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眸子的头像

眸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7
分享

悠悠大明湖

到了济南,就要去看看大明湖。知晓大明湖最早是在中学的课文里,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课文是选自于刘鄂的《老残游记》。让人擦不掉的记忆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生动描述。那时唤起的想象简直如同天堂胜境。

天公作美,我去大明湖的那天秋高气爽,万里光明。从滚滚红尘车水马龙的街区踏入大明湖公园高大牌坊的门槛后,曲径通幽,恍然一下子进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清风梳弄着古老壮硕的垂柳,掀起悠悠扬扬柔弱无力的绿发;盈盈湖水波光潋滟,轻吻着曲折蜿蜒的白石驳岸,浮游着几艘金碧耀眼的画舫,既悠且闲。穿行于古老的垂杨丛中,柳暗花明中的邂逅给人别样的惊喜。亭台轩榭压水而建,小桥池沼婉转回环,叠石为山,堆土成丘,奇花异草点缀其间,蝉咝鸟唱从绿荫的缝隙里传过来,屏蔽稀释了闹市的喧嚣,格外幽静。驻立柳岸,直视无碍,四围垂杨在秋天的阳光里依然青葱欲滴,郁郁成林;湖岸田田的荷叶泛出徐娘半老的丰韵,给人无数遥想。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和远处的高塔楼盘错落有致,掩映于丛丛簇簇的绿荫,倒映于巨大的波面,阔大的湖水将历史与现代一古脑儿收纳到了自己的怀中,拓开了异常空灵的境界。湖心岛背载着绿树与画楼,在水一方,引人企慕向往。传说舜帝曾于此耕作。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历山的身影与高塔陪护着脚边的大明湖,把我的思绪带入到遥远的上古,淳朴的民风就如大明湖一般清澈而深邃,简单而通达,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历山的儿女们

游人如织,我们在石驳岸的码头候船,高柳垂阴,老树新条,鸣蝉在侧,鹊鸟时闻,湖水细长的触须在树丛与山石间随性缠绕,找不到头绪,时隐时现不知所由,处处美景时时画。水面摇荡着湖心岛,朱楼绿树。湖区名胜古迹遍布其间,每一处都令人神往,但时间有限不能尽揽所有,只好择其要到历下亭去。登船解缆,游船晃荡着,压抑着明油一般的水面,荡出层层涟漪。开船啦,泛着湖水体香的秋风迎面轻轻地“泼”过来,我异常地兴奋。游船打破湖水的宁静,轻轻向前,欢快如鸟。船向前移岸靠后,移步换形,美不胜收,远近高低各不同,杨柳楼台画桥碧荫在眼前渐次展开一幅幅没有尽头的水乡卷轴。秋天的阳光让目之所见散发出一种成熟的味道,婆娑多姿的杨柳逶逶迤迤,团团如云,形成丰富的层次。透过船窗,每一次所见都是人生初见般的美好。铁公祠、北极阁、小沧浪等扑入眼帘而又慢不经心地渐次隐去直至消弥。盈盈一水间,失之交臂,没有时间去一睹芳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历下亭在湖心岛上,层楼耸翠,身躯伟岸,居高临下,掩映着绿树红花。在亭前仰望,挺拔端庄,古朴典雅,重檐凌空,直指蓝天。在亭子间倚着美人靠小憩,微风畅怀,洗肺清心,不禁起怀古之思。历下亭年代久远,几多变迁。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著名诗人杜甫曾与北海太守李邕饮宴于,并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被人广为传诵,历下亭也因此名扬天下。现在,在亭子的柱子上还镌刻着这幅联语,是清代何绍基所书写。历下亭虽几经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额历下亭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门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渠秋月一片大明。妙语如珠,言近旨远,给人美好的享受。历下亭的柱子上是一副长联,由于游人太多,我等了好久才拍了下来,是龚蔼仁先生写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纪胜抒情,史文融汇,怀古感今,读之回肠荡气。

