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5
分享

陇南民间的酒席

在陇南民间,红白喜事,年节祝寿,盖房乔迁等等,这些一应大事,都是要设宴待客的。凡恭贺喜庆之事,有的地方叫作“吃宴席”,但更多的地方叫作“赶酒席”;只有白事例外,虽然也要吃酒席,却不能说是“吃宴席”,或者“赶酒席”,只能叫作“吊丧”、“坐夜”,或者就直接说是“烧纸”。陇南民俗文化的主体是秦陇文化,但一些地方也带有巴蜀文化和氐羌少数民族文化的明显特征。因而,八县一区方言不同,民俗各异;具体反映到吃宴席的习俗上,也各不相同。

每逢春节前后,陇南乡村便进入了酒席盛办期。陇南乡村的酒席丰富多彩,更多的是些感动的场面,身处酒席当中,我常被纯朴热情的民风所感染。在陇南农村,只要是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不论农活多忙,路有多远,抑或下雨落雪,只要主家请了,你就得千方百计如约去参加主人举办的酒席。只要村里有人家办酒席,整个村子几乎都行动起来,桌子板凳搬来了,瓢碗盆盘借来了,为了一次乡村酒席,家家户户都是有物出物,有人出人,男人们来了帮着搭棚子,支桌子;女人们来了切菜洗碗,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一片笑语欢声,营造了乡村酒席热烈好客的气氛。到酒席上帮忙的庄户人,以服务客人为先,客人都吃完了,他们才能抽空吃点东西。到了晚上,主人家的地方不够住,远路上的客人通常会被安顿在亲戚家和邻居家住下,乡村人就这样,把一家的事当大家的事来办。

陇南乡村的人办酒席是很认真的,提前一个月请阴阳先生确定良辰吉日,好日子确定后,就要商量请客的事,按请客的人数确定酒席多少桌,然后忙前忙后准备办酒席所用的东西。请客也有讲究,必须提前半个月请娘舅家和嫡亲长辈,请娘舅不能空着手去,得拿一份礼品,一般为烟酒糖茶四色,这才显得有礼貌,有诚意。客请完后,到了办酒席的头一天,前来帮忙的人先要坐“相公席”,由主家请来的执事总管,在席间进行具体分工,谁是挑水的,谁是劈柴的,谁是冷部官(接纳客人送来的馍馍、粮食等礼物),谁是热部官(为客人蒸馍、热酒),谁是礼簿先生,谁是放炮的,谁是递烟的,谁是执席的,都安排得一清二楚,妥妥当当。执席的一般要选酒量较大,能说会道的,先给上席敬酒,然后划拳猜令,非得让来宾喝得面红耳赤、一醉方休;尤其是娘舅亲戚,款待不好,就是大错,就未尽到礼仪。

陇南乡村十分注重“人情”,谁家只要设酒席,无论是贵为驻村干部,还是村里的鳏寡老人,都会受到邀请;甚至痴呆傻讨要吃的,也会给他们一些享用。即便是生活紧张的年月,也是如此。记得我小时候,我外婆常颠了一双小脚,到农村走家串户,遇见办喜事的,就用川腔川调给人家唱她老家喜庆的民歌酒曲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主家客人们虽然听不懂,倒也觉得热闹,就高高兴兴地请她入席。她说:我不吃浑食,给几个馍馍就行了。主家欣然同意,给她几个馍馍,不管是白面的荞面的,她揣进衣襟里带回家,让我和弟弟妹妹们吃。

乡村酒席很讲究,旧式的八仙桌,又高又大的长板凳,抹得明光铮亮,一面一条坐两个人,坐席时青年人请老年人先坐,老年人推三让四让长辈先坐上席,但外甥年龄再大都不能在娘舅家坐上席,女婿不能在岳父家坐上席。八个人围坐一桌,座次有上下之分。上席面南背北,只有八人中最年长、辈分最高或德高望重者才能坐;上席的左右两侧不分大小,客人可随意坐;面对上席的称作下席,大多是孩子或者东家坐。

客人入座后,菜端上来了,酒瓶也打开了,但还是有很多搞不清楚的“规矩”,吃菜要坐上席的人说动筷子就动筷子,喝酒要坐上席的举杯就举杯。倘若有不省事的犯了规矩,会被人耻笑的,说那人“没体”。过去,菜的数量有限,大家都有不能尽饱口福的感觉,有那手底下麻利些的,便能多吃上那么几口,迟钝点的当然只能吃亏了。所以在坐席的当中,就有笑话产生。

说一人坐席,狼吞虎咽,嘴巴里尚未吞吃干净,筷子就又伸到菜碗里去了,丸子和肉片本是人均有份的,只因其手快,竟吃了两份,使得桌上一人没有吃到。这没吃上的人于是问他:老兄,你属啥?答曰:属马。问的人便笑了:还以为你是属虎的呢,我看你只差没把我们在座的人都吃了!

