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男孩贝贝的头像

男孩贝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5
分享

读史随记

我喜欢读历史,但是又怕古文,过去读《二十四史》,《清史》,《资治通鉴》,一本书拿在手,只草草的浏览一下原文,然后迫不及待的看译文。

记得我最早接触的历史书籍是一本历代帝王名录,现在已记不得作者是谁,它是写中国历代皇帝的生平,政绩和优缺点的书。那时,虽说是孩童,在浩瀚的历史潮流中,我最仰慕的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其次是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是我的初心未变。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仰慕唐太宗,一是他的人格魅力;二是他能文能武的才干;三是他礼贤下士的心胸;四是他治国安邦的韬略;五是他为了维护大局大义灭亲的狠劲。要说最重要的当属最后一点,当然,我的视角是在分析他一生中,最值得争议又具有隐晦性的一段历史——玄武门之变。《旧唐书》,《新唐书》是官方的史书,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肯定会为太宗找借口,因此这让许多史学家挖苦,并极力的还原真相。然而,真相往往就是真相,不会因为成王败寇,就可以掩盖,尽管撰史之人会尽力寻找事态发展的逻辑,罗织和维护当权者,但是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百家讲坛》中蒙曼老师的解读,角度更加科学、客观。因此,我亦有我的观点,玄武门之变太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建成、元吉,该杀。我们避开他二人会不会也有杀他之谋不说,就是为了大唐基业,此二人也该死,因为彼此已经水火不容,你死我亡是迟早的事,确实不用找借口和由头,那么有的史家说,太宗是为了夺太子之位,如果太子建成当了皇帝一样不逊于他,这样的说法不免有失偏颇,按照综合实力,建成固然是个人才,也立下赫赫之功,但是对比太宗,特别在治国安邦之能上,差距可见一斑。建成做太子,主要因素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承制度,立长不立幼的挟制,所以说是封建制度选择了建成,而历史选择了太宗,建成、元吉该死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史学家会提,太宗既然杀都杀了,却不该“淫嫂”,我却不以肤浅的目光,看待历史的这一章节,只戏说郑氏和太宗,一对性情中人吧,男欢女爱,一个所需,一个所求,一唱一和,你情我愿,还有别人能阻止得了吗?

不管怎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因谁而停止,如果再仔细想想,造成如此结局的最大责任人,应该是太祖李渊,没有先见之明,不能当机立断,结果造成同室操戈的血案,随之后人会不由自主的效仿,武则天,中宗,睿宗,特别是玄宗,为了夺取政权不得不一个个挺而走险,唉,看来先人的对与错,都会传染,这样的夺嫡之战,最先的当然也不是太宗,但是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它如同一个伤疤,时常被好事者揭开,为的是给这个几乎完美的君王,添加一点点不光彩。其实这又有何大惊小怪,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嘛,杀与罚,对与错,要看主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讲,男人不狠,基业不稳,我赞成。

明太祖的成就有三点,一是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在二十年之内,不但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而且达到了事业巅峰,了不起;二是他创立了中国最完整的社会管理制度,特别是吏治;三是他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根本的资本主义萌芽。说起他,不得不提的是吏治,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反腐第一人,至今很多制度仍然被参考和借鉴,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无产者的基因,他虽然手段残酷,却影响了中国吏治几百年,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明史,太祖为人很严苛,他的政治立场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巨大的转变,他应该是第一个站在人民立场的封建帝王,不管他做了多少,做的如何,但是他执政期间,确实实在在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一个本质的飞跃,他和太宗一样有为民的情节,却有不同的感悟,民本的思想,让唐朝的经济加快脚步,让明的政治制度得以完善。

 “雨过风来紧,山寒花落迟。”