穿过历下亭是名士轩。其匾额黑质金字,为书法家朱庆元宣统二年仲春所题写,隶体古朴潇洒,笔力厚重。在“士”字的中间多加了两点,据说是寓意士“多一点”,美好的期许叫人拍案喊绝。轩内镌刻着济南名士的肖像和事迹,陈列着济南的古志、名家及其有关的著作。非常多,有战国思想家邹衍,唐代高僧义净,汉代大儒伏生……还有辛弃疾、李清照、张养浩,一路看过来,每一处都给人向上的力量。行走之间,俯仰古今,溯流而上,每一位士人都是一枚永恒的标杆,每一篇书页都是一份充实的营养,让人敬畏,让人追慕。上的石刻画像,线条流美,勾画传神,皆是名家手笔。目接神与,思接千载。大明湖的灵秀催生了灿烂如花的诗章,诗章赋予了大明湖永不凋谢的内涵。来到御碑亭,只见红柱青瓦,四方尖顶,游廊相连亭内立有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撰书的《大明湖》题诗碑。乾隆手笔流畅自然,气势流动,给人精神饱满的感觉。讲解人员快速地指着龙飞凤舞的字迹,讲述着诗章叙述的意义,引领着我们的情思从今朝穿越到古代那些文采斐然的时光。“演漾绿蒲隐钓矶缥缈白云临古观应接无暇有馀乐水亭清雅陈笔砚便教乘兴一挥毫苕华记予初所见。”诗作比较长,碑碣是文物,又罩着玻璃,有的看得不甚清楚。赏读眼前的文字,只感到音韵铿锵,引人入胜,心领神会,大有“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忘情。
历下亭东南侧,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斜着庞然硕大的身子,数人方可合抱,干枯枝朽,劲节嶙峋,峥嵘显露,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垂垂老态,仿佛力不可支,还倚着硬直的“铁拐杖”。它的身世与经历叫我无端生发出许多猜想。然而,奇特的是枯木重生,它的枝干萌生出无数嫩枝长条独木成荫,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据,古柳已逾160岁高龄,柳能长寿如此,实属罕见。在柳荫旁我驻立良久,不禁想起“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的诗句。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高柳拂岸,亭榭临波。行走,无疑是一种遇见,一次温习。不期而遇,一块石碑上刻着蒲松龄的《古历亭赋》,洋洋洒洒一千言。隶体书写,劲秀端整,笔墨精妙。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蒲松龄山东按察使喻成龙之请,到济南作客,这时李兴祖、喻成龙主持重建历下亭工程刚刚竣工。蒲松龄对历下亭的重建深感兴奋,此赋。在这篇长赋中,蒲松龄对重建后的历下亭景色和亭上观赏到的湖中美景作了逼真描绘,并追忆了历下亭再衰再盛复废复兴的历史,赞颂喻成龙、李兴祖修复历下亭重现了往日辉煌之功德美妙文章和秀美的书法相得益彰。赋作为大明湖平添了惑人的魅力。

得意忘形之间,时间飞速流走。在湖心岛上,只觉清风朗畅。西边的荷叶一望无际,老成深碧,一直接续到苍柳深岸芦荡的深处。东岸的柳荫与其他的树丛错叠成深绿浅黄的色彩,湖水中漂浮着帆船景观,红舱金顶,气派非凡。湖水、园林、庙宇、楼阁明灭互衬,既有富丽堂皇的高贵气质,也干净明快的平易近人。

据说,大明湖的蛤蟆不会叫。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济南,住在大明湖边的巡抚衙门里。晚上,大明湖的青蛙聒噪盈耳,吵得睡不着觉,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众生灵不敢违抗圣旨,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大明湖归于了永恒的脉脉宁静。

汪汪的湖水逃不过俗世的眼睛,避不开凡庸的好奇。“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蟆。一戳一蹦哒……”大浪淘沙,沙去金留。极俗而极雅,亦庄也亦谐。经典的段子为大明湖插了高飞的翅膀,让它飞越了千山万水,连通了千秋万代,融进了千家万户。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徜徉在大明湖上,湖水洗心,清风涤尘。抛弃藏污纳垢的甚嚣尘上,打理世事纷乱失衡的心绪,松绑名缰利锁束缚的心智,向着阔大明媚的湖水,对着饱经沧桑的岸柳,聆听着古往今来荷开的声息,何尝不是一种走向远方的方式。

弃船登岸,已是秋阳当空。目送手挥之间,好想带走一片荷花的香气,揣走一抹柳丝的深碧,大明湖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