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25
分享

当归名称新说

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譬如,常用的中药就达二十一类、一千二百余种,每一种都有一个或多个名称,例如无患子,又叫鬼见愁,而这些名称都有其由来,有其出处或讲究。

当归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古人娶妻为生儿育女,当归调血是治疗女性疾病的良药,有想念丈夫之意,因此有当归之名,恰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的意思相同。二,当归治疗妊娠妇女产后恶血上冲,其疗效显著;若发生气血逆乱,服用之后即可降逆定乱,使气血各有所归,因而当归之名也由此而来。三,出自地名:当归的主产地原在甘肃岷县。唐朝时,岷县附近叫“当州”,因唐以前这一带为“烧当羌”族居住之地。当地的特产有一种香草叫“蕲(qi)”,就是当归,古代“蕲”与“归”发音押韵相同,所以叫当归。笔者认为,这三种关于当归名称由来的说法,要么是传说,要么与实际不符,不具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试作新解如下:

要搞清楚当归名称的由来,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归主产地宕昌地名的由来。宕昌是全国唯一的集宕昌羌、宕昌城、宕昌国民族名、城名、国名三位一体,名称一直保留至今的历史城。宕昌这个地名,于情于理,自然而然,就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羌人命名的。“宕昌”应该是古羌语读音的汉字表述,来自于汉语音译。

《魏书•列传》氐吐谷浑宕昌高昌(卷一百零一)记载:“难当拜保宗为镇南将军,镇石昌,以次子顺为镇东将军、秦州刺史,守上邽。”《北史•氐传》亦记载“拜保宗为镇南将军,镇石昌。”这两处“石昌”名称的出现,是我们在历史文献中见到的对“宕昌”的另类汉字书面表述方式,继“宕”字本来就已经有歧义的多种读音之后,又增加了一种读音和第二种汉字书面表述方式,使得“宕”字的读音更加扑朔迷离,更加复杂化了。

作为历史地理地名宕昌的“宕”字,出现了“dang”、“tan”、“dan”和“tang”四种读音,同时还出现了“宕”和“石”两种汉字书面表述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乱、复杂,口语与史书之间、史书与史书之间互相不统一的奇特现象呢?

dang”是“宕”这个汉字的原始读音,为第一种读音;“tan”是宕昌本土居民对“宕”这个汉字的口语读音,为第二种读音;“dan”是“石”这个史书中另类汉字书面表述方式的读音,为第三种读音;笔者少年时代在宕昌生活时,还曾经听到过当地藏民(羌族后裔)的第四种读音,即:将“宕”读作“tang”。仔细辨析,第一种读音与第四种读音,是韵母相同,声母相异;第二种读音与第三种读音,也是韵母相同,声母相异。笔者思考,之所以出现四种读音,极有可能是将古羌语音译为汉语时,因汉语方言的不同语音造成了注音时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古羌语的读音只是这四种读音中的一个,由于汉语方言语音的复杂性,造成了音译时的大致相同,而非绝对一致。譬如,俄罗斯的首都名称在俄语里的发音是“摩西嘎”,而音译成汉语却变成了“莫斯科”,与原读音只是大致相似,而非绝对相同。

笔者在辨析探讨宕昌地名的同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即盛产于古羌水(宕昌河)上游的标志性地理产品中药材当归的“当”字,书面语读作“dang”,产地药农口语却读作“dan”。这与出产地地域名称宕昌的“宕”、“石”,历史上也分别读作“dang”和“dan”有着惊人的相同。宕昌这一历史地理地名,与其出产的标志性地理物产当归,首字读音相互对应,相互重叠,互为诠释,十分有趣,绝不会是一种巧合。

《北史•宕昌传》记载,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国首领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是年,梁弥博向南梁贡献甘草、当归,以建立友好关系。这是宕昌当归见诸于史籍最早的记载。笔者曾经撰文认定,当归又名岷归,因出产于岷江(古羌水,宕昌河)流域而得名。由此推论,当归也因出产于宕昌而得名,是由宕昌这个地名派生出来的物产名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