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泽波的头像

崔泽波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9/27
分享

故乡记忆 ——章冠堡(随笔)

故乡记忆  ——章冠堡(随笔)

 

崔泽波


章冠是我的故乡,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双鹤乡东粱。很长时间村名前有个“上”字,曰:上章冠。因该村东下沟有个村叫“下章冠”,为区别故称“上章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行政重新普查时确定为:章冠,连地图上和村民委员会公章及门牌都没有了“上”字。章冠村人原在三个主要地域居住,分别为:上堡、南场和场坡。

章冠堡,村人叫“上堡”。这是一个从周围丘陵地带凸起的一个山头堡寨,除了北面有一条能够勉强通过的平车路和南面只能人走的羊肠小道外,再无他径。西边是坡状梯式地块,东边则是悬崖。顶上面积由大小四座四合院、两个打麦场和三个菜园子及环堡平车路组成。每座院外和打麦场边共有五棵特大的槐树,夏日枝繁叶茂几乎将整个堡寨遮罩无余,清爽宜人,最大的那棵槐树,矗立在最南面的崖畔,究竟有多高难以测量,反正树身由九人手勾手才能合围,上边多半截枯干,下边依然枝叶旺盛,是人们夏天乘凉的好地方,生产队有时候就在树下召开社员会。有一年,兴起伐树做家具大槐树全部砍伐,实在令人遗憾。堡子高严重缺水,距“大井”泉水一公里多。因此,两个打麦场各有一眼人工凿成的旱井,下雨时把场扫净用来蓄水供人饮用。另外,堡的西边第一块地头凿井一眼用来蓄储村院等地方的脏水,供牲畜之饮。

古有“清朝圪垯明朝凹”之说。说的是明朝时期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大部分村子选在离水源较近、较避风的低处。而到了清朝时常有打家劫舍的刁民响马出现,于是人们住到易守难攻的高山上。由此,证明章冠村是在清朝时才逐渐有人居住的。章冠堡更是典型的清朝建筑,堡寨上的四座四合院都修有厅厦,有三个院里的厅厦坐南向北,而有一个院落的厅厦却是坐西向东。每个厅厦都是雕梁画栋、斗檐翘角。厅厦内是用来供奉祖先牌位兼夏天做饭和吃饭的地方。四个院落大小各异,最大的是南边的院子坐北向南,东西各为三孔半窑长,基本呈正方形,在远近都属“大院”,六十年代吃食堂饭时,全村人就在这里一日三餐。由于该村该院比较居中,县电影队将这个院定为电影放映点,定期在这里为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放映电影,那时一张电影票一毛钱,院里常常坐满了人。这里也还举行过不少次比较大的群众大会,比如当时的批斗会。最小的院落和最大的院落有一孔“串接窑”相连,其他两座院子和普通农家院没什么区别,只是最中间的那个院里东南角有一孔专门用于喂牲口的石头窑洞,顶上是“双石合碹”,据说这养牛可下双胞胎,但绝不能住人,那是有讲究的。

章冠堡寨高昂耸起,鹤立鸡群,北方有更高的泰山庙为屏障;西方则可望见崖下街景和关山以及更远的地方;东面遥望塔尔山,并可看见弯弯的汾河与南同蒲线上行驶的火车;往南一望无际,襄汾县的汾阳岭等晋南大地尽收眼底。夜间可观望临汾与侯马等城市华灯,还可清晰地看到《乡宁县志》所记载的“鹤坡长明灯”。由于章冠堡的特殊地理位置之优势,1938年中共乡吉特委从襄汾县的盘道村转移到这里,创办了《农民五日刊》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并按照党中央指示,部署和指挥汾城以南整个河东大地13个县的抗日战争。同时,着手成立中共乡宁县委。

全国解放后,章冠乡政府就驻扎在章冠堡的大院的大门顶上小楼里。1958年崖下人民公社成立,虽然章冠乡建制被撤销,但仍然是崖下公社的“副中心”。崖下供销社的分销店、总机、广播扩大站、崖下卫生院分院、章冠信用社等为东梁人民服务的机构都设立在章冠堡上。那里有一排解放后政府发动群众从泰山庙拆砖而修建的七间瓦房用于办公,如今虽已坍塌不堪,可是谁也不敢把砖搬回去用,因为那是庙里的砖。

章冠堡当年居住着近百口人,如今各奔前程,只留下一片废墟,供知情者回忆。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有关部门欲恢复当年乡吉特委面貌,以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政府已修通了大车可通行堡寨的道路。有中共乡宁县为和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乡吉特委机关驻地”的红色旅游很快定能打造成功。相信,章冠堡的繁荣将指日可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