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盛勇的头像

黎盛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06
分享

雪天登山

12月27日,星期天。

“黎书记,黎书记!”。

早上尚未起床,就隐约听到单位办公室主任在我房子外面的广场上高声叫我。凭经验,我知道自己在室内回答他是无济于事的。忙翻身打开手机,马上收到几个他的未接电话的短信通知。回过电话去,知道有要事在等着我了——哦,中午,要接待一拨市里前来登山的特殊客人了。

下午14点38分。我着陪客人四位,来到了本县第二高峰——红三军经过留下标语的红色旅游点,也是陕南道教名山"西岱顶"脚下。按照三六九的标准(用时间三小时、坡度六十度,往返九公里),这山的坡度、海拔高度、路径,被认为是户外登山活动的理想训练地。这里也是我们在规划中的登山项目区。

因为要刻意的请客人到我刚刚帮扶起来的一个农家小作坊去吃顿地方特色饭。我用了点技巧,上岔路绕了几里路,占去了一些时间。我明白,这其实也只比原计划晚了不到一个小时。但我潜在的推介目的却是已经达到了的。而意外的立竿见影收获是,客人中的一位领导,在餐桌上明确表态,个人出全款,资助这个农家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子读完四年大学!

因头天晚上才下过雪,时过中午,山谷的阴坡面,仍可见积有日晒未消的小薄雪。

我们的向导——山下西沟村的村主任——不无遗憾地说:“今天的时间太晚了,恐怕是上不了山,山上又有雪,不好走啊。”

我已经有多次登顶的经验,知道上山得用时四个多小时。岁暮昼短,天黑早。我也跟着说,估计时间是不够用的。

“泰山叫东岱顶,西岱顶却在你们平利?我早就在琢磨,这两山或许是有点什么联系的。已经计划今年定要登一次,也就今天才挤出了时间,今早上在参加市委常委扩大会。不然,今年的计划就要落空了。我今天是专门来登山的,不上去,我来干嘛?”客人主意已定,是执意要上山的。

说话的是市长助理、市旅游局长。他拿出车后备箱里备用的鞋换了,口气很坚决的边说边迈开大步先走了。功夫不大,他就甩掉了三位年轻人。向导只好向路边的农户家借了几个手电筒,急急的追赶了上来。

我的步幅本来就大,但也给落下了。

紧跟着一阵不适宜的疾行,汗水上来了。我不得不将行装丢在路边隐蔽起来,外衣也脱掉挂在树上,身上就只背着相机。

我知道这位局长是个业余的"山友"是登山好手。据说,他在西安工作时,每周都例登秦岭。他说他是靠登山,在不到半年时间就解决了自己身体的"三高"问题的受益者。但令我没想到的是,他步行的速度竟然是叫我吃惊的迅疾。他一边走一边鼓动大家树立信心。不时的,他还要嗷嗷吼叫几声。我累得不想说话,无法配合,连拍照都感觉得没了情绪和力不从心。

从南坡登山的路,在一道几乎是竖直的向阳的山梁上曲折蛇行。原始的槲栎林下,是旧时香客进香的阶梯步道。路很捷,但很陡。这是在水平距离不到二百米的区间,几乎垂直攀升千米的路径。这,也是最能挑战体能的路。

走到半坡,就已经有四位原路折返了。可我,却渐渐感觉到适应了,体力开始恢复,表现出较为轻松的势态。我知道,这是体内的潜能在发挥作用了。这时候的我,也就很自然的走到了可以控制节奏的领队的位置。

五点钟,我们登到1500米的高度。 大家自然的 停下来休息。

这里,林木茂密,树干上古藤纠结。是战国楚长城一侧的一个叫“大营盘”的古营地。是登顶的一段缓冲地带,也是雪线,积雪的厚度深到脚踝。 到此计时,尚未用到三个小时。这要比我过去的进度提前了近一个小时。这时候,局长的体力消耗大。他不停的用毛巾擦汗。他发话,叫大家决策是上,还是返回?估计他其时也是有点不想走了。向导督促说:“你都到这儿,不上顶,那就划不着了。”

太阳接近西山凹,登顶还有260多米的高度要克服。沿着山脊上,路程应有一千米。我累得不想多说话,就自己在前面带头走了。这,算是我无声而坚决的态度。

山风,是那种怒吼式的呼啸。气温骤降,应该在零下5°或者更低。我的两手,已经被冻得发麻了。我感觉到,起步时候丢弃了厚的衣服,是一个重大的技术性错误。

洁白的雪地里,几棵小树苗倔强地露出它们蜡质的绿叶,画面很美,让人马上获得一种具有震撼力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启迪。

三个月前,为拍电视资料片,我登此山。也细细的拍了山顶上从明代成化年间起的石刻文物、古建的照片。今天到山顶,因为身上衣服穿很得少,冻得瑟瑟的,不敢太到迎风的地方去。大家忙着拍照、堪碑、看庙、看南岩普陀石窟、藏经阁,匆匆忙忙的逗留了不到半小时。

太阳落山了!六点四十分,看看时间已经允许了,我不得不催促大家下山。

下山 我断后压阵,大家一阵小跑步,回到1500米的位置。稍停,天也就已经全黑了。

好在这日是农历的冬月12日,透过树稍,见有未圆的上弦月,凄清的映照着林下的白雪。因为带着干粮的人半途返回,各自都饥肠辘辘的,使得我们都感觉到体力不支。随身不带干粮和水,不能及时补充体力,是登山活动的又一大忌。

月光的作用不大。下山,向导借的足够的手电筒派上了用场。这时候,我清晰的意识到,我所要考虑的,不能是时间问题,而只能是大家的安全问题。我玩笑式的列举出可能发生的危险的后果,一路逐一提醒各位注意踩稳脚下的路。

一路槲叶没膝,一路稀里哗啦的爬行,最终是全体安全的下了山。用时一小时二十分。我用闪光灯记录下了几个夜色里艰难前行的珍贵镜头。

今天的经历,收获了登山经验。身体没有不良反映,检验了我的心脏功能,又挑战了身体的极限,增强了对自己体能的信心。

同行者有四位望山却步,半途返回的。当然,如果硬拖上几位体力不支者,估计延误的时间可能会更长,那安全风险可能就要大多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