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杨的头像

柳杨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11
分享

金秋走晋城(2) ——皇城相府连载

金秋走晋城(2)

——皇城相府

柳杨

哪家建筑敢有如此大的口气?竟敢在建筑名称之前,冠以“皇城”之称谓?

世间少有,天下无双,山西的皇城相府就敢。你别说,这个皇城相府,还真的名不虚传!

前两年,我和爱人就一道来过皇城相府游览观光,只要来过一次就萦怀难忘:被它气势恢弘的建筑所吸引——它是故宫的微缩版,被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在此,倾听久远的历史回声,为官之道、为文之道、为人之道、成功之道皆能让人思悟留恋……

到了晋城车站,两元钱就购得了前往皇城相府的车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抵达目的地。

1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北留镇境内的午亭村,东与河南省的焦作市、新乡、郑州等地区相接,南与河南省的济源、洛阳毗邻,西隔中条山与山西省的运城、侯马市相望。属于华北台地南缘,太行山断裂和中条山断裂交汇于此,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等地貌一应俱全。景区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比较显著: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少雪。

皇城相府属于鲜见的国家5A级景区,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一代名相、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女儿一步入皇城相府,就被它气势恢弘的建筑群倾倒了。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外围,由宽阔的城墙守护,远可观望狼烟烽火,城外动静了然于胸;近可察城内概况,环视俯瞰,一草一木尽收眼底。

过去,我们笑话人脸皮厚时,不就说厚如城墙,连机关枪也打不透吗?城墙的防御作用可见一斑。

步入皇城相府,只见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这是一处罕见的、典型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有“中国黄河50景”之美誉。

2

走着游着,讲着听着,皇城相府的主人公陈廷敬老先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陈廷敬学富五车,官至清代名相——他是清代的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又是《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还是康熙皇帝35年的经筵讲师。像这样的饱学之士,别说山西省,就全国而言,历史上委实不多。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陈家后人从不依仗老子的达官显贵,坐吃山空,败家自毁家族前程。而是个个秉烛夜读,手不释卷,因而人才辈出,名倾朝野——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显示:皇城相府在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年间的260年中,共涌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更有9人高中进士,6人跻身翰林院,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更是16人,出现了父子同翰林,门庭得光耀;兄弟皆翰林,九族同兴旺的家族盛景。仅此而言,陈家就堪称北方文化之巨族。

女儿好奇的问我道:爸爸,这样说来,我知道了由一代名相陈廷敬兴建的这座私人府邸,就被称为相府了,这不难理解。为何又敢自称“皇城”呢?谁家的私人府邸,竟敢有这么大的口气?难道要与同朝的皇帝居住的皇城相媲美吗?过去有欺君之罪,私人府邸敢称“皇城”,岂不要给陈廷敬惹来杀身之祸吗?更何况也不应该是睿智博学的老先生所为之事啊!

女儿接二连三的疑团萦绕心怀,也是我的重要疑问之一。随着一步一景的仔细观赏,听着导游小姐绘声绘色的动情介绍,我们终于明白了个中就里。

——原来,在古代,像陈廷敬这样的达官显贵兴建自己的私人府邸,是要向皇上报备的,批准之后才能兴建。更幸运的是,在这座府邸建成之后,康熙皇帝曾亲临此地,一边了解当地的民情民生,一边观赏山西的山水美景,因而两度在此下榻,留下御赐墨宝。“人说山西好风光”,金口玉言,让山西人文历史、旖旎风光名满天下!

既然皇帝曾经御驾此地,又在此下榻过夜,故而就能够在“相府”之前加上“皇城”的威名了。哪家相府能有此殊荣呢?我敢说,皇城相府为清代首家,全国独有。

康熙皇帝曾经御驾到此,为皇城相府锦上添花,威名显赫,至今仍被传为一段历史佳话,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让皇城相府成为5A级景区的一个重要理由。

听完我的讲解,女儿这位准大学生一脸疑问豁然开朗,信服的点了点头。

3

皇城相府建筑群的气势恢宏体现在: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万平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8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河山楼等。

内城的“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南北长161.75米,东西宽71.5米,设五户门厅,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寓意深刻,用心良苦:祈盼家族后人饱读诗书,春华秋实,为国效力!

城墙内四周设有藏兵洞,计5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最值得一提当属河山楼!

河山楼又名望河楼,位于内城北部,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 (1632年)。时值明末,战乱频仍。初衷是为抵御流寇侵扰,佑户家族平安,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

楼高30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一层地下室)。楼外墙整齐划一,让外人不明就里;内部则逐层递减,错落有致,用心良苦。为了安全起见,整个河山楼只向南向阳处辟一低矮拱门,不显山,不露水。共设立两道门,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内为木门,便于开关。楼层间构筑棚板,以便驻藏人员物资。整个建筑,思虑缜密,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为了自我保卫,河山楼的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护卫城堡。河山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说起河山楼来,还真的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河山楼主体刚刚建成,就兵患罹难——轻则遭遇叵测,重则家破人亡,甚至满门抄斩……

1632年,河山楼工程尚未完工,流寇却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800余人赶紧躲入楼中避难。流寇不知就里,久攻不下。最后扬言要日夜封锁,断其粮草,并采取火攻,让楼内族人死无葬身之地!

这可如何是好?聪明的楼内村民将计就计,不停地将井水抽上来从楼顶倾盆泼下,很快地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小水潭。此举让围城的敌人分外惊骇!——看来城内人准备竟如此充分,何惧围困?再说了,此地人生地不熟,天长日久,反遭攻击围困就麻烦了。于是,流寇知难撤兵,村人幸免于难。

更令人惊骇的是:在此后的10个月里,又有流寇先后三次进犯,妄图长久抢占这块风水宝地,称霸一方。结果,每次村民都能智退敌兵。最后,敌人的阴谋都没能得逞。就这样,当地人均是依靠易守难攻、牢不可破的河山楼的避佑,数千人次村民才幸免于难。

这个故事也从反面说明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哲理!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山西的皇城相府你也许还没有来过吧?这里的屯兵洞、陈氏宗祠、树德院、世德院、御史府、中道庄、冢宰第(大学士第)、麒麟院容山公府等众多建筑,都可圈可点,蕴藏着先辈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大智慧,在安全防御上的大智谋,在为官之道上的通达睿智。

总之,看点众多,引人遐思。何不趁着节假日的闲暇,来三晋大地一饱眼福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