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夏毛的头像

夏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04
分享

井冈山的“仙”与“龙”

我第一次听到“井岗山”这个地名是从孩提时耳熟能详的那首《井冈山下种南瓜》的歌里。那时的我还不太懂得有些歌词的意思,但我喜欢跟着广播或收音机里的旋律瞎哼。我得知五指山的模样是在小学一年级的图画课上,尽管现在明白,老师用彩色粉笔画在黑板上的那座山其实一点儿也不像。年少好奇的我,问过很多人:“井冈山就是五指峰吗?”得到的回答要么说“当然是”,要么说我有些傻。后来,父亲告诉我,他去过井冈山;井冈山不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它是座宽广延绵,峰峦叠砌,方圆达数百公里的大山;雄伟壮观的五指峰是井冈山的主峰,是井冈山的象征,人们通常用它来代表井冈山高大、庄严、壮美的形象。父亲还告诉我,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革命的圣地。

从此,井冈山遥远、神奇、圣洁得令我魂牵梦萦、无限神往。

后来,我学会了读书和看地图,发现井冈山离我们当地并不远。实际上,我们同在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中。它在山脉的中段,东邻泰和县,北接永新县,南临遂川县,西接湖南省茶陵县、炎陵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而我在罗霄山脉的南端,直线距离还不到三百公里。于是儿时于井冈山的那种“神秘感”褪去了大半。因为,既然相距不远,那么山的姿态、水的特质、植物的品种、食物的味道以及人的特点和模样应该与我们当地没有太大的差异吧。不过,因伟大的人民共和国从那里一路走来,我依然对井冈山怀着崇敬和景仰。

半年前,我本想去看看井冈山的尊容,不经意间在中国作家群里看到一篇关于井冈山的文章。文章结尾说:“来井冈山的人,我们相信,每迈出一步,踏着的都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尸骨和鲜血。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这话像从高音喇叭里播放出来,总在我耳旁回响。我了解井冈山的那段革命历史,不过我的确还怀有另一种奢望——我一向钟情于大自然,很想看看那里的山和水是否比咱家乡的还要美。

当然,我没能成行是不可责怪那篇文章作者的,因为,后来,当我上了井冈山、耳濡目染了壮怀激烈的工农革命斗争史后,也着实从内心发出了与那位作家同样的感叹。

今年国庆节前,我从网上了解到,井冈山不仅有人文景观,还有雄伟壮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我想,咱全家人于观赏井冈山的自然山水中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两全其美,何乐不为!于是,我带上妻子和孩子们,快马加鞭地前往。

三个小时后,我们顺利地来到井冈山下。不过,我心理的落差还是有点大,因为我丝毫没有感受到《井冈山下种南瓜》那首歌里的劳动与丰收的欢快场景。只怪那首歌在我的童心里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吧。

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在驾车曲线上行的途中,我望着远处峰峦叠起、直插云霄的群山和湛蓝天空下漂浮在峰顶周边的一簇簇白云,忽然想起《陋室铭》里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揣摩,莫非井冈山的山水之美堪比仙境?难道这座大山也是以“仙”而名?这里的水也因“龙”而灵吗?既然井冈山闻名遐迩,那么,其山水中的“仙”和“龙”是否真的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呢?我希望上山后能找到答案才不虚此行。

通往游客中心的路段,我收起了漫游的思绪。一些大型而庄严的碑林、雕塑、纪念塔、鲜红的标语不时映入眼帘。我们的心境开始变得兴奋、躁动起来。那首洋溢着工农红军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怀的歌曲开始萦绕于我的耳畔:“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罗咳......。”毛委员带领广大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在井冈山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取得胜利的情景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

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在危难之际,召开了“八七会议”,并以武装起义和暴动的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去攻打大城市的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代价极其惨重。秋收起义失利后,深陷黑暗和白色恐怖包围中的工农革命军,一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毛泽东委员带领着剩余的工农革命军避开国民党军队的锋芒、突破其重重围堵,来到敌人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湘赣边界,依靠群众,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终于在井冈山地区站住了脚跟,开创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的人民政权。

连续数日,我们一家人,身着简朴、整洁、威严的红军军服,在各个景点来回穿梭,设身处地去感受工农红军在这里的斗争和生活。我们心里想着自己是“红军”的一员,所以不管出现在哪里,我们的言行举止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无论走到哪,我们这支“红军小分队”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善待。我们与井冈山的山水、花草、树木、旧址和人群融合在一起,接受着心灵的洗礼!

