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4/22
分享

墨子“非乐”主张的初心

“非乐”是墨家思想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墨家对待享乐、对待声色、对待音乐的态度和别样看法,反映了墨家“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墨子·非乐上》)的人生观。其实,孔子的“君子不耻恶衣恶食”;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都具有一定的反对享乐的思想,只不过没有墨家那么绝对,而且身体力行,全面提倡贯彻,作为墨家弟子律己劝世的重要要求之一。

我们知道,墨家思想理论体系产生于诸侯兼并战争烽烟四起、周王朝建立的社会秩序已经“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儒家和后世史家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恰的局面,具体表现为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奴隶制社会正走向解体,将要被新型社会形态所取替的变革现状。

“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二是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三是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四是传统的封建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混乱局面。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针对当时普遍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寻找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可行办法,墨子主要提出了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以兼爱为一个中心,以节用、尚贤为两个基本点。其中的“非乐”思想也是墨子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一个方面。墨家的“非乐”学说,除集中反映在《非乐上》之外,还另见于《墨子》书中的《三辩》《七患》《非儒》《公孟》等篇。倘若仅仅停留在《非乐上》来理解墨子的“非乐”思想,就难免会有所疏漏。

长期以来,“非乐”中的“乐”字,究竟是当做“音乐”之乐,还是“享乐”之乐来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有说法。故而,有人认为墨子实乃不懂音乐的人,从源头来否认其“非乐”的合理性;也有人觉得墨子的“非乐”是全盘的否定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比如荀子和郭沫若;亦有人觉得“乐”字当属享乐之乐,对墨子“非乐”思想的实用功能大加赞赏。对此,我们不应有失偏颇,应当用公正的眼光,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析“非乐”思想的精华。

追溯文本,墨子在《非乐上》开篇就提出:“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由此观之,墨子的“非乐”肯定不是停留在为乐而乐,该思想的提出,包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面对的是战乱、动荡、黑暗时代给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水深火热的苦难。从广义上看,它反对一切享受作乐,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狭义的,则是反对音乐,无论是诸侯的“钟鼓之乐”,士大夫的“竽瑟之乐”,农夫的“瓴缶之乐”,有文本为证:“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周室衰微,王纲坠地,礼崩乐坏。诸侯坐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夫专权,陪臣执国命,相互攻伐。大欺小,强凌弱,众暴寡,战争连年,社会动乱,经济萧条,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当时的统治者,不论是新兴的还是行将灭亡的,为着他们的蓄积和享乐,对于“在农与公肆之人”和各类奴隶的剥削与压迫都是同样残酷的,必然引起被统治者的愤怒和反抗。而作为“贱人”的墨子,从最广大受压迫平民的视角来提出“非乐”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实用价值。

墨子的《非乐上》明确指出:其“非乐”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原则的,是以是否“利人”为标准的,他之所以“非乐”,是因为对审美和艺术的追求将会“亏夺民衣食之财”,并详实的例证了统治者为乐之害——劳民又伤财,在审美艺术与现实社会功利中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墨子提出“民之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在此情形之下,统治者还有为乐的必要吗?无异于拿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来满足私利而已,为之,则乃“亏夺民衣食之财”,也就剥夺了人民的生存之本。

墨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墨子本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和平,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墨家的弟子,穿的是短衣、草鞋,要参加劳动,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当成精神偶像,以吃苦为时尚,讲究的是利他。因此,墨子以及墨家弟子,都不考虑自身的享受。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所思所为都以天下人为对象。至于什么东西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食物吃起来可口,什么活动让身体感觉舒服,都不是他们的考虑范围。这种极端反对享乐的倾向在墨子身上尤其表现得很明显。有一回,他往朝歌方向行进,听到美妙的音乐,却马上掉头回走,理由是:音乐这玩意对行政,对农业,对经济都没什么实际用处,不如不听。这就是墨子对自己的重要思想“非乐”的实际践行。

墨家“非乐”的核心价值,一是墨子从本阶级利益出发,反对等级礼乐的腐败糜烂,对统治者大兴歌舞,庆典升平,舍本逐末,劳民伤财,横征暴敛提出批评。二是墨子不排斥音乐本身,但认为音乐应该去政治化,变得简化化、大众化,作为大众的狂欢,而非专制的教化。三是墨子的“非乐”思想,对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促进廉政建设,发展群众音乐文化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学者谭风雷在他的《论墨子精神》中归纳了墨子的三大精神:第一,“君主必失万民之身,后为其身”――民利第一,民意至上;第二,“摩略万物之然”,探索“当而不易”的真理――开明、务实的学风;第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匡世求民的精神。其中的任何一点,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墨子的“非乐”重要的一点,便是反对铺张浪费,力求一切为民,这对当今社会的廉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个省部级高官的落马,一座座豪华别墅的出现,一处处灯红酒绿奢靡之风的盛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历史的记忆不容忘记,一次次的教训深刻而沉痛,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执政之本。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记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民则为乎,不利民则止乎”。

墨子的“非乐”思想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墨子强调,音乐应该是大众的狂欢。要求音乐回归人民,而不是脱离人民,政治化、形式化、奢靡化。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积极的深入基层,发展大众文化、群众文化,让音乐娱乐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积极、健康、向上。

综上所述,墨子的“非乐”主张的初心,是反对极端的享乐主义,而非对音乐这一具体的艺术形式的否定,是以人的需要,特别是劳动人民的需要为基础的去掉繁琐音乐后的,对音乐本质之美的追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正象季羡林先生所说:“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墨家的思想主张,自始至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伟大宗旨,其“非乐”思想仍然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