又说,某男半傻,媳妇却聪明伶俐。一次媳妇娘家办酒席,夫妇同赴宴,媳妇知道娘家的规矩,她本人是不能入席的。于是一再给丈夫说,入席后一定等到上席的人发话后才能动筷,看别人吃再吃,别人不吃就不能轻易动筷子,如此才有礼有节,不使娘家亲戚笑话。丈夫唯唯诺诺,只说记下了。而临入席的时候,媳妇还是不放心,忽然想出一法,在丈夫脚腕上系一长线,一头捏在自己手里,坐窗内看丈夫坐席。告诫其夫:我拉一下线头,你便吃一口,否则,不许吃。酒席开始,这做丈夫的果真按照媳妇线绳的暗中提示,很有礼节地吃菜。媳妇大放宽心,在窗内暗笑。但过了一会,媳妇发现她并未拉线,丈夫却在不停地吃,且越吃越快,急得她在窗前直跺脚,却于事无补,丈夫的吃相惹得满院子人嬉笑,媳妇坐不住了,只好出去提醒他别再丢人。谁知这丈夫却委屈地埋怨媳妇:谁让你把线头拉那么快?我都快噎死了!媳妇大惊,弯腰往桌下一看,原来是一只狗抢食骨头钻进桌下,绊在了拉线上,丈夫还以为是她在指挥呢。

过去,陇南的农村里绝大多数村民生活都很清贫,但对生老病死、婚育寿岁、动土上梁等等活动,却很重视,也很讲究,叫作“遇事”,都有一套虽不成文、但却约定俗成的礼仪。有些老人没有上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却对乡俗杂礼谙熟于心,简直就是一部乡风民俗的活词典。无论谁家“遇事”了,凡有疑难问题,都要请教这些老年人,按照他们说的去办理,就不会有差错,就会得到全庄人的认可。

庄里谁家“遇事”,有不懂礼仪不会操办的,都请懂行的老年人去指导,他们会按照主家“遇事”的不同性质,按照不同的规矩讲究,安排连轴转的酒席,事情结束时最后的酒席最丰盛。祝贺孩子满月,款待娘家人的酒席,中间放一盆清炖全鸡,叫作“凤凰抱蛋”;招赘女婿,酒席中间用肉菜做成宝塔状,叫作“状元插花”;已故老人百期、三周年待客酒席,有“王祥卧冰”、“孟孙哭竹”等体现孝道的菜名。老人们说,这叫吃“花儿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大到国家外交,小到庶民往来,都有一整套礼节规矩。民间乡俗中,在处理人情世故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杂礼,体现了民间礼尚往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陇南的乡俗杂礼、年节风俗,名目繁多,虽然都是旧时代的产物,但也深深打着民俗文化的烙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礼仪文化的深厚积淀。

在陇南很多地方,民间最盛行的是流水席。流水席的特点不是象一般的宴席那样先上齐所有的凉菜,然后再上齐所有的热菜。流水席的最大特点是,客人随来随吃,吃完一道菜上一道菜,从早到晚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般。据史料记载,流水席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传统酒席。据说是隋唐时代的僧尼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精心研究出来的素食斋饭,后来被摆阔气的世俗人家照搬到了民间宴席上。

流水席每一轮菜肴最多的有24道菜组成,这24道菜分为8冷16热。其中,8个冷菜中分4素4荤,是先上的下酒菜;16个热菜有四个压桌菜,其它12个菜每3个一组,都用大海碗盛装,味道相近,每组都有一道领头大菜,叫“带子上朝”。流水席有荤有素、有冷有热、汤水搭配,都是民间传统菜肴,可口实惠,不搞花架子。流水席一般最后一道菜为肉丸子,类似四喜丸子,汤碗里一共盛有8个,正好每人一个。吃酒席的客人都知道,这道菜吃完之后,这轮流水席就结束了。接着,收拾干净桌面,新一轮就又开始了。那没吃饱的、没喝够的,还可以继续吃喝;不过大多数客人都很自觉,吃一轮就行了。

如今,国、省、县公路沿线,乡镇所在地,凡有酒店饭馆的地方,就都包席,没有多大特色。边远农村,依然要自办酒席,大宴待客,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搭喜棚,防止日晒雨淋,喜棚下设酒席,如果是冬天,还要放若干个大火盆,用于宾客取暖。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远近不一,就吃流水席,随到随吃,自酿的黄酒,用大茶壶煨热,瓶装的白酒码成山,任客人自选,猜拳行令,极尽热闹,管够管醉。有专人在大门口迎客,一来客人就放鞭炮,提醒里边及时迎接,安排入席,吃三五天不等。流水席的好处是,不怠慢随时到来的客人,哪怕是中途入席,也能吃饱喝足;但那大厨、帮灶的,倘若不是两班或三班倒,是要累坏人的,不仅费人费时,还费钱费物,的确需要改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