清圣祖康熙,是封建帝王的维护者,他的最大成就是为了维护四海统一,民族安定创造了不朽的功勋,没有他中国就没有今天的版图,他有点类似于汉武帝,但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有着他的局限性,不似康熙,大开大合,真正实现了民族大融合,疆域大发展。圣祖年少有为,在艰难中崛起,其文治武功超越明太祖,可于唐太宗一比,他的内心,仍然有民族基因和封建帝王的根深蒂固思想,民本思想只是流于形式,应该来讲,他虽未有狭隘的民族观,却有着同样的专制思想。唐朝是个包容的时代,就因为大开大放的思想才让它空前绝后,有放有收,放收自如才是政权开合的最高境界,这是圣祖和太祖不能比的,当然如果只放不收,就会造成了政局的动荡不安。很显然,圣祖的成就,一是开疆拓土,二是促进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三是促进了文化社会大发展。在二月河先生创作的《康熙王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一代帝王的杀伐决断,如果总结一下,我们会发现,从太宗,太祖,圣祖身上,都能看到作为一个帝王狠的一面,杀兄,杀臣,杀逆,豪不手软,这也是作为帝王必备的心理素质,杀与不杀,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唐太宗不杀,唐朝会怎样?铁定不会有贞观之治,不会有盛世大唐;明太祖如若不杀,明的政权会早早不稳,官吏贪墨会入骨入髓;清圣祖如果不杀,大清只怕早已不是大清,我们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版图。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我们应该赞同他们的狠,但是,他们也有他们柔情的一面,比如太宗对长孙的钟情;太祖对马大脚的尊重;康熙呢?对爱妻亦有情思: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更有溺爱,或者说是对子女、朝臣的纵容。前两位的柔情,对江山社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唯独圣祖的纵容,让大清又一次面临了你争我夺的险境,江山稳定的重要性压倒一切,要知道,天下不稳,最苦的应该是百姓,帝王责任如山,虽然本身是为了皇权,本质上也是为了天下苍生,政治来就有它的残酷性。

我们读历史,就是为了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让历史的错误不至于重演,但是历史上重演的一幕一幕又委实屡见不鲜,为何?不读书吗?我想也不是,应该是没有正确的看待历史,分析历史成因,有人说,哪个不懂?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那么当局为什么会迷呢?还是认识的局限性吧!

喜欢历史至深,源于我的中学历史老师,记得教我们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圆圆黑黑的脸庞,斑白短短的平头,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凶,实际非常和蔼,最难能可贵是,在那个时代,他从来不体罚学生,每周两节的历史课,我们的精神气十足。只见他慢吞吞的走上讲台,把腋下的历史书往讲桌上一撂,从粉笔盒中取出一根粉笔,转过脸去,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的标题,然后,“啊哼”清了一下嗓门,就开始提问,问的都是当节课所讲的相关常识,他的提问气氛轻松,你知道的可以举手,他只提举手的同学,回答的不好,他也不会批评,相反,他会非常肯定你的勇气,一般两三个问题之后,他就开始讲课,他是完全脱离书本的讲,娓娓道来,像一个老者在述说自己的过往,一课讲完了,他让大家翻开书,把一些重点画一画,包括时间、地点、事件,这时候你会发现,和他讲的丝毫不差,而他还是不看书,便告诉你重点在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因为他熟悉书本,熟悉历史,仿佛所有的知识都在他的大脑里,被罗列的条理清晰。他对中国史,世界史都是烂熟于胸,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他此前还教地理,天哪!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他的粉丝,但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是有的,甚至在他的课上睡觉,他见了,也不恼,不怒,轻轻地走上前,不动声色的拍拍你的肩膀,让你羞愧难当。有个别实在赖皮,他会多走上前,多拍几次,但是,我们始终没见过他发怒。罚站,出去之类的惩罚他根本就不用,奇怪的是,几个回合以后,班上所有的同学在他的课上都是精神百倍,甚至都喜欢上他的课,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也得了个会讲故事的美誉。

每学一个历史人物,他都会让我们总结他的得与失;每学一段历史,他也会教我们总结这段历史的成因,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学生,大学选读了历史系,而且毕业之后,从政的颇多。只是最遗憾的事,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那时候只称呼他袁老师。

时光已矣,逝者如斯,每读史书,脑海里总出现他声情并茂的讲课情景,想来不知他近况如何,即使还在,恐怕也是垂垂老矣…

呜呼,那一段已经成为历史的历史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