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锦军的头像

曹锦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05
分享

一肩担得白云多

一肩担得白云多

 

  

 回溪曲蹬绕高歌,知是樵人下薜萝。我示夕阳归去晚,一肩担得白云多。

                             ——清•石朗

     “黄梅采茶戏和黄梅禅茶,都绕不开这黄梅古十景之一的多云山”,每次翻阅《黄梅县志》和相关资料,多云山、多云樵唱,这两个鲜活的名词都是最先跳入眼帘的字眼。

 

     多云山,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北十五里,海拔421米,因山顶常有云气,故名多云山。这里和五祖镇的花山、苦竹的小溪山是云里来,雾里去,山山相连情相依。多云樵唱,是指古代上山砍柴的樵夫唱的山歌,特别是和采茶女的采茶歌对唱更为有趣。有诗赞曰:悦耳樵歌隔岭闻,满山嫩绿正欣欣。如今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就和多云山的采茶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道光年间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黄梅竹枝词》中描述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樵歌畈腔采茶调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声腔,就直接衍生出新的戏曲剧种——黄梅采茶戏。也就是黄梅戏的前身。

 

     多云山呢?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北魏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於天宝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和传奇。

      这些年,我曾多次到过多云山山脚下,可惜因多种缘故,一直没有上去过。只是今年四月拍摄《寻迹 黄梅》,才有机会带着摄影摄像设备攀爬了一回多云山。

 

     从五祖镇渡河村出发,沿着弯弯曲曲地山路前行一个小时就到达多云山的广福寺,途中可见一“巨狮望月”,主要是那石头太像狮子头了。走着走着,朋友惊叫“有蛇”,原来一条一米多长的花蛇慢悠悠爬过山路,然后消失在草丛中,当时我幸好走在路中间,否则就会“狭路相见”了。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也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多云山上多松树,所以古代这一带樵夫多。望着茂密地松林,摄制组的朋友感慨,如果我们拍摄黄梅文化元素的情景剧,这里一定要有个砍柴的樵夫边走边唱:手拿冲担上山坡,边爬山坡边唱歌,青松翠柏常作伴,单身汉子心不多,只想讨个好老婆。

     “呵呵,有趣,此时也应该来个织女的镜头,并且在唱——妹在房中织绫罗,郎在坡上唱山歌,山歌唱了十二遍,绫罗织了十二梭,边织绫罗边唱歌。”我不忘幽他一默。

    其实我们说的就是黄梅多云樵唱男女对唱的经典一段,后来这采茶调也就成为了黄梅戏最初的“鼻祖”。

 

     走过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於天宝修筑的青石城墙门,广福寺就映入眼帘了。这里三面群山环抱,寺前是一山谷口,形如燕窝,俗称燕窝地。寺东面有印度高僧菩提流支的墓塔。我于今年四月初在老祖寺旁见到一清代的石碑,是"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载:“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域来阐教中土,卓锡于此,讲经说法、注译诸经,独传千有余年。”可见千年前,菩提流支就来到了多云山。

 

     多云山上多传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之死就如这多云山上的多云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到底哪里才是他真正的葬身之处。公元878年春,王仙芝在黄梅被唐将曾元裕战败身亡于此,当时漫山遍野都是成千上万战死的将士尸首。曾元裕把穿有王仙芝战袍的人头砍下来传到京城长安,其尸身被当地百姓收埋在多云山广福寺前。后来传说人头传到熟知王仙芝的官员以及降将认真辨认,发现这人头不是王仙芝的,于是就扔在苦竹口一个荒坡上,如今人们在苦竹口村看到的王仙芝墓,其实也不是他真正的墓。其实,王仙芝在黄梅战死时,已经和战死的五万将士一样,是血肉模糊了,他也和他的将士们就这样长眠于黄梅多云山一带的山水之间了。

 

     天气还不错,有点阳光,我们在山上转了一个多小时,拍摄了不少照片和视频资料。沿另外一条山路下得山来,在快到苦竹享堂村的林场时,一阵凉风迎面扑来。我不经意回头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多云山,忽然发现那山上有雾气随风流动,时而笼罩着山顶,时而缠绕着山腰,又像是融化到山里,传奇的多云山又归隐到多云之中了。

  作者:曹锦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