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02
分享

大风吹散万片叶

大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出身布衣,没有受过正统教育,顶破天也就是个粗识字。从历史记载上看,他虽然也重用有思想、有见地、有谋略的儒生,但总体上对待儒生的态度还是很轻慢、很蔑视的,甚至曾有过将儒冠当尿壶使用的极端做法。这位粗识字的大汉朝开国皇帝,写的一首叫作《大风歌》的诗作,使我们不得不说,它的确胜过两千年后,受过良好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的大清王朝盛世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四万余首诗作。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生平创作的唯一的一首诗歌,是他平黥布还师,过老家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击筑,与家乡三百少年同唱的这首歌。诗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和惆怅之情。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开了“三行诗”的先河,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着一个广大而不同的场景与心境,惜墨如金、高度凝炼,一气呵成。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猎猎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那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动乱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前两句诗,不自觉地表明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但却十分得当、妥帖。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两句,也是直抒胸臆,写出了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表现出,刘邦并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之中,而是笔峰一转,写出了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压力。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担忧,又是疑问,更有希冀。如果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诗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三百名男孩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中国历史上谁作的诗最多?无论是“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在写诗的数量上都比不上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九千首诗多,陆游号称“万诗翁”,他九千首诗的记录一直保持了五百多年,连陆游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记录会被后人突破,而占领诗坛数量新高峰的不是别人,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生作诗四万余首,直到今天这个记录仍然无法被撼动,没人能打破。乾隆执掌大清朝政六十三年零四个月,能达到四万余首的诗歌产量,平均下来每天要写近两首,六十三年还不能重复,这可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作量,要知道全唐诗才收录四万两千多首唐诗,乾隆皇帝是怎么达到如此高产的呢?

有一次乾隆带领大臣们游览御花园,当时正值冬天梅花盛开,加之京城天降大雪,沐雪赏梅别有一番情趣,乾隆皇帝顿时诗兴大发,当着的文武大臣的面作起了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大臣们都惊呆了,如此高难度的诗句,皇帝该如何收尾呢,乾隆皇帝也想不出词来接续了,总不能再说“十一片十二片好多片”吧?毕竟个位数都用完了,好在尴尬的局面没持续多久,内阁学士沈德潜(《诗源》的编纂者)赶紧上前说“皇上诗作得好,臣愿添上一句,请皇上恩准。”尴尬的乾隆立刻准了沈德潜,让他说出了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皇帝顺坡下驴,赶紧接道:“朕就是这么想的,还是爱卿懂朕呀!”马上就赏了沈德潜一件貂皮大衣,这首诗自然也就署名乾隆了。

如此可见,乾隆皇帝作诗水平极其一般,但在他手下的大臣可并不一般,无论是纪晓岚、刘墉或者是跟乾隆最亲近的和珅,只要皇帝想作诗,便你一言我一语总能凑得出来,如此就有乾隆皇帝四万首诗的产量。可是虽然产量上去了,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绝大多数只能算得上是打油诗,或者是顺口溜。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钱钟书,曾经评价过乾隆皇帝的诗,说“乾隆写诗,就像写白话文章一样,且诗句乏味,令人作呕!”足见在专业人士眼中,乾隆皇帝的诗有的只是产量,没有质量,还有他皇帝的名号而已。

乾隆的诗水平究竟怎么样?其实历史上早有定论了。他的诗是公认的“烂而滥”,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说他的诗作虽然多,但是质量都很差劲。他的作品一点也没有体现出古代诗歌的意境和韵味,言语直白没有深度。不过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其实乾隆也称得上是打油诗的高手了。毕竟他的每一首诗基本都是打油诗,或者是顺口溜,一生专门写打油诗,这在古代也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的“皇打油”了。

不过乾隆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很有文艺范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他在晚年曾回忆起自己一生所写的诗歌,觉得自己一个人留下的诗作在数量方面,就堪与整个唐朝所有诗人媲美,对此还感到十分的自豪。著名作家钱钟书认为乾隆的诗作“又酸又腐,读起来令人作呕”,总的来说,钱老先生的这种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这也符合后世大多数人对乾隆诗作的看法、评价。

为什么满口粗话、斯文扫地的汉高祖刘邦,一生唯一创作的一首诗歌,竟然能够胜过满腹学问的乾隆皇帝的四万余首诗歌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是有感而发,即兴而作,真情实意;而爱新觉罗•弘历却是无病呻吟,附庸风雅,矫揉造作。前者文化不高,就直抒胸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后者学富五车,却用数量堆积起来的文字游戏,证明自己文武双全(他自诩为“十全老人”),文韬武略,在诗坛上也是可以“独领风骚”,冠绝天下的。相比之下,刘邦倒是率真可爱,甚至大气磅礴,而爱新觉罗•弘历的确又酸又腐,令人作呕。

《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古人说“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情感。无疑,刘邦仅有三句的《大风歌》,的确有思想,有抱负,有志向,有情感;而爱新觉罗•弘历的四万余首诗歌,要么是闲情逸致,要么是滥竽充数,甚至是废话、大白话,大多数是文字垃圾,毫无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言!

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位布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位粗识字,也是最憎恨儒生之乎者也、咬文嚼字、酸腐嘴脸的皇帝,但他也流传下来了三十二首诗歌。即使其中最浅显的“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以及“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花成子结因花盛,春满乾坤始凤台。”还有“清和未至尚春风,花幕园林似锦红。细雨只教成子速,蕊飞彩蝶最多功。”起码还像那么回事,不乏独特的见地、隐含的寓意与诗歌的味道,虽也有附庸风雅之嫌,但总归还是能让人读出一些风雅来的。

如果把清高祖爱新觉罗•弘历的四万余首诗作比喻为四万余片树叶的话,那么,它们都被汉高祖刘邦刮起的那阵猎猎大风吹散了。大风至今仍在呼啸,声震八荒,而那些成千上万的树叶,早已四处飘零,堕入沟渠,化为粪土,不知所终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