“外力”是无法完成的;因而,茶的作用就不可能神奇到使我们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当我们把人所固有的心性,与茶的本质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就像茶一样简单,像茶一样普通,像茶一样美好了。

茶是自然之物,自在之物,从先贤给它命名为“茶”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我们后人竟然不厌其烦地絮叨了数千年。我们自以为发现了茶道中所蕴含的真理,道明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真谛,把饮茶这种极为大众化的生活习惯,演绎得神乎其神,超凡脱俗,使之几乎远离了人间烟火,实在是惭愧之至,也包括写下这篇文章的我。“人在草木间”的这个“茶”字,其寓意何其深刻,含义何等精到,已经向世人阐明了一切,为洋洋洒洒万千文字所不能及,它的确应该千古不朽,万世长存。

茶具有大俗大雅大乐的属性,在生活层面,它是大俗;在文化层面,它是大雅;在精神层面,它是大乐。茶是最接地气的植物之一,它的美妙犹如它本身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吸收了日月精华,历经了岁时炎凉,表面的苦涩中暗含着实质的清香,简单的造型里蕴含着复杂的嬗变,个中滋味,的确需要我们用心品味,反复咀嚼,深切感悟,于寻常的饮茶活动中领会出深刻的生活意义,从而使我们达到人性的更高境界。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也是个好茶之人。边饮边聊,侃侃而谈。茶香袅袅妙语连篇,茶里时光不负人。

夏明   2019-03-16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