秋后的夜幕早早地降临了大山。日间游览和参观的疲惫在浴室花洒下被冲洗得干干净净,让人愉悦地享受着这种在城市的斑斓和喧嚣中少有的舒畅和惬意。我披着睡衣,轻轻地推开窗子,静静地立于窗前。户外的天空繁星璀璨。山坳里大小宾馆的灯光星星点点,忽隐忽现;偶尔从山涧或墨色的山影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蝉鸣,给夜的大山增添了几分神秘。

井冈山的秋夜是那样地静美、安详和凉爽,真适合一个人从容、静心地回顾历史和思考白日里无暇思考的一切。

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与面对的形势和所处的环境相关联的,正像人身居陋室才发愤图强,而一旦荣华富贵则易忘乎所以。

在艰苦卓绝、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中,这座刚柔并济、恢弘壮阔、富有灵气的大山,不断启发着革命领袖的思想灵感。在面临生与死的关头,“党指挥枪”的新型革命军队建设、“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游击战争”的军事战术思想、“三大纪律”的革命军人规范等系列革命理论与实践,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大放异彩。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和中国革命终于有了明确的道路和方向。革命红旗在井冈山山头高高飘扬!

霎时,我灵感闪现:“有仙则名”中所谓的“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仙人”或“神仙”,它无非指大山与生俱来的非凡特质及其孕育、积淀和焕发出的人文精神,那必定是一种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具有非凡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和智慧。我终于明白,唐代诗人刘禹锡眼里的“仙”真正指的是圣洁、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指一座山的特质和历史文化所孕育出的令人折服的思想和灵魂!

井冈山不就是这样的一座“仙”山、一座被历史和文化赋予了伟大思想和灵魂的大山吗?拥有“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之魂的井冈山,从此闪耀着灵光,在苍莽大地上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夜的井冈山,万籁俱寂。有了顿悟的我,愉快地进入了酣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苍穹下的所有大山一样,井冈山是有灵性、透着灵气的。这座大山孕育了兰花和杜鹃花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以及茨坪和黄坳等地名的古老、生动有趣的传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地享受到大山灵气的滋养,极具灵活性,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大山灵气的滋养和启迪下,我们的红军和革命群众,在井冈山的革命生活和斗争中充分展示了其灵动、灵透和灵慧的斗争特点。

我们乘游览车来到著名的黄洋界哨口。纪念馆的大厅有一幅巨型的油画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历史画面。油画的前方,一位年轻的解说员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解这次战斗的过程。他满怀激情的嗓音不仅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自己。我感觉,那份可能已重复了数千遍的演说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听得出也看的见,他绝不是在表演,这是肺腑里的激情在迸发,他整个人完全融入了革命的井冈山。这小伙真够“牛”!我本想跟他合个影以示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见他正忙于回答游客们的诸多问题,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山顶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极有耐心地轮流着拍照。我默默地站在战场炮台的旧址旁,心无旁骛。放眼望去,群山逶迤,气势磅礴;秋黄的竹叶,漫山遍野,蔚为壮观。我情不自禁地诵起毛泽东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我冒失地问了句景区的工作人员,何不用些红旗、锣鼓和音响等直观地再现那次伟大的战斗。他听后一点也不惊讶,只是笑了笑,并未回答。我顿时明白,这条建议恐怕已被人提出过不止千遍。不过,兴许他见我是个爱探究的人,就跟我聊起那场战斗的详情。

他告诉我,他的家族中有老辈人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那时,红军仅仅以一个营的兵力击退了敌人几个团的进攻。红军依靠群众,四处探听消息,在山下敌人必经之路布下竹钉,在各山头插满红旗、擂起锣鼓、放响鞭炮,从主阵地滚下大量圆木和石头。他们声势浩大、灵活机动、虚虚实实,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最惊险而有趣的一幕是,他们用仅存的一发有用的炮弹击中了山下敌军的指挥部,同时摧毁了敌人的弹药库,打得敌人狼狈逃窜。井冈山的门户守住了!红军胜利了!井冈山上胜利了!

