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笔名)的头像

黄山(笔名)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2/11
分享

孙有全:闽南清代“海上丝路”的拓荒者

“宋代磁窑”“古走马溪”“郑和碑”……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一个个神秘的村庄和古迹,隐藏着这个台湾海峡西南角的海岛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海上商史。沧海桑田,那段早已堙没于历史长河的“磁盘”里的故事,却被人们在发黄的史迹资料字里行间发现;这些真实的史料记载,无不折射出闽南东山岛海疆一隅,曾经不一般的“海上丝路”。

史料记载,早在漳州月港兴起前夕,东山岛就已经是闽南连接粤东,对外贸易口岸和东西洋海商的中继站了。据《明史》和《中国通史》记载,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在东山岛西南部陈城镇岐下村的一条古港——“走马溪”里,曾经发生了一场震惊明朝野且远播西洋的“海贼”剿灭战役;而朝廷起兵剿灭起因是:一股由来自西方的武装商人与中国民间的海商,因利益纠合而成的“黑恶势力”,占领了朝廷的这一对外通商港口,不仅阻碍了明廷“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祸害在这一带海域以捕捞为生的渔民。

东山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据本县老一辈人回忆,当时在铜砵村的海湾岸边,曾经立有一块大石碑,记载的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6月郑和等人下西洋因避风到此港湾停泊。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国向各国列强开放沿海五口通商,海权丧失。随之我国航运业的空间受到列强的排挤,外国船舰经常利用其坚船利炮以及海上霸权,掠夺我国沿海的航行权力和贸易利益。

在当时海运条件下明显不利国人、民族海运事业一片萧条的历史背景下,有一位民间商人,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敢于开疆拓土,闯出了一条新的海上商道。他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东山海商孙有全。

孙有全,福建铜山(今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人,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当地人称“孙九太”。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铜山古城,因港深湾阔,自古以来既是渔人码头,又是对外埠的通商良港。常年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孙有全,经商意识极强,且海运通商意识极强;他一生从事航运事业,是清代中后期,享誉福建东南沿海的航运富商之一。

颇具商家胆识的孙有全,看中了东山海岛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的优势,以侨居国外华侨的血缘、亲缘、情缘为纽带,利用发展南洋一带商贸的有利契机,敢为人先,先后投入巨资建造“永合隆”“永合华”“永合安”和“永合丰”等8艘百吨级大型商船,组成孙家“合”字号商船队,发展海上运输业。试图从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与称霸海上的外国商贾,相与抗衡,争取本应属于咱们祖先的海洋权益,并最终凭借智慧和勇敢做大做强,红极一时。据《东山县志》《东山县交通志》记载,孙家船队贸易范围极广,航线东至澎湖、台湾、琉球;北达天津、高丽等地;南抵越南、新加坡及南洋诸岛,通商范围之广,在当地,几乎无几可以之匹敌。

海商之路,素来利润与风险共生,远航的“走北船”,更是危险和艰苦的行当。除了要受洋人船队的排挤、要与惊涛骇浪搏斗,孙有全的船队还要随时与航线上的海盗进行殊死搏命。为此,铜山人有句“行船走马三分命”的古语,说的就是海上经商与捕鱼,是一项拿命博出来生计,艰辛与苦难相伴而生,有时还不免命悬一线。

深谙此道的孙有全,每次商船出航都得装备大炮和火铳。据载,有一次,他的船队在海上航行时,遭遇海盗围追;面对来势汹汹的海盗船,他从船舱内抱来满满的一布袋大洋,哗啦啦全倒在甲板上,指着海盗来船大声吼道:兄弟们,打不过海盗我们全完,打得过他们,这些都是你们的!“头家”此声号令一出,全船伙计,拼死与海盗搏斗,终于打败了海盗。孙有全一言九鼎,让伙计们平分了那些他们以命搏出来的银元。由此,孙家船队名声大噪。从此以后,海盗船只碰上了孙家船队,再也不敢靠近。

孙家船队,首开先河,劈风斩浪,历尽艰险,以大陆当地的土特产,开展海运和“通番”贸易。虽然,当时国力日渐式微,“五口通商”后(此时,漳州月港已然沉寂),与东山最近的厦门口岸,也被外国列强所垄断,本地民航运输业受到英、法、日等国家的排挤,一派萧条。但,孙家船队却日渐壮大,财源广进。“孙家船队致富海上”的喜讯,经口口相传,便为当地商人的旗帜与典范,大家纷纷效仿,不惜投入重金,满怀信心,踌躇满志地加入海运贸易的行列之中;其中,在当时东山较为出名的就有“高正扬”“黄献珍”“李福成”等3位铜山海商。一时间铜山港樯桅林立,海运事业一派繁荣兴盛,在“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铜山人开疆拓土与外埠通商贸易那“海丝之路”浓彩重墨的永恒印记。

孙有全船队所到之处,不但有力促进本地商品流通,同时也促进贸易地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随之传播开来,颇受贸易地人们的欢迎。据《走进东山——旅游胜地,海岛明珠》一书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孙有全为传播妈祖及关帝等神缘,特令工匠雕“凤石龙柱”一式两对,一对敬奉于铜山龙吟宫始祖庙,另一对敬奉于台湾鹿港妈祖庙。另据《东山华侨史实鳞爪》记载,光绪年间旅居新加坡的东山籍华侨在当地建设关帝庙,庙里奉祀的关帝神像和多数摆设、装饰物品均由孙家“永合华”商船从铜山运送到新加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有全逝世,享年72岁,曾经在东山港盛极一时的海运明星陨落。没有了孙有全,铜山港失去了昔日繁华,海上丝绸之路再也看不到那位清瘦精干的男子,但他的海权意识和敢想敢拼的精神,无不响影着一代代东山人向海进军的步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