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玉兰的头像

黄玉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14
分享

母亲的背篓


我的家乡盛产竹子。田边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有竹子的身影。一块块竹园长满了密密的竹子,一年四季,生机盎然春日的竹园嫩笋萌发,青翠欲滴,千姿百态;夏秋之时,茂竹修长挺拔,英姿飒爽;冬日则摇曳生姿粉妆玉琢……家乡的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家乡的竹,也编成了我母亲的背篓。

因为家乡多竹,所以很多农家用具都用竹篾做成。小到刷锅的刷帚装菜的筲箕,大到晒粮食用的卷卷推磨用的簸箕,都是用竹子做的,但做得最多还是背篓。农家有着各式各样的背篓,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背东西用的,一种是背孩子用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一般是在母亲的背篓里长大的。这种背孩子的背篓做得比普通背东西的背篓麻烦一些,一般做成两层,下面小的空间放脚,在中间有一个等,孩子可以坐。大家称这样的背篓叫“等等背家。”

记忆中我三四岁的样子,还不太会说完整的句子。母亲用“等等背家”背着我,打着一把弯把的黑色大布伞,去望洲坪的一个雷婆婆家去。因为我晚上睡觉老是“打张”(被惊醒),母亲要趁天雨生产队不出工的时候去找这个传说很神的雷婆婆去给我“烧胎”,把魂找回来。这个背篓背过我的哥哥姐姐,背我又有三四年了,有点破旧了。母亲为了做家务、照顾孩子两不误,就把孩子用背篓背着,这样可以做饭,喂猪,打猪草,纳鞋底。我三四岁了,在背篓里站着,加上摇摇晃晃地,让母亲有点重心不稳,再加上下雨要撑伞,她一路踉踉跄跄地。(当然这些是我模糊的记忆再加上长大后听奶奶的描述还有我自己的想象。)母亲终于把我背到了地方,雷婆婆帮母亲接下背篓放在椅子上,母亲把我抱出来。雷婆婆用鸡蛋烧热了烫过了我耳朵后面的绿色青筋后,我又在母亲的背篓里回到了家,那一晚我果然睡得踏实多了。

母亲做事用的背篓比小时候背我用的背篓大得多。这种背篓底部是方形,上端是圆形,高约一米多点,篾粗粗的,摸上去很糙手,前面有两根长长的粗篾绞成的系,背在肩上勒得肩膀生疼。

山里的路崎岖不平,那时候还没有公路,很多路都是石头砌成的江岔子。平原地方用箩筐挑东西,山里则男人用马叉,女人用背篓。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分田到户,我家没有男劳力,母亲的背篓派上了大用场。那时父亲在远处的学校上班。爷爷奶奶年老了,我们几姊妹都在学校读书,家里农田的事全落在母亲身上。早上出工时她用背篓背粪到田间,回来时用背篓背苕、洋芋油菜籽、麦子……

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到底背坏了多少背篓,我并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我放假时也会用背篓帮母亲背东西。当时我家人多,分有十二亩,常常种好几亩苞谷,都是母亲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回来。当然,我们几姊妹放了学,也会用背篓帮母亲背。

夏末苞谷成熟的季节,正是我暑假的时候,母亲给我准备一个小点的背篓,她则背大的。母亲一般打早工在我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就去把苞谷掰下来堆在田边,回来吃了早饭后再去背。我睡了早床起来,也跟着母亲到田里,她把小背篓搁在田边的石头上,把苞谷装好,帮我提起来让我背上。因为力气小,很难直接把背篓背到身上,母亲总是看着我摇摇晃晃地走了才去能她自己的大背篓。 我背着小背篓走了,不知道母亲是怎样把那个大背篓从地上背起来的。背过几趟之后,我的肩上勒出了红红的印迹。后来母亲就用布带缠在背篓的系,这样就舒服多,肩膀也不勒得疼了。

我十岁时父亲因病离我们而去,全家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身上。记得我读师范时的暑假,大多只有我和母亲在家。暑假相对来说是闲月,母亲这时计划着把秋季要用的肥料背回来。没有车,卖肥料的供销社离我家有四五里路,可以请别人用马叉运回来,但一包要加两元的运费,十多包肥料,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天气晴好的日子,母亲喊我起床,趁着早上太阳还不是太毒,她去供销社付了钱,请供销社的营业员帮忙一包包抬了寄存到附近的熟人家。然后把一包一百斤的碳胺或者尿素用自带的口袋分成两袋。自然是她背大的,我背小的,就这样,炎炎烈日下,母亲在前,我在后,都背着背篓,佝偻着腰,前倾着身子,奋力行走在弯弯的山路上。

后来我成家了,母亲早早就请了当地最好的陈篾匠,她要为我的宝宝做一个背篓。陈篾匠因为手艺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难侍候:每天早上要吃三个荷包蛋;茶叶要上好的;吃饭也很挑剔;晚上也收工特别早。母亲最不擅长的就是做饭了,但那段日子,母亲放下别的农活,一门心思在家侍候篾匠,生怕得罪了他。不过这个陈篾匠也是名不虚传。他做出来的背篓真是与众不同。他的篾划得特别细。刮掉篾黄,只留篾青,中间做缕空图案的部分篾还用黑墨和红墨水染了颜色。这个精致的背篓花了四天时间,终于完工了,和平时背东西用的粗背篓有太大的区别:一是篾划得细,绝对没有毛刺,不会伤着背篓里的孩子;二是美观,方正的造型,青绿色的篾,再加上染了颜色的缕空花纹,那完全是一件工工艺品,看着让人爽心悦目。这个背篓在我女儿出生后,母亲用它背着给外孙女儿做的小被子,抱裙,斗篷送来了。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把孩子放在背篓里,洗衣,做饭,外出的时候用这个背篓背着孩子,但真的很累,远远不如婴儿车。虽然那个时代婴儿车还是一件奢侈品。后来,我的女儿大了,我用背篓很少了,朋友恰好有了孩子,要我把背篓送给她。我虽不舍,但碍于情面,不得不忍痛割爱。但那个背篓的样子,一直在我心里,永不褪色。

光阴荏苒,现在的孩子几乎都不知道背篓是什么样的了。但我的记忆里,这些大大小小的背篓仍是如此清晰,是因为母亲用背篓背起了全家人的希望?是因为母亲一着生活的艰辛和回忆?还是因为母亲把对子孙的爱背进了精致的背篓?

母亲的背篓,在我心中开出灿烂的花朵,永不凋谢!

 


我也说几句4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母亲的背篓,如清香甜蜜的空气深入心肺……引起我童年的记忆!

释圣静   2018-07-16 14:39

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好文好文!!

微澜惊雨   2018-07-16 16:29

这人世界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黄玉兰   2018-07-17 16:53

谢谢鼓励。自己再读发现很多地方都要修改。

黄玉兰   2018-08-06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