我仿佛感受到了大山的灵气飘漾在黄洋界的山头。瞧!红军和革命群众消息灵通,头脑灵敏,策略灵便,战术灵活。最后,他们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他们的机智、灵慧在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战斗的情景使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情绪激扬、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战场奋勇厮杀。

下山的途中,妻子正哼着《十送红军》的曲子,看见我撸着袖子,问我是不是嫌天气太热。我放下衣袖,笑着回答:“这不刚从战场上下来吗?”心想,女人嘛,一点都不懂得打战,就爱唱“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军民鱼水情倒是很上心。

我不仅为井冈山巍峨、雄壮的高尚气质所折服,也为其灵秀的自然山水而感叹。笔架山的壮阔中带着坚毅,五指山圣洁、高贵里含有神韵;山涧哗哗的溪流清澈而欢乐,龙潭的碧水有柔情;瀑布、彩虹的壮美与绚丽,令人叹为观止。井冈山,山水相依,交相辉映,钟灵毓秀,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然而,这灵秀的山水画中,却有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的内涵,它包含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无论你参观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大井革命旧居、茨坪革命旧址群、黄洋界哨口和博物馆,无处没有革命群众与红军共同生活、工作和战斗的历史画面和“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深的美谈与佳话。在两年多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革命群众们用热情、鲜血和生命巩固和捍卫着红色革命政权。完全可以说,在井冈山,情系共产党和红军的广大劳苦大众就是养育着红军的生命之水。他们为革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革命事迹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想到这些,我完全领悟到刘禹锡笔下的“有龙则灵”中的“龙”的含义。他说的“龙”应该是“神奇能力”或“超级力量”的代名词。而井冈山水中的“蛟龙”不正是那些爱憎分明、赤胆忠心、与红军心连心的革命群众吗?有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的水域为依托,有着革命群众积极的参与和投入,形成军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之势,革命的航船得以乘风破浪,革命斗争无往不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寓意,在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得到了诠释!

茨坪的北面,离游客中心不远的北岩峰上,建有一座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松柏掩映下的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纪念堂上镌刻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四个大字闪着熠熠光辉。正值祖国七十华诞,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深切缅怀伟大的革命先烈。

松柏苍翠寄哀思,丰碑永铸慰英灵。据介绍,陵园中镌刻有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一万五千四百七十七位先烈的英名。当我得知井冈山斗争时期共牺牲了四万多名革命先烈、其中多数的烈士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时候,心情无比沉重,双眼满含着泪水。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车裹尸还!”英魂虽逝,浩气永存天地间。

我忘不了《井冈山烈士陵园介绍》里的这段话:“一座山可以穿连历史、一座山可以跨跃未来。这座山就是井冈山。这座山就是井冈山的革命烈士陵园。这座山已经将人、精神、追求通过山这个物质的存在贯穿体现,也将它附着在你的灵魂里,你也融入了它的灵魂里!”

巍巍井冈山

你,缥缈的峰岚间

弥漫着灵气

催生革命的灵感与遐思

你那伟大的灵魂

闪耀着灵光

光芒万丈

照亮着革命

前进的道路

革命井冈山

你,雄伟壮阔的青山

与灵秀温柔的绿水

依依相伴,

孕育、滋养

红军的刚强与灵慧

你,将胜利的凯歌荡漾

让革命的旗帜高高飘扬!

井冈山之行使我收获颇丰,且刻骨铭心。其中,最令我释怀的是,于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领悟,在革命的井冈山得到了升华。

再见吧,井冈山!你,那山那水,那“仙”那“龙”令我终身难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