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显沐的头像

刘显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13
分享

家乡豆条

故乡的味道就是母亲的味道,而母亲的味道就是那几道不能忘却菜肴和几种记忆深刻的食材,豆条就是其中的一种。

豆条方言称“豆角(念gè)”,豆黄色,圆柱状,长若成人中指,比中指略粗,胖墩墩,圆乎乎,如泡发的海参。近年,因要与菜场里油炸豆腐条区别,许多人改称豆参。上品豆条,金黄色,蓬松质脆,轻如绵纸,每公斤约有300个左右,放在嘴里,满嘴生香,并在瞬间化为无形,因而有“落口消”的美称。豆条是家乡年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材,凭票供应年代,家乡就有全国唯一的“豆条票”。在乡亲内心里,其重要性几乎与大米、红薯等主粮等同,不可或缺,如今被“舌尖上的中国”推介后,更是风靡四乡八邻,成为流行食品和贵重礼品。

据记载,家乡制作豆条的历史有几百年,豆条起源的说法很多,更有故事说豆条源自观音,并且与酒神杜康有关联。客观地说,豆条只是豆制品之一,理论上哪儿都可以产豆条,不就是油炸豆腐条吗!其实不然,上乘的豆条需要好的材料、手艺支撑。

选料是基础,用油肯定是家乡的菜籽油,豆子必须是土产的质量上乘黄豆,而不是转基因的黄豆。家乡的水都来源于岷山和庐山的高山上,水质好,硬度小,做出来的豆腐质量高,口味好。许多熟人都说,外地可以做出好豆腐,但炸不出高质量的豆条,会不会是水质使然?也是,至今未听说过,哪位师傅可用漂白粉味儿的自来水做出上乘的豆条。

制作豆条步骤多,细说有选料、浸豆、磨浆、滤浆、烧浆、点浆、压豆腐、切豆腐条和油炸豆条等九个环节,简单说就是选料、做豆腐、炸豆条。然而,即使有好的原料,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制作出可口的豆条。即使是同胞的兄弟、同灶的妯娌,制作的手艺也有高下之分。实际操作中,每个步骤都有关键点,或者乡下人说的窍门,难以熟练掌握。窍门是每个人的制作心得,也就是手艺,不轻易外传。电视节目里,师傅笑容满面,但言语之间只说现象,很少涉及操作要领及心得,足可见手艺的重要性。

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制作上乘豆腐(可用于做豆条)不易。豆腐嫩了,炸出的豆条,或软绵绵或根本不成型。豆腐老了,炸出的豆条,口感差,硬邦邦,甚至夹有“豆腐芯”。如何做出合格的豆腐,各家都有看家的本领,各人有各人的办法。当年,母亲得到外婆和奶奶的真传,再加上善琢磨,制作豆腐水平高。母亲的秘诀就是把握制作豆腐过程中关键工序“点浆”。每当点浆时,先用手沾上少量豆浆感知温度及浓度,后用竹制的洗碗刷子,蘸石膏水均匀撒在豆浆里,边轻轻搅动豆浆边观察颜色,待豆浆颜色成白玉色时,立即盖住木桶盖子,静候半小时左右,即成豆花,也即水豆腐。然后,将水豆腐放在在木模里滤水并压制成豆腐块,而切成条的豆腐就是炸豆条的坯子。

母亲检验豆花质量的方法很特别。拿起一根筷子,平过肩,在盛豆花的木桶上方,让其铅直自由落体。筷子全部没进豆腐,豆腐嫩了,做不成豆腐块和豆圆、豆条。如果筷子露出三分之二以上,豆腐老了,口感不好,最多做煎豆腐或烩豆腐。当筷子插进豆腐中一半,且直立时,豆腐质量上乘,可以加工成豆条等多种豆制品。由于母亲的认真和特殊的方法,把握了豆腐的质量,记忆里家里从未出现做豆条不成功的时候。这种独特的方法为许多乡亲所推崇,更是为晚辈继承和发扬。

油炸豆腐条是制作豆条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序。那时,母亲在灶膛烧火,随时控制火势。父亲在灶上操作。灶上左右两口大锅,一口锅炸豆条,另一口锅中准备足量高温菜油,灶边缸里备足常温菜油。起锅前几分钟最重要,温度高了,就会有糊味,温度低了,豆条不圆润显棱角,空隙不大,香味不足。起锅前,父亲通过添加大锅的高温油或缸里的低温油,迅速控制和保持油温,也就是常说的“油淋”,达到油炸最佳效果。至于多少温度才是最佳温度,要根据豆腐的成色、水分及豆条颜色而定,全凭经验,其中的要领,就是无法描述的手艺。

即使到现在,乡亲们或多或少有点迷信,往往把年节期间制作的食品质量好坏,与今后一段时间的家运联系在一起,十分在意,而豆条就是年节必做食品之一,自然大家重视。当年,父母小心翼翼地选择材料,认认真真地制作豆腐,一丝不苟地炸豆条。点浆时,一定关好门,担心有歪风进门或不速之客撞破好运。油炸豆条时,父母用眼神交流,不轻易说话,生怕分心。他们内心里,不但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而且把家庭的祈盼贯穿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如此辛苦、认真、虔诚制作的豆条,确实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性。干燥的豆条口感香脆,自然不必说了。乡亲更多喜爱豆条那如水的性质,豆条的味道随着吸附的成分不同而异,客观充当了菜肴味道收集器。做菜时,豆条的美味不在于本身清香,而在于菜肴里伴侣食材的味道。因此,豆条一般不做主料单烧或配以素菜,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想象中的美味,而且它就会放大合菜的缺点。例如,如果异想天开,用苦瓜炒豆条,结果将会是豆条苦得难以下咽。相反,本身味道鲜美的肉、鱼、鸡等食材,加入豆条后,肉的味道,鱼的鲜香,都被吸附到豆条之中。此时,蘸满汤汁的豆条,体积会缩小几倍,一改干燥时胖乎乎面貌,形如煨软的海参。豆条置换汤汁空间后,并不会多占位置,不至于喧宾夺主,抢占主料的风头。与香菇相比,豆条只吸收汤汁及放大香味,并不过分吸纳诸如糖盐等调料,而成了调料收纳器,想起来,真是神奇。

豆条还是美味放大器。豆条不但吸附了伴菜的味道,而且保存了家乡、母亲味道。乡亲为有豆条这样的特产而骄傲,儿女为父母精湛手艺而自豪,而豆条中保存的母亲味道,是儿女一辈子的向往和记忆。至今,母亲制作的鱼头炖豆条、豆条烧肉、鸡汤煮豆条、粉丝拌豆条的味道仍留在口腔里,儿时抢着吃菜中豆条、将本是主料食材撇在一边情形还在记忆里,而母亲看我抢吃豆条馋相时,那嗔怪又温馨的眼神则牢牢地铭刻在脑海中。

如今,离开家乡多年,父母早已逝去,家乡豆条从家庭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都市,古老的小众的风味食品华丽转身为大众的流行食品。然而,豆条的性质未变,每每食用家乡豆条时,无论是家产还是商购,都会倍增乡愁,怀念双亲,思念可爱的江南故里!

二〇二〇年二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