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雪夜彭城的头像

雪夜彭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4
分享

话说塘坑

广州市南沙区,有个地方叫塘坑。

一个自然村,独成村委会。

《番禺县村镇志》载,塘坑成村于元至正年间。如今遗留明、清始建的“乐畊公祠”、“朱文庆公祠”、“几松公祠”、“善义公祠”、“黎氏宗祠”数幢古建筑,另有现存广州最古老的天后古庙。

塘坑,民国时以前属东莞县第九区南沙乡。乡公所就设在朱文庆公祠。

日寇犯我时,一日本和尚水谷来塘坑天后庙,三跪九款,焚香拜佛,极是虔诚,村民纳之,彼此无间,数月方去。

忽一日日寇飞机盘旋大角山水域上空,肆意投弹,炸我炮台。尔后,日军蜂拥而来,一军官牵马来庙,笑问拜佛者识得其否,此贼竟是水谷。他住庙数月,刺探军事情报,画得我大角山军事设施详图。但敌人炸得并不怎么准确,天后庙本身也逃过劫难,塘坑人无有伤亡。人说是天后显灵。

过江去,是太平镇,就是东莞虎门。虎门炮台,大角山炮台,其实是同一系列的军事设施。现大角山公园存一尊大炮纪念旧事,是中山钢厂仿造了德国人克虏伯炮,形如当年。

解放军南下,东莞县告急,县府迁西南,过江,避于一环山处,小小朱文庆公祠,又充作县府办公。

朱文庆公祠,乐畊祠、天后庙,三处均为文化遗迹,风云变幻时也都曾挪作他用。

如今,祠堂除用于凭吊、祭拜先祖,还设置曲艺社、书画部,免费为村里少儿传授传统文化。庙自然只做佛事用,庙里庄严肃整,纤尘不染,梵音缭绕,香火无断。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重修于嘉庆庚午。有功德碑,记录嘉庆三年重修庙时各家捐款情况。这是非常好的人文资料。举村捐款,多少各异,或十多“员”(货币单位),或三、两“员”,每户人家都有户主的名字,共有三百多户。这是多么翔实的户籍资料啊。其序文内容、行文格式以及镌刻笔法都是研究嘉庆时期文化的好资料。庙门口有对联一幅,无论其内容和书法都令人耳目一新,于佛教文化和古书法研究,也都有难得的价值。

塘坑,一个不雅也不大气的名字,好似和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古村不相配。村以“塘坑”为名,势必是有坑为塘的。但塘坑村明明白白座落在山脚下,如今去看,成前街、中街、后街,有井无塘,问起村里的长辈,也都一脸茫然。是呀,这塘、这坑,究在哪里?

笔者考得,塘坑真有,在距离塘坑村东1.5公里处的三姓围村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2°4527’’,东经113°3453’’

三姓围,当初真的就是住着朱、罗、黎三姓。

穿过三姓围往北,循山道往上,别有洞天!

死火山口?

当是亿万年前,此地岩浆突破地壳冲出,四处散落,冷却成巨石。喷口成巨穴,底围数十亩,四处水下,积而成塘,是为塘坑。周围成陡峭山势,巨石遍布,世人观之不免惊疑石从何来。如今南沙小学东两200米处,道存巨石,不远处道路对岸一居民房边,也存大小相仿的巨石。此地距岩浆喷口有500多米,巨石来源可知。

想必塘坑人始祖择地居住,原是在塘坑冲积围的,人口繁衍,得成村落,塘坑为名。后嫌其平地太少,不利发展,又有山洪频发,时有村民受害,才举村迁离。距离塘坑不过千五百米。村名无变,依旧称塘坑。此亦一说,虽无实据,合情合理。

有一户人家不肯离去,再后来黎、罗两姓人迁至附近山脚下,三姓繁衍成村。

今日去三姓围,穿村北上,一时喧嚣顿失,万籁俱寂,曲径通幽。山谷深深,泉流淙淙。到得一高处,豁然开朗,得见天坑。坑内清水荡漾,野鸭成群,白鹭闲翔,四处陡山,巨木森天,有道环山,直通幽处。道旁野果芬芳,蜜蜂嗡嗡,漫山尽是高过人头的香芋,玉立亭亭,叶翠欲滴。看客走得累了,可择石而歇。此石和一般山石之异处,在于山石并非一体,山体植被良好,大如荔枝、波罗蜜木,小如苔、蕨、百草均生长良好,并无裸露。然石自天坑来,形貌肥硕,不失斯文,一如仙家请来的远客。石石之间,或对或拥,或亲或承,似有万语千言,如泣如歌。耳之所盈,却是一片寂然。坑围三面,一口南出,水溢归江,成长长水道。道上有桥,人行西东,今道旁造一桥,南飞过江,就是凫洲桥了。

塘坑,真是一个好的去处,无论您是要去察看今日朱家人是如何把一个古村保存完好又让其巧妙融入大都市的繁华,还是要去一品古坑的唯美和巨石的神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