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二楼的头像

十二楼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08
分享

病中杂记

病中杂记

 

(一)

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坐立不安,遂请假住院治疗。

拔罐、针炙、推拿、输液,每天如此反复。给病人输液的都是年轻的实习小护士,第一天针眼出血,左手背乌了一大片。第二天,鼓了,右手背乌了一大片。第三天,扎右手不成功,接着扎左手,又挨了两下,没敢吱声。不是我一人,邻床的一位老人同样是挨了两针,鼓了一次。看着护士那副无所谓的表情,我开导她:别害怕,别着急,实在不行就像给孩子一样,扎头吧!

不让她们扎,给谁扎呢?不让她们练手,她们找谁去练习呢,又怎么提高技术呢?

唯一希望:提高本领的时间短些、再短些,练的次数少些、再少些。

 

(二)

伙食包干,15元一天。听病友说质量差,遂决定到外面打游击。

沿医院大门一侧,卖盒饭的、卖早点的五六家。有用车推着经营的,还有两家是在车里经营的,现做现卖,倒也方便,唯一让人担心的,就是卫生问题。更有一家,也是个简便的黄色小车,建得像个房子,底部还有四个橡皮轮子,估计这样行动更灵活些,早、中、晚三餐时间准时开门经营,其它时间都锁着。不知道的,还以为它是个“神马”东西。

我第一次看到,真的以为,那就是个垃圾筒。

 

(三)

早点摊前,一碗糊辣汤,一笼小笼包,慢慢享用。

一位年轻父亲带着孩子过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从方便袋里掏出个饭盒,里面卧着两枚鸡蛋。

父亲:要不要吃一个?

儿子:不想吃。

我一看,儿子与我一样,手背上贴着输液后的胶布。

来一个吧,父亲央求道。

好吧。孩子答应的很勉强。

再来碗糊辣汤?父亲再一次征询儿子的意见。

真的不想吃。

试一试吧。

老板娘将一碗糊辣汤送了上来,儿子尝了尝。

不错,老爸,你也来一碗吧!

我不吃了!

来一碗吧,味道不错。

那好吧。父亲终于也要了一碗糊辣汤,并把鸡蛋剥好,蛋白放进儿子的碗里,把蛋黄放进自己的嘴里,就着汤,盯着儿子,慢慢地嚼着。

我结账,6.5元,小稀笼包4.5元。孩子歪头算着:6.5元,去掉4.5元,我们这两碗多少钱?

你算算。他父亲鼓励他。

看他那模样,估计和我那正读一年级的儿子相仿。

听口音,应该是皖北那一带的人。

 

(四)

同病房的老人,省人大退休,比我早两天住院。我到病房刚安顿好,他的爱人――一位活泼开朗的阿姨就打听我是哪个单位的。干什么?原来是她的同事有一个27岁的姑娘急着找对象呢!

认真地想了想,把单位男孩仔细地梳理了一下,真没发觉谁没有结婚或没有对象,倒是让我想到真还有几位还没结婚的女同事。

看来,如今城市剩女比剩男多。

怎么现在男孩都成了抢手货。阿姨笑着,有点困惑。

挑呗,挑花了眼!我开玩笑。

接着,阿姨又说了一大堆她的同事、朋友们家女孩子找对象难的现状。

真的是这样吗?怎么与媒体上报道男女比例失调、光棍增多正好相反呢?我也困惑。随口说了句:现在姑娘干的好,不如嫁得好,要想找到好老公,那也得趁早!

旁边正在给我输液的小美女护士说:那不一定,各人观念不一样!

哦,是的。赶紧改口。有些女孩挺独立的,事业为先,家庭在后,自立自强,拼搏不止,学习榜样。

说的小美女护士美滋滋的。

拍马屁,那得看时候,此时不拍更待何时。搞不好,就多给你来一针,不信你不怕疼。

 

(五)

做磁共振检查。需不需要?

我不知道。医生下单,你直管去好了。

一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保姆推着,旁边站着她的女儿,穿着白大褂,听口气,她应该也在这个医院工作。

三个人在谈论吃什么呀、穿什么呀等家常,多是保姆和女儿在说,老太太在听,偶尔插一句话。

女儿说,身体就靠多运动,当时你说腿疼我就劝你多走动,怕疼不听,好了,现在只能从在轮椅上了。

母亲看着女儿,满脸内疚,轻声地说:疼吗。

疼也要多锻炼呀,不然,你越不锻炼,就越站不起来。

接着,她蹲下来,对着她母亲的膝关节处就是一通猛捶,边捶边跟保姆说,以后你每天早中晚,就这样给她锻炼。

此时,老太太疼得脸都变了形。

保姆在一旁,轻声地对女儿说:她怕疼。

 

(六)

住院除了可以减轻生病带来的痛苦外,另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愉悦身心――读书。

厚厚一本的《玄机无限》两天便看完了,这也是离家入院时带的唯一的一本书。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遂下床,穿好衣服,绑好腰带,出门找书店。

梅山路,南与南一环接轨,北于长江路相交,整条路约300米左右。虽然有中医药大学、中医院在路两侧,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家书店,倒是旅社、宾馆、水果礼品店挺多,这或许可能大概差不多也应了那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靠医院近,自然相关生意可能好点。

好不容易发现了个报亭,《读者》《青年文摘》《文史天地》等买了一堆,仔细观察,店主好像也不是合肥本地人,估计是外地来肥,从别人手中盘过来的,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搞这个是挣不到多少钱的,有点门道的,都去做大生意、挣大钱去了。

报亭除了卖些杂志、报纸,也卖水果、饮料什么的,甚至于蔬菜都有的卖,估计这还不能弥补亏空,于是,又在旁边设置了一个修理电瓶车的业务,打气、补胎、换电瓶,都来。

老板的儿子,也就三四年级的模样,坐在一个破铁桶上,头都不抬地在看着一本书,老板拿来一张海绵垫子,吆喝着让儿子起来,把海绵垫子塞到儿子的屁股下面。

这场景,很温暖,也让人充满感想。

如果生意挣不到多少钱,能培养出一个读书的种子,倒也值了;或者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未尝没有可能。

 

(七)

梅山路东侧,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上,一扑扑的石榴花和石榴倒也让人喜爱。

之所以用“一扑扑”来形容,因为长得只有一人来高,果实也只有蜜桔那么点大,与我们曾经看到的石榴树以及街上叫卖的石榴想去甚远。估计,它只是用来观赏的,只能看,不能吃。

石榴花是红的,花的下面的果实也是红的,只是那些花已经落的果倒成了青色的。我想,过段时间,随着冬天的脚步,青的石榴也可能又会变成红色的了吧!

看到最早的石榴,是村前头的戈大叔家的那三株石榴。那是三棵树。每年秋天都挂满果实,着实让我们孩子羡慕不已。

看到最多的石榴是在郑州南边的山区,95年军校拉练时到过的地方。不仅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石榴,甚至山上漫山遍野都是石榴。那是真叫个多!回来的时候,战友的挎包里或多或少都装有几个石榴。

此时,站在石榴面前,才发现它不再是棵树,而是一株花,只在花枝的顶端,才缀着些许石榴。虽然长得艰难,但活得坚强,让人看到,它也曾经释放过美丽,拥有的自信:我绽放,我快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