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创作研究》的头像

《山西创作研究》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1911/18
分享

《流浪地球》——中国价值观的“跨界”传播

李 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活动,电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神韵,成为一个最直观生动的跨文化传播工具。”[1]

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或将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不仅迅速引起热议,得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赞誉,而且据悉《流浪地球》所有版本将延长上映两个月,翻译成28种语言,面向19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播放。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想《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家永远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心灵的港湾”。影片并没有过分强调民族、国别和意识形态特征,而是巧妙地在展现多个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了在世界级灾难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家园意识”才能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从而在不同国家间实现文化心理上的接近,通过影片展示的浓厚的中国元素,向世界宣传我国的普世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流浪地球》无疑是中国文化价值输出的一次成功尝试!

家园意识——中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流浪地球》不同于美国科幻大片,为了寻求人类的生存,放弃自己的星球移民外太空,而是带着地球流浪。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与勇气令人动容,体现了中国人“安土重迁”、有情有义的精神气质,以及对“家园”坚守的英雄气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家园意识”已然内嵌于华夏文化血脉之中,内化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家园”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物质生存空间,更是人类精神的皈依之所,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弃”家园,即使面对末日和死亡,不管宿命的结局,依然要与“家人”在一起,为“家”战斗,守护“家园”!

《流浪地球》使“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再是一个口号,而切实与人类休戚相关。人类世代在地球上繁衍、生存,一旦地球“不在”,即使拥有全部人类文明的“火种”计划得以实现,又有什么意义?刘培强与机器人“MOSS”的冲突就在于对地球的态度,刘培强认为“MOSS”在现场没有任何人干涉的情况下将“流浪地球”计划舍弃变更为“火种计划”,是一种“叛逃”,阻止自己和马卡洛夫去总控室并且攻击马卡洛夫致使其死亡,是在杀人;在“MOSS”看来“MOSS从未叛逃,只是在忠实履行已授权的指令”,“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影片台词)。这就是人与机器的差距,机器可以保持理性,以利益最大化为主,而人类却有着对家园、对亲人深切的情感,是因为“地球”使人类具有了“自我”,是因为家人使人类有了精神的归宿。所以,“地球”不能被放弃,“家园”不能被放弃。这种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刘培强为代表),恰恰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以机器人“MOSS”为代表)相悖。

电影中,韩子昂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时没人关心太阳,人们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配合影片中曾经辉煌无比的陆家嘴被冰封的画面,震撼人心。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状态如果持续下去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后果?我们一直以为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会把人类带向无与伦比的狂欢,成为世界的主宰,对家人、对情感的忽视,对冰冷外部世界的追逐让人们变得冷漠,很少有打动人心的东西出现,只有当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一切时,人们才发现,“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影片台词),影片中的希望是“保住地球”,保住“家园”,这何尝不是对现代人的警醒?“我们急需一种理念来从根基上重建强健新生的人性:一方面,克服个人主义、拒斥经济主义的价值观、弱化“资本逻辑”,使人恢复其原本的面貌,在对世界无限包容性和自身有限性的觉悟中,学会奉献他人,达到从“小我”层次到“大我”境界的转变。”[2]或许,消解欲望的更好方式在于追求一种比欲望更加吸引人的、难能可贵的东西,而“家园”恰恰是这样一种存在。为了拯救“家园”,无数救援队与时间赛跑;为了与家人最后团聚,各国人民开始奔向回家的路;最后,也是为了“家园”和“家人”,为了地球生存的希望,各国救援队放弃回家转而赶往苏拉威西支援,刘培强带着领航员空间站的燃料点燃木星,终于为地球继续流浪赢得希望。

在电影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国式”儒家文化价值观,看到了刘慈欣在科幻电影外表下隐匿的哲学内涵。这样的电影拍摄,这样的内容呈现,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突破,也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不曾表达也不会表达的东西。毕竟,一个历史存在只有200多年的国度,是难以体会拥有2500多年文化历史传统的中国,在经历一次次磨难和考验后留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气魄!

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跨界传播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但是在海外传播仍然面临困境与挑战。中国电影如何能够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现代‘中国形象’,构建强有力的软实力,向世界传播强有力的中国声音。”[3]值得当代电影人思考,而《流浪地球》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当中国电影人巧妙地用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主题时,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就有了可能性,利用电影这一特殊的意识形态工具,恰如好莱坞电影那样,在无形中向世界宣扬我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从而树立大国形象,传递中国正能量,是当今电影尤其是走向国际的电影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流浪地球》中显性的中国元素无处不在,贯穿始终。影片以刘启在除夕夜带韩朵朵去看外边的世界为始,当《春节序曲》响起时,喜迎新春、欢乐祥和的气氛扑面而来,无论是春晚声音,晚上居委会发的饺子,噼里啪啦打麻将的声音,地下城中的烤串,“福”字,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年味儿。而影片末伴随着“流浪地球”计划五个阶段的解说,画面出现的是孩子带着气球奔跑,中国舞狮,冯巩的春晚标志性台词“我想死你们啦”,醒目的“中国红”,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示音。这些在现实中耳熟能详的中国年元素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不仅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而一下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当影片面向更多国家放映时,春节就成了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进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流浪地球》中总是若隐若现、随时随地地出现中国国旗,无论是领航员空间站的太空服,还是地球上CN171-11救援队的服饰,亦或是“MOSS”在解释自己只是在忠实执行已授权的指令时,大屏幕出现五个国家,中国国旗C位出道,都在无形中体现着我国的大国形象,让人有一种自豪感,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

《流浪地球》还刻意展示了中国地标,现在与未来建筑的时空交错,凸显了中国建筑的伟大以及我们国家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决心和信心,伟大的万里长城,被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以及2044年上海奥运大厦,北京、杭州、济南等等,对这些地标和建筑的强调和特写,表现出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和中国自信。在过去,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更多的是自由女神,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标和建筑,这也是中国自信的一种彰显。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总热衷于向世界传递美国的价值观,那么《流浪地球》就是中国价值观的集大成体现。除上文着重写到的“家园意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穿插在电影中,成为中国精神和中国面貌的载体。40余万人、5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集中全人类力量和智慧的救援行动轰轰烈烈,其中有牺牲、有绝望、有放弃,更多的是各国救援队在经历“运送火石”“共同奔赴苏拉威西支援”、刘培强用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小我”拯救“大我”的“大仁”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情义,是人类用智慧战胜机器寓言救援行动失败的逆转,是刘启不顾自身安危救朵朵来履行对姥爷带妹妹回家的承诺。种种细节,都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有显著的不同,如中国人重“集体主义”轻“个人主义”,重“天下大同”轻“超级英雄”,相信为了家园“人定胜天”,正义终能战胜一切困难!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正能量渗透,是中国文化跨界传播的全新尝试。

结语

《流浪地球》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思路、新征程,也用一个灵魂式的文化内核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同时对各国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又具有“和而不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大国气度,为中国在世界上积极树立新形象、展现新精神、谋求新地位以及中国价值观的输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尝试。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电影能像《流浪地球》这样,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国文化,开辟国际市场,塑造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3] 马 隽:跨文化视域下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传播及其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 叶 钦:“家园”生存理念的建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原载《山西创作研究》2019年第一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