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仙正的头像

李仙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13
分享

山村访古

村落在深山。

离开喧嚣的城市,车轮亲吻着弯曲的山道,渐渐钻进深山,眼前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培育村、千年古镇宁溪镇的西北角——乌岩头村。

走下汽车,山风拂面而来,和着“哗哗”流水,那是大自然奏响欢迎的乐章。一条小溪依村流淌,一座石拱桥映入眼帘,取名“永济桥”。一条条青藤从石缝中爬出来,遍满桥身。那石桥,像一位和蔼的“老人”,静静地守候在村口,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见证了岁月沉淀的痕迹,追溯着时光久远的幽深。

当年,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周邦月等首倡义举的感召下,山民纷纷响应,捐赠银两,结合当地建筑材料,应用“薄壳原理”的造桥技术,将易被山洪冲毁的木桥,改建成牢固的石拱桥,终成就黄仙古驿道的必经之处,此举温暖了一方黎民百姓。

沿溪上去,一块硕大的深褐色乌岩,犹如一位“巨人”,沉稳的双腿永立溪底,头部高出路面二三米,苔藓顺着腿部爬满全身。我们迈着轻盈的脚步,柔声细语与“巨人”交流。相传,当地先祖陈朝,偶在村口的一块乌岩巨石上小憩,惊奇地发现此处三面环山,古木参天,溪流缠绕,云蒸霞蔚,楔合民间风水理论概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便得出必是家族兴旺之地,举家迁徙此地,而村庄就命名为乌岩头。

村落深处,昔日的旧影已离现实非常遥远。可村落里的老宅院,能够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意味着一个大家族群居文化的轨迹,那是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既有许多可见的物质文化,又有透过心灵感应的人文窗口,或许是威严方正的四合院,或许是小桥、流水、人家。

层层年轮,时光老去。拐进左边是墙,右边也是墙,墙与墙之间,两边是古民居,中间留出了一条小巷,窄窄的,深深的,幽幽的,沧桑的黑屋瓦,掩着斑驳的石头裸墙,石板或鹅卵石或泥土石头混合的小路,蜿蜒到家家户户口门。岁月的长河在裸露的石头墙上剥落,留下雕琢的痕迹,墙上的石块干净得不沾尘埃,石缝里偶见有绿色生长,诠释了生命力的顽强。

整个村落,仍然有百十间清代的古迹建筑保留下来,无不透着古朴的韵味,让人珍惜让人疼。破败的房屋,像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呼吸之间就会轰然倒下,梁架上布满了深长的裂纹,颤巍巍地支撑着的屋顶,甚至露出半截悬梁,在风雨中飘摇。苔藓野草顺着墙根爬上来,一直爬到房檐屋顶,随风摇曳。于是,结合整体设计布局的同时,开启修补、复古、翻新工程,活化深山宅院,激活包浆,发展旅游……

再往上走,脚下是石头铺设的长长小径,一直通向四合院。路边,排列着一个个猪糟,那是用于喂猪的旧石器。而岁月斑斓石头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被雨水洗刷得更加干净;屋前一扇深重的大木门。是谁?不由自主地叩响了锈迹斑斑的门环,似乎敲响了沉睡的江南一角。

入门探访,那是村落历史文化的缩影,乡愁的参照物,美丽乡村的实验场,最能体现爷一辈人特有的生活格调。有陈列着风车、三人水车、犁等大型农具,有展示了锡壶、木桶、竹筐、盆碗盏等生活器具,也有摆放着八仙桌、五斗橱、木床等过时家具……

整个院落,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没有喧闹,没有浮华,远离浊世,散发着古香古色的气息,幽静古老的气氛,仿佛令人又回到从前的生活,奢望做回深山老宅的主人。我好想停下脚步,坐下来小憩,小酌怡情,听听小曲,下下棋,看看书。或者饮一壶香茗,笑谈琴棋书画,分享惬意的时光,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

村落的墙脚边,两行栽种不久的乌皮翠竹,上天入地,正在汲取天地养分。一头扎进土壤,亲近泥土,低调成长;另一头迎向阳光雨露,拓展空间,蓬勃向上。用不了几年,犹如一顶碧绿色的华盖,就会遮住大阳、蓝天和白云,给大地投下一片阴凉。

深山古村,乡野如画,引人入胜,物我两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