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6
分享

藏乡大河坝

现在,陇南宕昌大河坝是个很有名的地方,这里处处绿水青山,有羌寨藏乡,有森林公园,有顶颠上积雪周年不化的擂鼓山,有汉、羌、藏民族特色各异的农家乐,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作为地名的大河坝,其含义无论是大河边上的坝子,还是大一些的河坝,都名不副实,因为这里既没有大河,也没有像样的平坝。河倒是有一条,一年四季清粼粼的,但也只能算是一条小河,或者是较大的溪水,是古羌水现在叫岷江的支流之一;至于平坝,能聚集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就算是很大的坝子了。

1964年的夏季,我父亲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从遥远的黑龙江调到甘肃,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岷江林业总场大河坝分场。那时间,宕昌县新城子藏族自治乡叫作新城子人民公社,从新城子顺着212国道下行一公里处的岷江上,有一座很短的木质桥,现在变成了水泥桥,过桥南行,大约三公里,便是大河坝林场的场部了。场部建有一溜儿平房,坐西朝东,被隔成两个院落,先看见的是家属院,后看见的是办公区。背靠西面的是山,面朝东面的先是大门前运输木料的简易公路,然后就是清水河,然后就是东山。我家随我父亲在这里居住了一年,我的弟弟就诞生在这里。其实这一年,我父亲不在林场工作,而是被抽调到河西去搞社教,一年后回来,就调到20余公里外的黄家路分场了。

大河坝沟里,大河坝、岳藏莆、路岗头、新坪四个村子居住着藏民。据专家学者考证,他们不是真正的藏族,而是羌人的后裔。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更与宕昌有着深厚的渊源。羌族是我国西北、西南两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清乾隆年间,陇南的宕昌羌民族连同文县的氐民族一道,被统划于“西蕃”,归入藏族,但其后裔们的图腾、信仰、语言、服饰、习性等,均与藏族有着诸多不同。随着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以及四川茂县、汶川县等地古羌文化的最新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羌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

1999年夏日的一天,我在老同学马云的陪同下,到大河坝故地重游。马云说新坪村有个外号叫“杨司令”的藏民是他的朋友,便把我领到了他家。“杨司令”大名叫杨海珠,是新坪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我们见到他时,他已经有了几分酒意,却赔我们喝了一通宵的酒,可见其酒量之大。后来,我和杨海珠就成了朋友,一直往来到如今,因我比他年长一岁,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即便是电话联系时,都是尊称我“娄哥”。我每年都要去几次大河坝,通过杨海珠还去了岳藏莆、路岗头两个村子,都受到了十分热情的款待。

杨海珠居住的新坪村,就坐落在擂鼓山前三十多公里的平坝上,青砖红瓦、两层楼的新寨子,与屋顶铺着青石板、土木结构小平房的老寨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寨子里居住,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老寨子没有拆毁,而是完好地保存下来,以其独特的藏家建筑风格,吸引着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观赏。有的用来开办农家乐,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新坪村的村民,与居住在岳藏莆、路岗头、新坪三个村子(实际上是寨子)的村民都姓杨,而居住在临近山后官鹅沟的藏族既有杨姓,也有苗姓。我在和杨海珠友好往来时,多次和藏乡朋友探讨,真正的藏族是没有姓的,而“杨姓”恰好证明了他们是羌族的后裔。

在四川北川县、九寨沟县居住的羌族,在陕西凤县、宁强县居住的羌族后裔,也多有杨姓者。譬如近来走红的青年演员杨迪,就是羌族人,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氏。我对他们讲述羌人杨姓的来历,鉴于他们文化程度有限,对我的讲述一般只是聆听,并不参与他们的意见。我对他们说,他们之所以大都姓杨,原因如下:

