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30
分享

大师在哪里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被称为流浪大师的人物,在网上火爆极了。他来自上海表面上看,衣衫不整,头发凌乱,胡子拉碴,酷似小丑。但是他却头脑清晰,出口成章,看待问题要比一般人透彻网友尊称他为国学大师。因此,只要有他的视频,评论几乎少不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话。有些人看着像小丑,但是却是看透尘世的大师;有些人看着衣冠楚楚,实际上却是无能之辈。这是大家对当今社会某种现象的批判与讽刺。

且不说其人是否为真正的国学大师”,因不知其生平事迹,也就不好妄加评论。笔者仅就“大师”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所有的大师们。对于“大师”这个称谓,权威解释有四个:一是对学者、专家的尊称二是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三是古代三公之一四是古代乐官之长。

第一个说法,来自《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百喻经治秃喻》也说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进一步说道二百餘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闃如。词章俭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儼然坐皋比、称大师矣。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感慨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新起的学者还不曾有什么大成绩表现出来。

第二个说法,出处是 《瑜伽师地论》卷八二: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后遂为僧人的尊称。《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姚兴尝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宋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而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元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大师一一问行藏,小生仔细诉衷肠。

 个说法来源是,《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第四个说法来自《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荀子王制》:禁淫声,以时顺脩,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杨倞注:大师,乐官之长。大读太。《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日,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综上所述,大师也就是大家、专家、行家、巨匠的意思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见到大师,因为堪称大师者,实在是凤毛麟角,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稀罕。但是,许多的学生,干部职工中的单身男女,每日三餐,却都是要与大师见面的,这个大师,就是食堂里的厨师。我年轻的时候,就读于学校,公干于机关,上大灶的时间很长,总以为“大师”就是厨师的本来称谓;后来才知道,那是对厨师的尊称。说实在的,能够为成百上千人做饭的,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厨师,都堪称为大师。俗话说,众口难调。厨子的不易,就在于无论具备了多么高超的厨艺,他都得被大多数食客所认可。

要成为一名优秀厨师,就得追求较高的境界。优秀的厨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厨德,培养好的厨德才能使厨师走向成功,在行业内有所建树。所以说,厨德是当好一名厨师的根本。同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还必须拥有精湛的技艺。比如一名优秀的川菜厨师,不但要精通川菜,还必须旁通其它菜系,深谙众家之长。如何才能拥有精湛的厨艺?学艺要从零做起,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学海无涯,厨师学艺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或停滞不前,从最基本、最基础的技艺学起,一步一个脚印,要有一股永不知足的钻劲。特别是现在饮食消费日新月异,顾客消费的多样化,更加要求厨师立足传统,不断创新。厨师学艺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有的是大政治家,有的是大艺术家,有的是普通老百姓,有的甚至是社会底层的娼妓,但无论社会地位高低,他们都是厨艺大师。

一是伊尹: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而不衰。在我国内地的不少地方和港、澳、台地区,赴宴开席第一道菜要先上汤菜,就沿于此。而伊尹也被认为是中国厨师的鼻祖”。二是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三是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而闻名天下。四是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五是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六是刘娘子: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七是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八是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闻名于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九是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十是王小余:清朝乾隆时期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许多方面得益于王小余的见解和经验总结

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会做的会说,会品,会挑剔;会做的不会说,不让说,不必说。经常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露脸的刘仪伟,是个既会做又会说的主,他是厨兼主持人,才艺双全,此种鹤立鸡群的人不多,而他所做的菜到底如何,没吃过便也是悬念。

现在有一种社会怪象:大师满街走,专家多如狗。而真正的大师、专家都被冷落,被嘲弄,被侮辱。年近九十岁的袁隆平老人,却接二连三地被网民辱骂。他究竟是做错了什么,要遭人如此仇恨?他买了两部手机,有人咒他暴毙。他摸了一下豪车,就被恶意揣测生活奢靡。他有一栋别墅,就被攻击腐败堕落、德不配位,指责他住豪宅,开豪车,生活奢靡。一个逆袭后骄奢淫逸的垮塌形象,稳稳地扣在了他的头上。令人寒心的是,在喷子们恶意诽谤之后,并没有多少人站出来挺他。对一个把一生献给了农田、让中国十三亿人口吃上饱饭的年迈老人,一个让国家不因粮食问题受制于人的功勋,一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英雄,我们真的,不该如此。趁还来得及,别让英雄蒙羞,别让英雄心寒。

人们把仰视大师的崇敬的目光,从殿堂之上收了回来,转而投向民间,在社会的底层寻找大师,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大众利益,没有任何建树,没有任何贡献,而浪得虚名的所谓“大师”,因为高居庙堂,神龙见首不见尾,远离百姓的现实生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被载入史册青史留名的。

比之于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所谓“砖家叫兽”,天下的厨子都可以理直气壮、毫无愧疚的接受大师的称号,都可以成为大师。起码厨子不传播伪科学,不危言耸听,不祸害人,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稳定的生活,而且还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群体,有益于别人。大师不仅仅是人们对他们的尊称,他们中的许多佼佼者,的确名至实归,堪称大师。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大众之间,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接受着大众的监督、大众的检验,受到大众的拥戴、大众的推崇。

常说,好厨子一把盐。盐是百味之王。掌握住了盐,就把握住了大关节。以此来反思我们写文章,无论宏篇巨著,还是豆腐块小品,要使它不被尘封,就得有味。你不能抛开食客去孤芳自赏,你就得把握好盐。这文章的盐,过了会苦咸,不足则寡淡,一如厨子之与食客,要使自己写的文章所产生的美感与大多数读者的审美相统一,与大多数读者的心灵相共鸣,符合大多数读者的欣赏口味,取得大多数读者的认可。

大师不在殿堂,也没有流浪,而是深深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与老百姓一道创造着人间烟火,食用着人间烟火,延续着人间烟火,不断丰富着人间烟火厚重而瑰丽的内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