一是源于羌族图腾。《说文解字•羊部》中记载:“羌,西戎,羊种也。”指明羌族人的祖先是以羊为图腾的民族,故后裔便以羊为氏。后来在民族大融合当中,因“羊”与“杨”谐音,便改“羊”为“杨”了。二是源于氐羌融合。历史上,陇南氐族杨氏,是古代氐族中的大姓,也是古代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支,在陇南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其时,参狼羌建立的宕昌国已经灭亡,便与氐民族相互融合,遂改姓为杨。三是源于固有之姓。据专家考证,“杨”姓的起源中,就有“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现今在大河坝、路岗头、岳藏甫、新坪四个村寨的藏胞,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过宕昌国的古参狼羌(也称宕昌羌)的后裔,他们的衣着打扮、房屋居室、婚丧嫁娶、文化娱乐等,还沿袭着羌人的习俗,板屋错落,水磨转悠,劳动闲暇时妇女身着本民族节日盛装,会聚祠庙,弹起口弦,唱起山歌,跳起富有民族特色的牛头马面舞,如诗如画的羌藏风情,为这里平添了许多民俗文化的瑰丽色彩。尤其是他们保留下来的羌傩舞,是陇南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宕昌羌傩舞,又称木家藏族“凶猛舞”,是一种典型的独特的民间民族舞蹈。这一舞蹈源自于宕昌古老的羌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属傩文化的一种。古代“木家”藏族居民住地千沟万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过着刀耕火种和蛮荒狩猎的原始生活,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当地人民经常受到疾病、野兽的侵袭。为了驱邪祈福,族里的“苯苯”(巫师)便结队行法,祈求神灵护佑,带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的舞蹈“凶猛舞”便由此应运而生。“凶猛舞”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留存着原始古朴的遗韵,—直在本民族中流传不衰。现今居住在宕昌县城以南岷迭山下较大的藏族村寨,都有“苯苯”,都有“凶猛舞”的存在。每逢羌藏民族传统节日或重大宗教祭祀活动,“苯苯”们就结队跳起“凶猛舞”,行法祈佑族民平安健康,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大河坝山民酿制的一种土酒,称作“咂杆酒”,宕昌羌人的后裔,则把咂杆酒称作“罐罐酒”,“咂干酒”的酿制工艺,也是陇南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当地老人们说,至今也有三千多年历史了。秋收秋播结束后,羌寨里,家家户户都用青稞、燕麦、苦荞、小麦、糜谷,加上些中草药,炒得金黄的糜谷和着山泉水煮熟晾至合适温度后,再用自己制作的千年醩酒泥拌入,装进酒缸里,发酵一年或更长时间。醩酒泥是山中几种植物与麦麸泥千年酒曲菌拌和而成,挂上十多年不坏。

其制作方法于陇南文县白马人的相类似。先要准备好酿酒的原料,将炒得金黄的五种粮食在一口大铁锅里,与泉水一起咕嘟咕嘟地煮,待到粮食煮熟,将其捞出,摊开在竹编的大蒲篮里,不停地搅动散热。酒曲有两种,一种是用山中采摘的植物晒干后,与麦麸混合做成的酒曲,因为发酵慢,一般需要六个月,称为慢曲;一种是在集市上购买的酒曲,三个月即可,称为快曲。前者酿出的酒醇美甘甜,回味悠长;后者则香气浓烈,让人神清气爽。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心理认同感被藏化了;他们的劳动方式、生活习惯被汉化了,但古风犹存。羌水悠悠,沧海桑田,陇南宕昌羌的后裔虽然后来都被统称为藏族,虽然他们自己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但甘南真正的藏民族从来就没有认同过他们,而且他们还语言不通,这不仅仅是民族情感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问题。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坚守和传承,是深入到骨髓和血液里的“基因”。

写下上述种种,并不是为了给大河坝的藏民“正本清源”,还他们以本民族的称谓。只是因为我童年时大河坝居住过一年,又和那里的藏羌朋友一直保持着亲密往来,故而对那里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很感兴趣。

令我十分感动的是,那里的少数民族十分好客,譬如,我在新坪村杨海珠家里做客,陪我一同饮酒的其他三个羌藏村子的他的亲戚,会在中途向我“请假告退”,约我明天务必去他家一坐。我决不会拒绝,因为我知道,倘若我拒绝了他的邀请,他将不再视我为朋友。第二天,我在杨海珠的陪同下,如约前往,那个向我“请假告退”的人已经宰了羊,煮好了羊肉,备好了青稞酒,让我们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直到大醉方休。而这时,就又有人中途向我“请假告退”,约我明天务必去他家一坐。直到好多家轮流下来,我实在不能再喝酒了,向杨海珠真正的“请假告退”,在杨海珠的一再解释之下,他们才肯放行,我才能带着被酒喝得发软的身体,懵懵懂懂回到100公里外的家里,长时间地处在陶醉回味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